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高科技与文学创作的新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科技关系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1-04-16 未知 胡亚敏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极少数注意到摄影和电影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冲击并肯定其革命性影响的人。
    ②参见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冰、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1-31页。
    ③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前言”,第8页。
    ④(16)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0页,第48页。
    ⑤1986年,笔者在撰写《叙事学》时,有过让计算机走进写作的设想,并试图建立一套程序以完成计算机的写作过程。但初涉这个领域后,发现已有的数学模型不可能模拟人脑,深感在作家写作和机器人写作之间存在一道深深的壕堑。见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83-186页。
    ⑥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读书》2017年第6期。
    ⑦⑧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⑨约翰·霍洛韦尔:《非虚构小说的写作》,仲大军、周友皋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6页。
    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单子生产论》,见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11)史蒂芬·霍金等:《时间简史(普及版)》,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12)(1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页,第102页。
    (14)参见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44-247页。
    (15)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17)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1页。
    (18)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
    (19)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26页。
    (20)虫洞(Wormhole),其概念于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提出,并于1935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加以完善,故“虫洞”又被称作“爱因斯坦—罗森桥”,其大意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2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345页。
    (22)玛丽亚·伊丽莎·瑟瓦斯科:《文化批评在当今还有用武之地吗》,见胡亚敏主编:《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3-124页。
    (23)马克·第亚尼编著:《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2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