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鹤蜚《热血在燃烧》:重笔书写“大三线”

http://www.newdu.com 2021-08-13 文艺报 赵宪臣 参加讨论

    关键词:鹤蜚 “大三线”
    鹤蜚的《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十月文艺出版社)真切地呈现了大三线建设那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以及影响深远的历史。作家恰切精微地处理了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关系、全局的面与局部的点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历史与现实、三线一代与三线二代之间的传承与接续上有着时空上的纵深和延展。
    大三线建设由于曾经在历史上属于保密工程,鹤蜚要重新使大三线建设浮出历史地表,就必须在宏观视野上理清这一战略决策的出台及实施过程,让读者对大三线建设有一个宏观的全局的以及面上的把握和了解。事实上,鹤蜚对这段历史的爬梳相当见功力,既做到了高度凝练的概括性,又有自己的精准掌控。她抓住了上世纪50年代大三线建设前期“地质勘探”这一关键,在对勘探队员勘探故事的书写中,打响了大三线建设的前哨战,那山上的钻塔就预告着尘封已久、储量丰富的矿藏即将被三线建设大军开采。在以宏观的全局的视野观照之后,围绕六盘水展开的大三线建设也呼之欲出,这就涉及到微观和局部的点之书写。在作品中六盘水这个局部的点是作为大三线建设的缩影而被作家所关注,以这个局部的点来折射整体的“大三线”,于是一幅“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壮景在作家的笔下徐徐展开。
    六盘水是大三线建设催生出的城市,写这个城市的崛起,也是在写大三线建设,为此,鹤蜚一头沉入六盘水市进行全方位采访,在抓取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后,她通过许多亲历者的讲述,以作家口吻叙述出大三线故事,组构起了报告文学的主体框架。其中突出了一些人物、史实、事件,充满了普通参建者们的家国情怀。这些大三线建设者们心怀祖国、心怀理想信念,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先建设,后生活”就是他们建设大三线最初的选择。他们大多是从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向生活条件极差的西部地区转战,是一次人生的大迁徙,是一次命运的大逆转,终使西部苍茫群山里的钢铁煤炭源源流出,并带动了新城六盘水的崛起。鹤蜚的报告文学写作向来致力于铸塑灵魂,这次她所铸之魂是大三线人艰苦创业、甘愿奉献的精神。
    为使大三线报告文学更具穿透力,作家在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方面拓展开来。大三线那段历史并没有被尘封在岁月深处,当下现实中六盘水市大三线建设历史遗迹,以大三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也应运而生,向世人展示着那段西部开发史。作家还更侧重于大三线精神在三线一代和三线二代之间的传承,许多三线二代都在作家的书写中表现出对老一辈艰苦创业者的敬仰和仿效,他们践行当年的大三线精神,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贡献。可以说,这部报告文学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打通、父一辈与子一辈的传承。这样的书写说明作家深刻洞悉了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真正走进了大三线人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营造上,作者灵活运用了变体文字与主体叙述之间的相互勾连,在每个章节标题和小标题下都附有一段提要似的变体文字,这些变体文字或补充、或说明、或抒情、或感慨,与主体叙述之间构成了必要的呼应和相互印证,同时也具有增添报告文学艺术审美之效。
    在代后记《尾声——记住来时路》中,“记住来时路”也是作家的一种双重表达,既表达着作家要记住从大连驾车赴六盘水采访的漫长来时路,也表达着要记住共和国建设的艰辛来时路,这个艰辛来时路自然也包括将西部大开发提前了50多年的大三线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