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庄子讲义》近日出版,学者陈引驰谈庄子:少一点争辩,是因为站在更高层

http://www.newdu.com 2021-11-09 中华书局 钱江晚报·小时新 参加讨论

从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到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到中学课本要求背诵全文的《逍遥游》,我们对庄子都比较熟,但可能又不算太熟。
    

观看直播回放,可以到“中华书局”微博中搜索11月7日微博
    11月7日,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教授在中华书局直播间开讲:“庄子为什么这样想——从庄子的生活谈起。”讲座结束后,讲座现场和线上,观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陈引驰教授从1993年走上讲台,讲《庄子》不知道多少遍了,广受学生欢迎。他把30多年来对《庄子》的理解、上课的精要整理成《庄子讲义》一书,月前由中华书局出版。讲座内容来自《庄子讲义》中的梳理。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现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古典诗学、海外汉学等。
    陈引驰教授在《庄子讲义》的后记中告诉读者:书中内容与上课有所不同,书中包含了自己对“庄学”的系统理解,其中草蛇灰线、伏笔勾连的地方,如果读者能看出来,是作者的荣幸;如果看不出来,不妨只看看作者对《庄子》文字的鉴赏和解读。
    复旦大学的“《庄子》精读”课上讲得是什么?不同的读者,从书中得到的收获会不同吧!
    

《庄子讲义》陈引驰 著,中华书局,2021年
    爱讲故事的《庄子》,给汉语贡献了众多的成语
    “今天看到的《庄子》七八万字,实际上这是一个选集。”陈引驰教授介绍,《庄子》包含33篇,但历史上记载《庄子》最多有52篇。很多内容今天已失传,但是篇名还留着。
    

南宋刻本《南华真经》(《庄子》),郭象注,十卷本。《古逸丛书三编》影印。
    第一个为庄子做传记的是司马迁,《史记》中说当时看到庄子著作有十余万言。从篇目保留下三分之二算,《庄子》本来可能十二三万字。
    《庄子》与《论语》《老子》不一样,后二者文字精粹,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读。《庄子》的内容有的地方比较散漫随意,尤其是大量的故事,容易让人搞不清他什么意思。
    比如庄子曾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需要眯着眼细看的“秋毫”,是天下最大的,而泰山是小的;早夭的孩子是天下最长寿的,而相传活了800岁的彭祖是短寿的。
    “这种话也很奇怪。”陈引驰教授说,庄子为什么说这话?“我一开始也不理解,后来懂了:当你表达一个观点时,你是有立场的,都是以自我为标准。”
    

庄子
    正如《秋水》中,河伯自以为浩大无边,等到了北海,看到北海之大,才明白自己的渺小。北海就很清醒,他告诉河伯,相对于天地自己也是沧海一粟。“大”和“小”来回转化。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看到自己的立场,庄子就指出:既然事物之间都是相比较而言,那么在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对事物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以500岁为春、500岁为秋的冥灵看来,800岁的彭祖也不过和小虫子一样,活了一季略多一点而已。
    对于后人来说,转变自己固有的立场,可以转化心境。苏轼的《赤壁赋》《定风波》等诗文里,很多都是脱胎于《庄子》,展现出一种超越得失的豁达。
    

苏轼《赤壁赋》成为千古名篇。图为文征明书法《赤壁赋》。
    庄子非常善于讲故事,比如经过他朋友惠子的墓,他心中有所动,并不发表感慨,而是讲了个“运斤成风”的故事,说自己失去了水平相当的对手。
    庄子给汉语贡献了众多的成语,其他还有鹏程万里、大相径庭、沉鱼落雁、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臂当车、相濡以沫、虚与委蛇、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郸学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呆若木鸡、鬼斧神工……
    不太以重整山河为己任,庄子关注的是个体
    “庄子这个人是很特别的。”陈引驰教授指出,庄子与先秦诸子有一个大不同。
    春秋战国时天下大乱,这是诸子百家诞生的背景。时逢乱世,他们才会去想怎么让社会好起来,各种思想都出来了。
    孔子觉得“礼崩乐坏”,他的方案是恢复规矩(克己复礼)。《论语》中他感叹“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因为大夫在娱乐场合违反规定,使用了天子才能用的规格,坏了规矩。
    

孔子
    所以孔子提出恢复周礼。虽然孔子是商后裔,但他比较下来觉得周礼好。孔子的偶像是周公,他看中了周礼封邦建国、嫡长子继承制等,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之后2000年,嫡长子制度、家国天下的观念深入到社会伦理当中。
    孔子一生理想是拯救社会,重整山河,但是这个理想主义者一辈子不成功。“孟子也是这样,带着弟子到处跑——《孟子》第一篇就是《孟子见梁惠王》,也是做(游说列国)这事,也是不成功。”
    其他荀子、韩非子等人都类似。虽然儒家主张恢复旧制度,法家要重新搞一个制度,方式、结果不一样,但他们都积极入世、重整山河。
    庄子不是。
    陈引驰教授说,庄子是漆园小吏,与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荀子,以及孔孟、韩非子都不一样。从书中看,“他像个没官职的人,每天隐士一样,什么都不干,游走在山林河流之间,甚至穷困潦倒、面黄肌瘦、坐在太阳下编草鞋。”
    

庄子与惠子讨论鱼的快乐的问题
    他还记录了很多自然界中的动物,像鸟、鱼、猴子、黄雀、蝉、螳螂、鵷雏、猫头鹰等等。
    别人都是讨论天下、社会、政治改革,庄子很少谈到。他与惠子聊天辩论,也从不谈这个。他们讨论是的大葫芦有用没用,桥下的鱼开不开心这样的话题。
    “最后(他谈的)是人到底怎么样。”陈引驰教授说,“庄子关注的是自己,心灵。他研究的很多东西都是和自己相关,在对自我身体和精神上的关注,让自我在世界上找到快乐,找到平静。”
    从《齐物论》,到尊重与他人的差异
    “庄子如果只是这样一个人,生活有点穷苦,但自己能协调好生活,朋友一起高高兴兴。那也就是一个有境界的凡人。”陈引驰教授说,“庄子凭什么成为庄子?”
    首先是他对世界的看法非常广阔。打开《论语》,开头是“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儒家讲知行合一,学习之后去实践,“仁”“礼”都是去实践。庄子不是,他在山林水边,谈鲲鹏、大海,谈鸟、鱼、猴子,谈蝉、螳螂与鵷雏、猫头鹰,讲的是我们如何放大视野,从宇宙天地的角度看万事万物。
    

苏东坡《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也是来自《庄子》的的典故。
    比如魏国要讨伐其他国家。《庄子》又来讲故事,蜗牛两个触角上两个国家,互相斗争。但在我们的眼里,蜗牛角大小的地盘,实在不值得血流成河地抢。正如他在全书开篇《逍遥游》中写鲲鹏,展翅到天上,回顾人间,很多争端根本没必要。
    其次是他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庄子观点中,“道”是笼罩的,是天地自然的最高境界,道就是自然、本来面目。
    比如他讲混沌的故事:南海帝王和北海帝王,分别叫倏和忽,他们觉得中央帝王混沌对他们很好,就想报答混沌。倏和忽商量,人都有七窍,来看、听、饮食、呼吸,但混沌没有,就一起给他凿开七窍,结果混沌死了。抹去了混沌本来的个性,结果办了坏事。
    从道的境界看,贵贱是非好坏善恶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尤其不要以自己的眼光来揣度、批评甚至安排别人。在庄子看来,各种分别都是立场不一样,归结到“道”,都是一样的。
    所以,对待差异和争端,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要轻易得出高低贵贱的评价。
    

陶渊明
    落实到个人,就是对本心、本性的重视。“这对后世也是影响深远的一个观念。”陈引驰教授说,比如东晋的陶渊明,浮沉官场多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守拙归田园”,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这一思想,后来还与佛教思想融合,最终诞生了中国化的“禅宗”——讲求人心中本来无尘埃,只要回归本心,就能明心见性。
    再后来,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背后都离不开庄子突出自然、本真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