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尼楠的小说集《夜色如水》在今年初问世。书名中一个“水”字,揭示了其小说的气质。水,是尼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湖水、雨水、夜色、月亮、草木等自然景象与景物,时常出现在她的小说中,使她的小说叙事在凝练的文字里散发出一种清新的气息,虽然鲜有烈火亨油、鲜花着锦的炽艳,但有一种诗意般的淡然、澄莹,如清茶般的回甘。 或许因为她生活在湖边,与水为伴,因为太湖三万六千顷的碧波浩淼。在太湖的东南岸,有一个水镇——七都。那里是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过的地方,他曾与好友皮日休在湖中泛舟夕阳西下。也许古琴名曲《醉渔唱晚》就是在这里闪现的灵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尼楠就生活在七都镇,作为太湖的儿女,她将笔下的文学地理定位命名为桥镇。在桥镇上,还有树村、田村等村庄。水与桥,柔情与永固,是江南永远的风景,恒久的符号。她在小说《再见,麦克》中写道:那里背靠太湖,河港纵横,典型的水乡。 水乡当然是离不开桥的,水多,桥自然也就多。七都可以说是江南的“百桥之乡”。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存遗下来的古桥数不胜数,有百余座,星罗棋布,犹如一座巨大的古桥博物馆。深入其中,偶然遇见一座古石桥,触摸其沧桑的历史痕迹,是时间在空间中的凝固与具象。在桥上路过的人,肯定比我们一生中遇见的人还要多。 江南桥乡,是尼楠小说的背景,也是她创作的活水源头。 她在《有朋自远方来》中有一段写道:他们停在桥镇外围的一座桥上,桥镇有很多桥,就是这些桥穿针引线,把被水路分隔开的小镇缝了起来。这座桥是新桥,边上还留着一座古桥,古桥上据说曾经走过一位天子。 文中说到的这位天子,应该是宋高宗。皇帝自称是天子,天子经过的桥,当地老百姓就把那桥叫作了“天到桥”。这座桥在七都镇的隐读村。宋高宗的一位驸马,叫吴瑞宇,就住在隐读村的荷花墩,方志上说,公主的名字莫考。应该是宋室南渡时,匆匆之中,居留在这里。宋高宗经过,是可信的史实,南浔也有他驻跸的记载。从太湖上岸,先驻七都,再南行,经南浔,抵钱塘江边。清代时,乾隆下江南,微服出巡,也曾到过此地。 尼楠文本中的桥镇,曾是天子涉足之地。 02 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说:“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好的电影要有余味,好的小说同样要有余味。 尼楠的小说主要聚焦在小镇小村落之间,小地方小男女的小心思、小欢喜、小恩怨,没有大起大落与大开大合的情节,更没有曲折离奇与拍案惊奇的震撼。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书写日常烟火的颜色,饮食男女的情感。王菲有首歌叫《平凡最浪漫》,里面唱道:情愈简单 一切竟愈美每点温馨 纵感觉轻微 却正好一分一秒心里面堆积…… 日常琐碎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他们在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熙熙攘攘间彼此产生交汇、联络,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犹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盈月亏,谱写了出许多生活的插曲和小调,这里面也许有我、也许有你。这些故事,就像波澜不惊的湖面,一阵微风拂过,骤现美丽的縠纹。尼楠的小说就像那湖面上的一圈圈水波纹,淡然、宁静,像写意的水墨画,充满了留白的想象。 《别有洞天》里面,幼年时离开桥镇的林先生,在几十年之后重返桥镇,已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对于桥镇上的人来说,他是一个陌生人,身上有太多的未知,令人好奇与窥探。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在与林先生的几次交集中,“我”同样对林先生充满了探寻的欲望。特别是他花了大代价在桥镇买下一块湖边的地,打算全部用来种树。这一举动令所有人大惑不解,像谜团一样。直到“我”听说林先生的公司卷入经济纠纷,始作俑者居然是一直跟随他的身边人。再之后,林先生就在桥镇消失了。 这篇小说的结尾,林先生没有再次出现在桥镇,关于他的谜团就这样沉沦在桥镇,直到人们淡却关于他的记忆。“我们”在一次聚会中谈论起了林先生,又由他谈到人生意义。“我”依旧觉得对林先生难以概括,对于“我”来说,林先生是非常奇特的存在。 这一则事件中,让“我”看到了人生充满柳暗花明的不确定,以及希望。那块地上的树见风就长,蓬勃无比。当“我”在某一天经过湖边,远远地望见一片树天树地,不自觉地走了进去。“我”不禁想到,书中谜一样的林先生,他姓“林”,成片的树木汇集成林,他买下湖边的地,也在最后变成了树林,也是他最初的构想,树林成了湖边的秘境,而林先生却消失了。林先生仿佛是化成了桥镇的一片绿洲,桥镇是他出生的地方,是他的家乡。 文中最后写到:每一棵树都被金色的阳光拂裹,仿佛来自神秘又神圣的国度。地面覆满落叶,落脚清脆有声,随之而起的是一群白色的鸟,从繁茂的树叶间扑啦啦纷飞而出,迎着光飞向天空。 结尾,一座神秘的湖边树岛,引人入胜,引人遐想,从而进入另一种境界,正如书名“别有洞天”,许多的留白,带来人生的思考,也带来了这部小说的余味。 03 《再见,麦克》中的桥镇,同样出现了一位闯入者——外国人麦克,他因情感失意,偶然走入桥镇。尼楠的小说里,大多是书写走进桥镇的人,他们自带神秘感,由此埋下了小说的神秘基调,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麦克与“我们”结成了朋友,融入进了“我们”的朋友圈,单纯而又美好。他还结识了令他心动的桥镇女子。随着又一个外来者的加入,众人一起出游聚会,后又来到月亮岛,在岛上发生了龃龉。文中以天气的变化,揭示了人物的关系。风云突变,乌云升腾,即将暴雨倾盆。在大雨中人们又拧成一团,冲出“雨林”,回到镇上。众人的关系由月亮岛开始发生了转折与分支。 麦克之后回过国,又来到桥镇与“我们”相聚,经历疫情,后又出现在桥镇,直到与女友彻底分手,那次离开桥镇,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也是与桥镇的彻底分手。 桥镇对于麦克,只是青春岁月里的一个片段,有悲欢,也有离合,终究要随风而逝,化作虚无。就像水上的月亮岛,象征着镜花水月。他都没有与桥镇正式地告别。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文中的月亮岛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湖中小岛,芦苇丛生,仙气飘飘,仿佛隐藏于小镇的一处世外桃源,它应是美好的,然而众人却在岛上发生了摩拳擦掌,破坏了所有的美好想象,像是梦境的破碎,乌托邦的幻灭。 岛的隐喻符号,在尼楠的小说中经常出现,除了《别有洞天》中的树岛,《再见,麦克》中的月亮岛。《村野》中也有写道:三清的鸟居成了村中的一个半岛,落得有几分脱俗。 三清是《村野》中的主人公,同样是尼楠小说中的闯入者,他在自己的鸟居中如一个隐士,令村里的人对其充满了好奇心。 小说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全阿嫫同样是一个神秘人物,她身份特殊,据说能与鬼神交流。每逢初一、十五,她要到村里的一间庙内,操持法事祭祀。三清的鸟居与村里的庙隔水相望,而这两个神秘的人物之间又交织出了一段吊诡的故事。令人窥见了一些玄而又玄,秘而不宣的东西,生出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 《村野》同样是一篇有余味的小说,回味着淡淡的禅意。 《夜色如水》的结尾,主人公在经历了一场人事变动后,来到夜晚的湖边,夜色如水,他走进湖水中,体悟人生的况味。在水中感到自己正在浮出水面。随之而来的是重生,新的自我。 这篇小说里面是这样描述主人公的家乡: 他的家乡环抱一个大湖,到处都是河,每年夏天大水,村子、城镇都像是漂在水面上,如果从空中俯视,马路、房子、树木、草地都是薄薄的一层,被里里外外、无穷无尽的水包围着。 这个大湖一定是太湖。尼楠生活所在的城镇,也像是湖中的岛屿。由太湖领衔的近百个湖泊,形成了百湖之城的格局。 远古太湖,三万六千顷。三十六溇七十二港,四十八岛七十二峰。蕴藏自然灵气,凝聚无数想象。 04 尼楠的小说文字简洁凝练,故事抽象留白,余韵悠远,透着日月山水的空灵,雨过天青的朦胧。她常常会将自己居住地的地域特征,如湖泊、岛屿、古桥等元素融入其小说。 太湖边的霞光云彩惊艳迷人,可变幻出万千种色彩,橘红、琥珀、玉粉……尼楠攫取湖边紫色的一抹云彩,在她的小说里氤氲铺染。更有多处具象的描写,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中“他们并排走着,霞光落在头发上,紫灰色的薄雾从他们的脚底下缓缓升起,像水一样流动。时间因为被拉长而缓慢流逝,慢到分秒毕现”。 《再见,麦克》中“西边灰紫色的云层间金光泼洒而下,打在湖面上,又反射到空中,紫金色夕光经几番折射反射,稀释了凝重,向四周漫散轻盈、柔暖的光”。《别有洞天》中“我们一起望着同一株花,迷离的紫色像云海一样漫过了视线。一枚夕阳软软地停在紫色云海的边上,欲落未落,看起来温柔极了”。 紫色,象征了神秘与梦幻,恰如她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