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爱岗敬业始终是奋斗者不变的底色

http://www.newdu.com 2022-04-18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心 | 爱岗敬业始终是奋斗者不变的底色
    
    

“百职如是,各举其业”。时代不断变化,社会不断进步,敬业的事迹也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不论是“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还是“好好地干!下苦干!老实干”的赵梦桃;亦或是影响一代新闻人的甘远志。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忠职守,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无畏的品格值得每一代人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工作事迹,学习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01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的誓言铿锵有力,震撼人心。他的拼命精神,仅从以下两件事就能看出来: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指挥放架子时,被滚下的钻杆砸伤了脚,昏了过去,醒来后还继续指挥放架子、搬家。领导知道后,硬是把他送进医院,他又从医院跑到第二口井(2589井)的井场,拄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只能采用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密度压制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其他同志纷纷跳入泥浆池,经过全队工人的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1960年7月,王进喜被树为全战区“五面红旗”之一。1964年,王进喜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0年4月,王进喜被确诊为晚期胃癌。1970年11月病逝,终年47岁。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致贺信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大庆油田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进喜和工友们


    

\ 铁人精神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酒泉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玉门解放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60年3月,他主动请缨,率领“1205”钻井队开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靠“人拉肩扛”搬钻机、“盆端桶提”运水保开钻的办法打出了到大庆后的第一口井。1960年5月,在开钻2589号井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服井喷,被人们誉为“铁人”。
    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的一生,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铁人精神”的热潮。“铁人”王进喜在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不朽功勋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


    


    

02

“好好地干!下苦干!老实干!”


    

赵梦桃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体现着一个人的作风和境界,更决定工作能否取得成就。“好好地干!下苦干!老实干”是赵梦桃的口头禅,是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是因为具有这样踏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敬业精神,赵梦桃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935年,赵梦桃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家庭。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了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她刚进厂时,担任细纱值车工。为了掌握技术,无论开会、参观还是休养,她的课本总不离身,她的两只手从不闲着,只要有时间就苦练操作技术。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1953年,赵梦桃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42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红旗手,创造了月月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年年均衡生产的好成绩。从1952年至1959年的7年间,仅节约棉花就达1200多公斤。1959年后,日日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新时代的劳动者应学习她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高尚品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勤学苦练中掌握技能,在潜心钻研中增长才干,真正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再立新功。


    

赵梦桃在车间里  新华社记者 阎槐龄 摄


    

\ 梦桃精神  


    

赵梦桃是原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的事迹感动了一代中国人,她的“梦桃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
    赵梦桃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楷模,就在于她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勇于创新。例如,赵梦桃用湿抹布代替湿棉花清洁毛辊,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棉花2万多斤。她创造的“清洁检查操作法”,在陕西省纺织行业中全面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赵梦桃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进行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思想创新。这些创新,既节约了原材料,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品质。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赵梦桃小组,希望大家继续以赵梦桃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03

“记者就是要深入基层,
    不下去怎么出新闻?”


    

甘远志(1965-2004) 新华社发


    工作1095天,发表稿件1051篇,平均每天写一篇稿件,仅通过这两个数字,就能感受到一个记者的勤奋、敬业和执着。创造这份业绩的是被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爱岗敬业的好记者”荣誉称号的甘远志。甘远志生于1965年,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2004年9月4日,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他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在他年轻的生命背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
    “脚板底下出新闻”是新闻界的老行话。要想写出好新闻作品,挖掘好的素材,就必须得“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记录真实情感,讲述精彩故事,传递正能量。甘远志深知这个道理,并且用实际行动切实践行了这个道理。甘远志初到海南日报社工作时反复向领导表示,在省报工作,重要的是要了解省情、了解基层,他执意要求去海南西部较为偏僻的东方市当驻站记者。因为,在他看来:“记者就是要深入基层,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当时,东方记者站条件十分简陋,狭小的房间布满灰尘,没有电脑,没有交通工具,老式空调“嗡嗡”作响。甘远志没有半点怨言,反而十分珍惜在基层工作的机会,跑政府、跑厂矿、跑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反映基层情况的稿件源源不断地发往报社。两年后,甘远志被调回报社经济编辑部工作。为了给读者提供鲜活的报道,他十分认真地和每个部门对接好工作,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采访、写稿,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小腌瓜挺进大市场》《“金大田”香蕉跑赢市场》等鲜活的新闻作品至今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清新朴实的文风、打动人心的力量。甘远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不管现代社会通讯手段如何发达,都代替不了现场采访,都代替不了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记者只有到了基层一线的最前沿,才能感知群众的生活冷暖、感受时代的脉搏跳动,找到新闻的富矿、打开报道的视野,同时也才会有新闻报道的热度、广度和深度。


    

甘远志在现场采访


    


    

\ 甘远志精神 


    

从业18载,甘远志每天都在新闻的路上奔走,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海南日报社的同事喜欢称他“甘头条”。“平常缺头条时,有特殊报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甘远志。一个电话打给他,总不会让你失望。”2004年1月至8月的200多天,甘远志采写了34个头版头条。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刊发在一版头条的稿件就达16篇,占了全报社记者一版头条稿件的三分之一。
    甘远志的事迹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新闻人。海南日报社新入社的同志接受入社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习甘远志的先进事迹,每年记者节,报社的同志们都要在甘远志的塑像前献上鲜花,表达怀念之情。为了纪念并弘扬甘远志心系民众、爱岗敬业的精神,海南省记协从2009年起将每年一评的“海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命名为“远志奖”。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