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上巳节 | 三月初三,赴一场仲春之约

http://www.newdu.com 2021-04-14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上巳节 | 三月初三,赴一场仲春之约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巳节的传说
    上巳节,先秦时期原设在三月上旬的巳日。由于每年的上巳日都不固定,却又都在农历三月三日前后,为了方便记忆,魏晋以后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日。《晋书·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
    上巳节源起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传说远古之时发生了一次大灾难,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人类和动物都没有了,只有伏羲、女娲兄妹存活了下来。为了人类的延续,在乌龟的撮合下,兄妹俩滚石磨而测天意,结为夫妻,并抟土造人,后来人烟就又稠密起来。因为滚磨成亲那天是农历三月三日,为了纪念他们繁衍人类的伟大功绩,以后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人们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说爱定情的好日子。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草木抽枝开花,飞禽走兽爬虫都活跃起来。这是万物复苏、生长发育的季节。古人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春华秋实、春种秋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类应该遵循的规则。 
    在六七千年前,甚至更远的远古社会,人类社会的婚姻形态应该已经由群婚进入对偶婚阶段,两个或更多相邻友好氏族的男女间相互通婚,集体欢会。但这种欢会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而是有规定时间的。
    将这一天放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与上古时的蛇图腾崇拜有关。位居三皇的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即为人首蛇身,后人奉为蛇神。所以他们把男女欢会的日期,选在蛇类开始活跃的春三月第一个蛇日。
    而古人用天干地支计时,巳为十二地支中的第六位,对应十二属相中的蛇。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云:“巳,蛇也。”巳即蛇,巳日就是蛇日。蛇在每年农历九月进入冬眠,次年春二月复苏,三月开始出来活动。民间有“三月三,蛇出洞”的俗谚。
    
    上巳节俗的演变
    周代,三月上巳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要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成为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约会情人。
    两汉时,除了祭高禖、祓禊、会男女等传统节俗得到不断发展充实外,又增加了临水宴饮等新的娱乐内容,宴饮中最重要的活动即为流觞赋诗。
    魏晋时,上巳正式成节,节期为每年三月三日。在唐代,上巳节俗的宗教色彩已基本褪去,生命意识极强的唐人对上巳节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以娱乐代替了祓禊,成为民间上巳节的主要活动,还专门以政令的形式把上巳节的娱乐饮宴活动纳入政府预算。当时,除了举国宴饮之外,国家还给予百官节日费用的赏赐。在统治者的重视下,上巳宴赏习俗成为了一种制度。
    
    进入宋代,由于理学压制等原因,自由不羁的上巳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上巳节不再作为主要节日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记载北宋都城开封风俗的《东京梦华录》里有对元旦、端午、七夕、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的描述,但却未提及任何关于“三月三”上巳节的风俗;而在记载南宋都城临安风俗的《梦粱录》中,虽有关于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却只是对宋以前三月三上巳节活动的追思。
    

  • 祓禊


    祓禊,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郑重的巫术仪式活动。祓,是古人为了除凶避疾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驱除不祥的仪式,用香草为人们沐浴除灾。
    祓禊的主要形式是祓濯和禊饮。
    祓濯,即在水滨洗浴,《周礼》中称“衅浴”,是用香薰草药来洗澡。《后汉书·礼仪志》说:“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迄出,始絜之矣。”《论语·先进》中曾皙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指的就是春禊中的祓濯。
    春天在水边沐浴洗濯,去除身上的积垢和秽气,祈禳一年之中病魔不侵,平安无恙,是人类对生存世界的一种基本祈望和要求。因此,春季祓濯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祓濯后,即开始禊饮。禊饮就是在水边野餐,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称觞举箸,饮宴取乐,称“曲水流觞”。觞,是古代的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周王时,已有流杯泛波的记载。方法是将盛着酒的杯子放入蜿蜒环曲的水渠中,凭借水流的冲力,将酒杯送至沿流坐等行令饮酒者的面前。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
    
    关于“曲水流觞”习俗的形成,一说始于周代。
    《晋书·束晳传》载:武帝尝问挚虞三日曲水之义,皙进曰:“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战国时,秦昭王循此古俗,于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汉武帝时承袭秦制,凿建了一个周长六里、水流曲折的曲江池,专门供皇家贵戚流水曲觞用。隋改名芙蓉苑,唐代又名曲江,并整修扩建,池面方圆达七里,池畔亭台楼苑,鳞次相接,成为京都长安的一大风景区。唐代诗文中有许多“曲水飞觞”的描写,就是以此为背景。
    “曲水流觞”本是一种野外的娱乐性饮宴方式,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这要归功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著名文人王羲之、谢安、孙绰等相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流连光景,宴饮赋诗。
    王羲之作《临河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以仲春之约的风雅形式成就了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流传至今,影响极大。
    

  • 赏春游春


    三月三日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正是出游的好日子,上自帝王、官宦之家的千金、贵妇,下至草野百姓家的村姑农妇,均外出踏青、赏春,进行打秋千、戏蹴鞠、斗百草等娱乐活动。
    
    据现代人类学民俗学学者考察,如今三月三民间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如鸡蛋滚运、水边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
    三月诗词
    三月三日
    白居易 〔唐代〕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陈子昂 〔唐代〕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
    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青郊树密,翠渚萍新。
    今我不乐,含意维申。
    
    丽人行
    杜甫 〔唐代〕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宋代〕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