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畅游在汉字里的动物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21-08-13 国学网 余康陈虎 参加讨论

    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说的是借助对鸟兽草木等自然事物的认知,让受教育者因物思义,触物起情。钱穆引申说:“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也。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甚仁……不徒务于多识也。”(《论语新解》)由此可知,钱穆也认为孔子提出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亲近自然,从中获益感发,开广胸怀,臻于仁德之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性。近日,中华书局出版《汉字里的动物世界》,旨在带领读者走进汉字中的动物大观园。
    1.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人一生的早期学习中,为什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国文字的特点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文字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方便相互之间交流,便产生语言。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逐渐适应不了社会变革的新形势,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此就催生了文字的创造。正是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许慎《说文解字叙》)的过程中,先民们才最终创造出了文字。而汉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也正是先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鸟兽草木等动植物的长期、仔细观察,逐渐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以鲜活的形象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来,慢慢形成与动物紧密相关的文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466个虫、鱼、鸟、兽、畜类动物名。而这些鲜活、生动的“鸟兽草木之名”,正适合儿童识字启蒙教育,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和认知特点。《大戴礼记·保傅》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补充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可见,周代的儿童教育包括了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得更明确:“《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国子就是“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南宋朱熹《大学章句》)。而“保氏”主要负责对君主、天子的规谏,“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可见,古代儿童启蒙教育内容与汉字学习之间有密切关系。事实上,打开中国传统的字书,我们即刻可以看到古人眼中的动物世界,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各种想象,比起今天的动物王国更为耐人寻味。
    2.不可思议的幼仔与传说中的神兽
    古代汉字中,动物词汇丰富,且雌雄有别,大小有异。古代对同一种动物的小时候是怎么称呼的呢?如与鹿相关的哺乳类动物,在《尔雅·释兽》中有“麋”“鹿”“麕”三种,“麋”即今之所谓“麋鹿”,其幼仔称为“䴠”。在今天动物界里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科名,麋、鹿与麕皆隶属其中,鹿的幼仔称为“麛”。“麕”,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獐子,“麕”与“麇”音义俱同,獐的幼仔称为“麆”。“䴠”作为麋的幼仔,出现在很多先秦两汉典籍里。麋俗称“四不像”,曾经广布于亚洲东部地区,但在20世纪,麋在野外已基本灭绝,也难怪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世上有“䴠”了!狼的幼仔,《尔雅·释兽》称“獥”。《诗经·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句,《正义》引舍人曰:“狼,牡名貛,牝名狼,其子名獥,绝有力者名迅。”幼兔,《说文》作“婏”,《尔雅·释兽》称“嬔”。幼兔为什么被称为“婏”呢?清代学者郝懿行说:“兔生子极易,恒疾而速。”众所周知,兔子的生育能力非常强,一胎可诞下7—13只小兔子,而且一年可以生产7次。因此,兔子的快速又表现在其生育能力和过程上,所以“婏”还可以解释为快速之意。熊的幼仔,《尔雅·释兽》中又称“狗”,不可思议吧。如果称小熊为“狗”,那么小狗又叫什么呢?甲骨文中没有“狗”字,只有狗的象形字“犬”。在古汉语中,狗称为“犬”,“狗”是后起的形声字,《尔雅·释畜》云:“未成毫,狗。”即小狗之意,因此小“犬”称为“狗”。但熊与狗在现代生物分类法里属于不同的科,熊在哺乳纲食肉目熊科,而狗在食肉目犬科。但由于“狗”又有小的意思,故称小熊为“狗”,又是可以理解的。“牛”的幼仔《尔雅·释畜》称“犊”,与现代无异。自古即有“初生之犊不畏虎”之语,用来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敢说敢做、无所畏惧。又有“舐犊情深”,《后汉书·杨彪传》谓“犹怀老牛舐犊之爱”,用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情。
    汉字中的动物是古人探索、认识自然的产物,烙印着农耕社会的气息,蕴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龟、羊等。部分动物名依旧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一些已经成为历史遗迹。龟是长寿动物,龟头与蛇头类似,故《说文解字·龟部》云:“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蛇),龟头与它(蛇)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龟又与麟、凤、龙并称为“四灵”,即《礼记·礼运》中所言“麟、凤、龙、龟,谓之四灵”。但龙、凤都是传说之物,龟、麟则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说文·龙部》云:“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异瑞兽,人们常视龙为身份尊贵的象征。
    羊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正面的羊头形状。羊部动物名共17个,如“羔,羊子也”。羔即刚出生的羊。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载:“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意思是,羔被抓时不叫,被杀时不哀号,吃奶时跪下来,古人由此认为羔知礼仪、有教养。《说文》云:“羊,祥也。”因此秦汉金石多以羊为“祥”,“吉祥”也写作“吉羊”。许慎又说:“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鹿部》又云:“麙,山羊而大者细角。”麙,《山海经》作“羬”,云状如羊而马尾。明人费信《星槎胜览》云:“阿丹国羚羊,自胸中至尾,垂九块,名九尾羊。”“羚羊似羊,而青色毛粗,两角短小;羱羊似吴羊,两角长大”。羞,《说文》曰:“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汉字中“羊”为部首,羊字族的姜、羯、详、祥、羞、佯、徉、翔、鲜、羌、庠、羡、羲、鲞、蛘、羧、善、咩、羚、恙等汉字,都与羊有关。
    3.凤凰来仪与麒麟呈瑞
    《说文解字》中鸟类动物名共151个,云:“鸟,长尾禽总名也。”传说中的神鸟共6个。如凤,初为象形字,殷墟甲骨文的“凤”字就像高冠、丰羽之孔雀类鸟形。《说文》云:“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麐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集众多动物特征于一身,是一种吉祥鸟。《说文》中与兽类动物有关的部首达14个,兽类动物名共76个。其中“鹿”,《说文·鹿部》云:“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鹿分公母,公鹿俗称“马鹿”,母鹿俗称“麀鹿”,在许慎看来,鹿特指头上有角的马鹿。《诗经·小雅·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古人把鹿与以礼待客联系在一起,赋予鹿求贤若渴的文化内涵。鹿部动物名25个,如“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传说麒是主太平的瑞兽,在汉画像中,麒的样子是独角,拖着长尾巴。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符瑞志中》云:“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麕身而牛尾,狼项而一角,黄色而马足。含仁而戴义……明王动静有仪则见。”麒的外部形状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有祥瑞。有时,“麒麟”又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这种数千年传说中的动物,到了明朝竟然变成了事实。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第三、第四次下西洋时,竟分别带回了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和麻林国(一说今肯尼亚的马林地)进贡的麒麟,举国为之喧腾。从明代画家沈度的《瑞应麒麟图》所画麒麟形状看,原来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人心目中圣物的麒麟竟然就是长颈鹿,不禁让人茅塞顿开。实际上,在郑和船队曾经到达过的今索马里的语汇里,长颈鹿Giri的音译便是“麒麟”。时至今日,日语及韩语中,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
    4.为猫头鹰正名
    鸮、枭等鸮形目鸟类统称为猫头鹰,但这几个字意思又不尽相同,《说文·木部》云:“枭,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之。”据《说文》之意,枭是一种不孝的鸟,因此到了夏至,捕捉枭鸟并处以磔刑。枭为什么会不孝呢?传说它在羽翼长成后,会食母而飞。如北朝齐刘昼《新论》卷九《贪爱》云:“炎州有鸟,其名曰枭。伛伏其子,百日而长。羽翼既成,食母而飞。”明张自烈《正字通·木部》也说:“枭鸟生炎州,母伛子百日,羽翼长,从母索食,食母而飞。关西名流离。又土枭,鹰身猫面,穴土而居。”我们知道,猫头鹰以包括昆虫、蚯蚓、蛙、蜥蜴、小型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为食。鸟类有时也会出现一胎数只兄弟互相残杀的情况,但“食母而飞”实属不可思议。毕竟雏鸟需要母亲照顾,猫头鹰从孵化后约一年,即可成长达到性成熟,便可生育繁殖了。然而,一些较大的物种,可能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开始繁殖。所以百日便将母鸟吃掉,自不可能。幼鸟依靠母鸟喂哺,如果猫头鹰在百日之大即吃掉母鸟,虽然解决了一顿饥饿问题,但会引起更多的麻烦,未免稍微脱离事实。中国人长期视枭、鸮为恶鸟,但也有例外,如《岭表录异》载:“北方枭鸣,人以为怪,共恶之。南中昼夜飞鸣,与鸟鹊无异。桂林人罗取,生鬻之,家家养,使捕鼠,以为胜狸。”此乃南北文化不同所致。至于西方文化,更与中国迥异。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史前文明时代,“owl”(猫头鹰)是死亡与再生女神。在古希腊与罗马神话里,猫头鹰摇身一变又成了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鸟,站在她的肩膀上,也是她的象征。在《伊索寓言》与《格林童话》里,猫头鹰又充满了智慧。在《哈利·波特》里,猫头鹰是连接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枢纽,担负着传递信件、包裹甚至是“魔法飞天帚光轮2000”等重要物品的任务。总之,猫头鹰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了智慧,更可以成为人类的好伙伴。这反映出中西文化意涵之别。
    5.受宠爱的马和被冤枉的狗
    《说文》中与家畜类动物有关的部首有马、犬、牛、羊、豕、㣇、彑、豚、犛等,动物名共145个。马是被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在古代是生产、交通运输和战争的工具。《说文·马部》曰:“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认为马是雄壮、勇武的动物。马部动物名共48个,如“骥,千里马也,孙阳所相者”。孙阳即伯乐,传说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韩愈《马说》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人骑马讲究规格,社会上不同地位的人,坐骑亦异。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曰:“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规定从天子到士人,要骑身高不同的马。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攻城野战,总与名马结下不解之缘。如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坐骑名为“乌骓”,此骑所向披靡,助项羽奋勇杀敌。再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先后骑过的拳毛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六匹骏马,后被刻成浮雕立于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称“昭陵六骏”。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马的身影,但远不如古人世界中的马胜义纷呈。所以,仅就《说文解字》而言,它已不再单单是小学字书,从中我们更可窥探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犬是家畜之一,指悬空蹄子类似狗的动物。《说文》犬部动物名37个,如“犬,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獒,犬如人心可使者”。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这不单是现代人的说法,两千多年前的许慎亦然。狗的种类繁多,从外形上分,如《礼记·曲礼上》曰:“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从应用上分,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释狗云:“狗类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在中国古代,狗还有许多别称。如明代《事物异名》中就记载有善噬、乌龙、鹄苍、神獒、护儿、地羊、白龙、地厌、轻足、尨、赤虎仪同、韩庐、宋㹱、豺舅等名目。狗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看家护院、看管羊群、狩猎帮手、祭祖贡品、烹饪佳肴、玩赏宠物、信使挽车等。在早期汉文化里,狗是神圣的图腾,传说中的盘古就是狗首人身。狗还是一种祥兽,能够驱除邪魔,故古人把人、狗合埋,后演变成杀狗的祭祀即“伏祭”。因此,对人忠诚的狗是人类的朋友,自古至今一直受到宠爱。也正因为狗对主人忠诚,所以也使其背上了摇尾乞怜、卑贱低下的坏名声。同时中国人讲究气节,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狗在古人心目中苟且偷生、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对狗鄙视、贬损的词语,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眼看人低、狗急跳墙乱咬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哈巴狗戴眼镜——六亲不认等。
    由上可见,自然界的动物,进入古人汉字王国,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透过这些与动物相关在汉字,可管窥中华民族文明的演绎与发展,而其中有更多的细节有待探索和研究。
    (文中引用潘铭基《汉字里的动物世界》[中华书局2021年6月版]部分资料,致谢!)
    (作者:余康,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陈虎,系中华书局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