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长征精神: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为国为民,信念坚定,理想崇高 陈云在《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3岁的孩子,是儿童局的书记,在当地居民中活动。他与红军大部队失去联系后,翻山越岭,摸爬滚打,整整找了三天三夜,没有任何吃的东西。饥渴难忍时,他就喝自己的小便解渴。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同志和队伍。 一个13岁的孩子,战胜千难万险,终于回到党和部队的怀抱,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长征路上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长征是在革命低潮时主力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漫漫征途上各种自然的人为的艰难险阻考验着每一个人的信念与意志,在这些困难面前,更多的红军将士克服了困难,战胜自我,“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 长征队伍中的许多人并不是因为没有饭吃才参加革命的,而是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真理的信仰,对正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被俘东北军军官看到红军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惊叹和佩服之余指出:“你们真是有主义的啊……难道徐特立、林祖涵先生,邓颖超、蔡畅等女士都是因为没有饭吃才来的吗?” 新时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事实证明,信仰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恐慌是最大的恐慌。我们必须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渗透,自觉做到思想不偏移、立场不动摇、行为不失范。 救国救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毛泽东在论述中央红军长征时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的讲话充分展示了长征的艰辛及红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既有拥有飞机大炮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各路军队的围追堵截,又有大江大河雪山草地等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行军,都在战斗,都在牺牲。在湘江战役中,担任后卫的红三十四师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面对强敌,顽强抵抗,弹尽粮绝,绝不投降,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特别是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被俘。1934年12月9日,在押送途中,陈树湘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依然需要不畏艰难、攻坚克难的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去跨越、攻克。因此,必须要发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用不懈的奋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勇闯新路 “从遵义一出发,遇到敌人一个师守在打鼓新场那个地方,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毛主席那样高的威信还是不听,他也只好服从。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这样,毛主席才说,既然如此,不能象过去那么多人集体指挥,还是成立一个几人的小组,由毛主席、稼祥和我,三人小组指挥作战。”周恩来讲述的一盏马灯的故事,体现了毛泽东在苟坝会议上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党和红军的战略转移闯出了一条出奇制胜之路,也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在长征途中,党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方针政策进行了灵活调整,如不打少数民族中的土豪,物资筹集靠购买,同少数民族上层建立统一战线,等等。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危机中的共产党领导红军开辟了前进的胜利之路。 长征中,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依靠独立自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转危为安。当下,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长征中,红军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红军官兵的团结和对党纪军纪的严守,以及各路红军的相互配合上。红军官兵之间同甘共苦、团结互助,草地上党和红军领导人爱护士兵,把骡子让给伤病体弱的战士,彭德怀忍痛杀死自己心爱的战马作为红军战士的救命粮食。党和红军领导人身上体现的共产主义民主平等观念,保证了部队的紧密团结,迸发出无穷的战斗力。此外,长征中,红军各级干部战士严守纪律,如长征出发前,对党关于长征出发的核心机密,掌握情况的领导同志严格遵守,保证长征这一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军事行动的秘密性和有效性;广大红军指战员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进城遵守规定,不扰民。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保证了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新时代建设伟大的事业,更需要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当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党的观念,增强党的意识,始终与党风雨同舟、同心同德。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依靠人民,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在长征经过的湖南汝城,流传着半条棉被的故事。1934年11月初,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军委纵队和红一、五、八、九各军团相继到达汝城县文明圩及周边休整一周。期间,3位女红军住在沙洲村边一间破旧茅屋里,茅屋主人是徐解秀和她的丈夫。徐解秀家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红军女战士只带着一条棉被,3位女战士就和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几天中,女战士同徐解秀同睡一铺同劳动,讲革命道理。几天后,红军女战士要上路了,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不肯接受。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你们,到时候一定要送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长征中党和人民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党和红军的宣传和实践,消除了沿途群众的恐惧与疑虑,唤醒了民众的阶级意识,赢得了各族群众对红军的同情和支持。沿途觉醒的民众宣传红军,支援红军,参加红军。军民互助,军民团结,诠释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奠定了长征胜利的群众基础。 长征中,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使得党和红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胜利之本,今天,群众路线仍然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的根本。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新时代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