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肖晓晖:“交斩美人”解

http://www.newdu.com 2020-11-23 今日语言学 肖晓晖 参加讨论

    《世说新语·汰侈》记载了一段著名的故事: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交斩美人”一句,“交”字何意,旧注无说。在后世传抄转引的文献中,“交”字常被略去,如宋人乐史《绿珠传》、明人冯梦龙辑《古今谭概·鸷忍》皆作“使黄门斩美人”,大概已不明“交”字之义,故径删去。
    徐震堮(1984:468)解释说:“《礼记·坊记》注:‘交,更也。’更互之义。黄门非一人,故使更互为之。”所谓“更互”,就是“交替”“轮流”的意思。“交”表“更互”义,古书多见,例如陈亮《龙川文集·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又二百余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左传·襄公三年》:“诸大夫曰:‘不从晋国,几亡。’”林尧叟注:“自八年侵蔡获燮以来,晋楚交伐郑国,至今未已。”徐说影响较大,后来各种译注类文献多采纳此说,如柳士镇(1990:272)、鄢先觉(1995:188)将“交”分别译为“轮番”“轮流”。从字理来看,释“交”为“更互”可通。但从文意来推敲,实有不安。如文中所述,即使尊贵如丞相的王导也不忍见美人被斩,像大将军王敦那样的鸷忍者毕竟是特例,因此文中用“轮流斩杀美人”来描述当时场景恐怕不合情理。此外,张永言等(1992:210)释“交斩”之“交”为“依次;一个接一个”,此释义实与“更互”义相同。张万起(1993:21)释为“交错,交叉”,则较为牵强,与文意不甚相合。
    近见谭代龙(2016)将此“交”字解释为“必定”。董志翘、冯青(2019:997)亦释“交”为“一定,必定”,明显是采纳了谭代龙的意见。但从句法角度来看,“交”解释成“必定”并不合适。“使黄门必斩美人”这样的表述很奇怪,按照汉语的习惯,正常的表达应该是“必使黄门斩美人”。也就是说,如果“交”真的是“必定”之义,这句话应该说成“交使黄门斩美人”而不是“使黄门交斩美人”。另外,从谭文所举诸例来看,所谓“必定”义也难以落实。因此,“交”为“必定”义的说法基本不可信。
    我们认为,这里的“交”应该解释为“立即,立刻”。
    首先,从前后文意和行文语气来看,“立即”义使文意更连贯。从语言表达效果来看,也能更生动地展现斩杀行为的毫不迟疑以及石崇为人的残酷。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转述此故事的诗文中,“斩”字前有时用“立”“遽”之类的副词。例如清人张贵胜《遣愁集》卷七述此事作“使黄门立斩美人”,冯询《子良诗存》卷四《行路难》二十首之一云:“盛时宾客衰即休,胡为遽斩美人头。”这也说明,在“斩”前用“立即”义的副词是合适的,符合语境和行文逻辑。
    其次,“交”在魏晋至唐时期确实有“立即”义。例如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药之已病,其验交见,故君子信之。宅之吉凶,其报赊遥,故君子疑之。”“其验交见”相当于“其验即见”“其验立见”,意思是“其效果立即可见”。《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我今辞你去后,作一变异,使你交见,知我有贤德,必令报卿恩。……卿一迹踏土之处,知我有贤德,能得报你。”从上下文意来看,太子所化犊子为逃得性命,要通过展现神异来迅速取得屠户的信任,所以这里的“使你交见”犹言“使你即见”“使你立见”,“交”也是“立即”的意思。
    “交”之“立即”义,自有其来源,它与“交”之“即将”义是同一体之两面。中古汉语“交”有“即将”义,已为董志翘、蔡镜浩(1994:292—293)所指出:“(交)表示据情理预测的近期的情况。可译作‘将’‘即将’。”他们进一步认为“即将”义是由“近”义引申而来的。此看法无疑是正确的。魏晋时期“交”有“近”义,常与“赊”(“远”“宽缓”义)对举或连用,这一点早为前贤所揭示(戴明扬,1962:155;陆宗达,1981;徐复,1996:164)。
    至于“交”之“近”义从何而来?我们认为这是语义演变的结果。“交”的本义是“相交,交会”。事物相接触、相交会之处,自然是近的;事物不相接触、不相交会之处,自然是远的。所以由“交会”义可以演化出“近”义。“际”有类似的词义变化轨迹,可作为平行例证。“际”的本义是“墙壁交会之处”,后来又有“接近、靠近”之义(参看《汉语大字典》“际”字义项12、《汉语大词典》“际”字义项12)。
    交:相交——近
    际:墙壁交会——近
    从用法来看,表“近”义的形容词“交”发展为副词,置于动词之前,用来指时间上的接近,作用相当于“即”。从“有距离”这个角度来看,它偏重指事情将要实现的趋势,可译为“将,即将”。例如《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大众以新岁未受,交废自恣,一时崩腾,四出追觅。”“新岁”“自恣”皆佛教用语,“新岁”为比丘新年(七月十六日),“自恣”为僧众自我忏悔之活动(于七月十五日举行)。“交废自恣”犹言“将废自恣”,“新岁未受,交废自恣”意思是说:比丘新年未至,“自恣”即将废止。“自恣”即将废止的原因在于主持者失踪,所以僧众才“一时崩腾,四出追觅”。而从“距离短”这个角度来讲,“交”偏重指时间的短暂、行为动作发生的迅速,则可译为“立即,马上”,如“交斩美人”“其验交见”之类。
    “交”的意义进一步虚化,表示两件事情紧接着发生,可译为“则,就”。例如《广弘明集》卷二十四:“上无舟楫,交见没溺之悲。下失浮囊,则有沈身之患。”“交见没溺之悲”犹言“即见没溺之悲”“则见没溺之悲”。此处“交”的作用与后句“则”相当。
    纵观“交”字上述用法的发展,其过程和轨迹与“即”非常类似。“即”也从“接近,靠近”义发展出“即将;立即”“则,就”等意义和用法。“交”与“即”相关义项的关系示意如下:
    交:交会→近→即将;立即→则,就
    即:就食→近→即将;立即→则,就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即将;立即”“则,就”等意义的“交”在文献语句中都可用“即”替换。
    “交”这一词义的演变序列脉络清楚,但可能是因为使用范围不广,尤其是唐以后绝少使用,所以今人多有忽视。尽管董志翘、蔡镜浩(1994:292—293)已经明确指出“交”的“即将”义,但相关意义和用法在汉语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中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以下略举几例以见一斑。
    《太平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善哉,子之问也,皆有害,但得良善土者,不即病害人耳;反多四方得其凶,久久会且害人耳。得恶地者不忍人可为,即害之也,复并害远方。何也?是比若良善肠之人也,虽见冤,能强忍须臾,心不忘也,后会害之;恶人不能忍须臾,交行。”《太平经钞》则作:“比若良善之人,虽见冤害,强忍须臾,心终不忘也;恶人不能忍须臾,便见灾害也。”(王明,1960:117)“恶人不能忍须臾,交行”可与“恶人不能忍须臾,便见灾害也”及前文“得恶地者不忍人可为,即害之也”对读,此“交”相当于“便”“即”,乃“立即”之义,“交行”犹言“即行”,谓“立即施行(害人之举)”。或有研究者将“交行”解作“以牙还牙”(杨寄林,2013:405),似乎认为这里的“交”是“相互”之义,恐不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此处“违己交病”之“交”,历来注家似皆未得确诂。对“交”字的理解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皆,俱”义解之。如元代王恽《秋涧集》卷二《溪田暮归》诗化用此典:“违己病交攻,饥冻正枯槁。”有的现代译者(郭维森、包景诚,1992:288)将此句翻译为“违背自己的意愿则更使我心身交病”也体现了这种看法。但此种观点恐怕行不通。首先,从事理来讲,如果“从人事”,免除了“饥冻”,怎么还会使身病呢?所谓的“身心皆病”无法落实。所以这里的“病”一定是就“心”而言的,与“身”无关。再者,从句法来看,“违己交病”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违己病交攻”。这是因为句子省略的主语是“余”,“余皆病”似不合语法,“余交病”也不等于“病交攻”。
    二是将“交”看作动词,理解为“遭逢”义。谢先俊、王勋敏(1990:157)释“交病”为“遭受痛苦”,袁行霈(2011:323)解“交”为“两相接触。引申为遭遇某种情况”,皆为其例。“交”确实有“逢遇”义(见《汉语大词典》“交”字下第6个义项),是从“交”的“交会”义引申而来的。但“违己遭病”这种解释很奇怪,古人所谓“遭病”一般是指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意外疾病,而这里的“病”明显是指“耻辱”“羞愧”之类的主观心理活动。因此,把“交”理解成“遭逢”也是讲不通的。
    根据上文对“交”字“近 → 即将;立即 → 则”这一词义序列的讨论,如果把“交”理解为“即,则”,表示两件事情紧接着发生,那么“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一句就文从字顺,“交”与“虽”对举,“违己交病”相当于“违己即病”“违己则病”,意思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就会深感耻辱”。
    北图藏敦煌文献“咸”字59号《史太平等牒及处分》:“右件人户,粮食罄尽,种子俱无,阙乏难为,交不存济,请便麦贰拾驼。至秋依数填纳。”曾良(2001:70)认为“交”通“较”,有“计会,计较”义,“交不存济”意谓“计虑起来不能存济”。其实,“交不存济”为唐人熟语,多出现在涉及赈济的公文中,用以描述灾民的艰难处境,如《册府元龟》卷八十五《帝王部·赦宥四》引唐玄宗先天十三年正月戊子制:“所至之处,疏决囚徒,宣慰百姓,其有穷乏、交不存济及侍老行人之家有疾苦者,各令州县量加医疗及赈恤。”《册府元龟》卷九十一《帝王部·赦宥十》引唐武宗会昌六年二月癸酉制:“耄老惸独及残疾穷困、交不存济户,今年夏税并放免。”这里的“交”是“将,即将”义,“交不存济”意思是“即将无法存活”,形容其处境之艰难、走投无路。
    附带说一句,上举后二例,谭代龙(2016)释其中“交”为“必定”义,谭文中相当一部分例子里的“交”其实都是“即将;立即”义或“则,就”义。例如《贤愚经·大施抒海品》:“此儿前后,欲有所作,要令成办,未曾中退。就令入海,犹望还期。今必拒遮,到其七日,交见其祸,为之奈何?宜当听去,转忧在后。”其中“交见其祸”一句,杜斗城(1994:199)已译为“就大祸临头了”,是将“交”理解为“就”,可谓得之。谭代龙(2016)解为“必定”,反而不确。其文所涉相关各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
    参考文献:
    戴明扬 1962《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董志翘 蔡镜浩 1994《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
    董志翘 冯青 2019《世说新语笺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杜斗城 1994《白话〈贤愚经〉》,甘肃人民出版社。
    郭维森 包景诚 1992《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柳士镇 1990《世说新语选译》,巴蜀书社。
    陆宗达 1981《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训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谭代龙 2016《〈广雅〉‘交,定也’考》,《语言研究》第4期。
    王明 1960《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
    谢先俊 王勋敏 1990《陶渊明诗文选译》,巴蜀书社。
    徐复 1996《后读书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震堮 1984《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
    鄢先觉 (注译) 1995《世说新语》,许嘉璐主编《文白对照诸子集成》,广西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杨寄林 (译注) 2013《太平经》,中华书局。
    余嘉锡 1983《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袁行霈 2011《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
    曾良 2001《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大学出版社。
    张万起 1993《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张永言 骆晓平 田懋勤 蒋宗许 1992《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肖晓晖,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训诂学、古代汉语词汇等领域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