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让文学教材回归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张建安 参加讨论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采用了一种科学而清晰的叙述体例,按照“百年打通,合二为一;一线到底,五块分立;厘定经典,文学本位”的体例编撰,将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新的梳理与整合。
    现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有100多种,大多采用分段式结构。而《现代中国文学教程》将突破点放在体例的变革上,把各体文学的内在逻辑关联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结构脉络,不搞时间分段,而是按照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4编,加上“思潮”部分共5个板块,每一板块为独立的一编,每编一线直贯到底;再以题材、内容,或者艺术方法为逻辑区分,列出章次;每一章中,又以重要作家作品立节,节与节大致以时间顺序相连,这样,在论述过程中仍保留着局部的“史”的色彩。
    为了弥补教材历史感的弱化,该书特意在每一编之前安排一段“概说”,从该文体的源头到现在为结点,清理出各类体裁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与阶段性创作情况。“概说”重在“说”,不只是按类型梳理其发生、发展、转型的脉络,而是高屋建瓴地归纳出该门类创作中突出的理论问题,作基本阐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作家写作对象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而深入探索某一门类创作的规律与得失,则放置在每一章的“小结”中。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人论世、缘情察物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作品的本领。
    该书突出之处是努力“回归文本”,回归经典。人们常说“每部文学史都是无情淘汰作家作品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沉淀,人们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选择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古代文学史基本上做好了选择工作。而对于现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的淘汰,需要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甄别,虽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大致还是有一个可供把握的标准。有学者认为:“并非所有作家都具有文学史的‘存在’价值,只有那些历史链条上的时代象征性人物,才是我们应着重关注与认真解读的客体对象。”同时还说:“哪些作家可以入‘史’,其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什么合理位置,并非仅由他的政治身份与态度加以决定,关键还是要看其在文学创作上的建树如何,其作品究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何种推动作用。”根据这两个取舍标准,该书选入了大约150多名作家的作品。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艺术优势,有自己的美学要求,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该书按体裁分编,不按时段分编,就是根据文学常识,突出各体文学质的规定性,发掘各自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优势,保证文学史中艺术阐释的核心地位。
    文学史自然要以作家作品为中心,该书以作品立节,以作品带作家,重在文本解读。在编写的具体行文中,一改过去“背景、内容与人物、思想与艺术”的三段式述说的老套路,重心放在作品的形象分析、思想透视和艺术把握之上。换言之,以文本为中心,抓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的文体特征的区别,科学而灵活地处理作家与作品、文与史、史与论的关系,让文学教材的编写回归文学,回归文本。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谭伟平、龙长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3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