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薛成龙是我多年的朋友,是个低调、内敛的人。平时偶尔可见到他写的一些小文章,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在坊间小有名气。2023年初, 他突然告诉我写了部长篇小说,想让我帮看看,提点意见。我十分惊讶,写长篇,那可不是谁都敢想的。于是,我有幸成为小说《昨夜风雪》的第一个读者,并且,加班加点,利用数日看完了这部30多万字的小说。 整体上看,这是一部浸透着作者血和泪的作品,是一部个人成长的奋斗史,更是苦难史,甚至可以说是苦难上结出来的果实,读来让人心酸不已。主人公张志龙本是个积极进取、好学上进的青年。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学,过上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20世纪80年代初,在高三那年,在距高考还有半年的时候,数学不好的他从鲁西到吉林想成为“高考移民”,不幸的是,他揣在怀里的3000元钱被偷,这可是全家人砸锅卖铁、东拼西凑的钱,是他来吉林上学和生活的全部费用。为此,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无法向家里交待,也无法参加高考,只好任命运摆布四处颠簸:进山伐木,打零工。他淳朴耿直,肚里有点墨水。于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结了婚。结婚后的日子,他从一个人受苦变成一家人跟着他遭罪。做小买卖,蹬“倒骑驴”,甚至卖血……一个人命运不济到如此程度,没有强大的内心和勇敢的性格,恐怕是挺不过来的。好在,历经风雨,走过世态炎凉,志龙终于活成了自己满意的样子,他虽然历经苦难,但痴心不改,不忘学习,不忘做人根本,不放弃梦想,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走出了阴霾,成就了人生。作品算是个充满悲情的小喜剧。 小说除了塑造了张志龙这一重要人物形象之外,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时代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价值。小说记述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2018年近六十年鲁西、关东两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通过对张凤池这一人物的塑造,讴歌了劳动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同时对一些社会乱象进行了批判。对中国底层群众奋斗的描写反映了我们国家由穷到富的变迁,对贫穷以及对贫穷的抗争的描述,是对历史的记录,恰恰反应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的赞许,也是对自我奋斗的肯定。主人公张志龙经历的一切,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无数个志龙也就是底层群众与命运的顽强抗争,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无论是父辈六十年代初闯关东,还是张志龙八十年代末踏着父辈足迹再度闯关东,这两段历史都是艰难史、草根奋斗史和创业史。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是对亲情的描写和展示,还有对贫穷的顽强抗争。小说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既反映了个人的奋斗历程,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张志龙回到生他养他的富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昔日的穷山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人们过上了有尊严、有盼头、有追求的新生活。 小说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作者用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变迁、求学之路以及工作生活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青春的追忆和怀念。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精神史诗,更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弘扬。纯朴的乡情、纯真的友情、真挚的爱情、厚重的亲情,在这部作品中诠释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面貌。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这部作品应当成为引领时代发展、弘扬正能量的精神坐标,应当成为根植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精神盛典,每一个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都该用心品读这部作品,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不公,尽管生活艰难,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成功。 小说围绕新时代山乡巨变、“三地三摇篮”等主题进行创作,充分体现吉林特色文化,以文学的主动作为抒写吉林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吉林故事,书写伟大时代。经初审,复审,评委评议、投票,经吉林省作家协会党组研究,《昨夜风雪》成功入选2022年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 吹尽狂沙始到金。祝愿薛成龙笔耕不辍,在文学的世界中自由翱翔,书写出属于他自己更属于这个社会、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