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叶玉英:楚系出土文献所见*n-、*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考

http://www.newdu.com 2020-11-23 今日语言学 叶玉英 参加讨论

    以往的研究对n-、l-不分的现象只追溯到唐五代。本文梳理了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楚系金文、楚简以及一些部分保留楚人用字习惯的汉代简帛文字资料如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等出土文献中的泥母与以母交替的例子,发现在战国至汉初的楚方音里*n-被读成*l-。这种现象在汉语史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有的是l-被读成n-。
    从语音学上说,造成n-、l-不分的原因应该是由于人们对鼻化度的感知和发音习惯造成的。由于鼻音和边音在声道中都有旁路存在,因此只要人们发音时软腭不下垂,没有形成鼻腔通道,就容易发成边音。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出土战国楚系文献中*n-常常被读成*l-的现象。赵彤(2006:76)构拟的战国楚方音的声母系统中*n-、*l-是分立的。也就是说,战国楚方音里只是一部分*n-被读成*l-而不是*n-与*l̥-合流为*l-。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楚人对鼻化度的感知比较不敏感,因此容易将*n-听成*l-,从而造成一部分*n-被读成*l-。
    楚系出土文献中还有*n̥-与*l-或*n-与*l̥-交替的现象,其实是*l-与*l̥-的相混问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类材料反映的不是战国楚方音,而是战国雅言的语音。楚简中的用字并非都代表楚方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传抄文献,而不是楚人原创的。这些传抄文献记录的本是雅言,只是带有一些楚人的用字习惯。因此当楚简中的一些语音现象无法用一种演变规则来解释的时候,我们认为应该考虑雅言语音与方音的不同。如清华简三《芮良夫毖》:“德刑態(怠)惰,民所妖僻(19)”,“態”当读作“怠”。清华简六《子产》:“宅大心张,美外(怠)矜,乃自失(08)”。《芮良夫毖》是传抄文献,“態”也不是楚国独用字,因此这条语料记录的当为战国雅言的语音现象,战国的雅言里也存在*n-、*l-不分的现象,而战国雅言里已经没有清鼻流音,因此当*n̥-被读成*l̥-,*l-与*l̥-也不分了。《子产》虽然也不是楚人的作品,但用“”来记录{怠}则是楚人的用字习惯,因此这条语料记录的是楚方音中*n-被读成*l-的现象;另一种可能是:清边音*l̥-会受后面的元音的影响而浊化,因而造成*l-与*l̥-也不分。朱晓农(2013:163) 发现缅语里的清边音*l̥-因为预期到后面的元音的影响而开始浊化。这可为我们解释出土楚系文献中的*n̥-与*l-或*n-与*l̥-交替的现象提供语音学上的解释。
    汉语n-、l-不分的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我们找到的例证来看,战国至汉初的楚方音里只是部分*n-被读成*l-(以母),它们不是受韵母或声调的影响,而是因为楚人对鼻化度的感知不敏感造成的。由于西周时期的例子太少,我们还无法判断楚方音*n-被读成*l-(以母)与西周雅言有无关系。不过,从战国雅言很可能也存在*n-被读成*l-来看,西周雅言里也可能存在*n-被读成*l-的现象。汉代的资料既有*n-被读成*l-(以母)的,也有*l-(以母)被读成*n-的,这与唐、元、明、清汉语方音中有的n-被读成l-(来母)的,有的l-(来母)被读成n-当有源与流的关系。我们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汉语史上n-、l-一直是两个独立的音位,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清代以前有哪个方音是所有的n-与l-合流,或反过来所有的l-与n-合流。因此所谓n-、l-不分只是部分现象。
    认识到上古音中也存在*n-、*l-不分的现象,我们就没有必要构拟*nl-这样的复辅音来解释上古泥母与以母在谐声、通假上的交替现象。郑张尚芳(2013:146、226、564)就为此构拟了*nl-复辅音,其中*n-是个冠音。我们认为不妥。
    注释:  
    ① 朱晓农先生告诉笔者:“首先要看当时当地的 n~l 分不分,n~n̥分不分,如果像现在的湖北话一样 n~l 不分,也没有n~n̥的对立,那么作为音位变体的 n̥-与l-也不应该分。” 
    参考文献:
    边田钢 2015 《上古方音声韵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陈泽平 2010 《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 
    范常喜 2007 《马王堆简帛古文遗迹述议》 (一、二、三),武汉大学简帛网,9月22日首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20
    高永安 2007 《明清皖南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 
    胡松柏 钱文俊  2004 《反映19世纪中叶徽语婺源方音的韵书〈乡音字义〉〈乡音字汇〉》,《音韵论丛》,齐鲁书社。 
    华学诚 2007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孔江平 2015 《实验语音学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军 2015 《江西赣方言历史文献与历史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 
    罗常培 1961 《唐五代西北方音》(影印本),科学出版社。 
    潘悟云 2018 《上古汉语鼻音考》,《民族语文》第4期。 
    钱奠香 2018 《十九世纪早期潮州话声母m/b、n/l、ng/g的分合》,《方言》第4期。 
    时秀娟 2017 《鼻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陶燠民 1956 《闽音研究》,科学出版社。 
    叶玉英 2018 《马王堆帛书<周易>用字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古文字论坛第4辑。 
    叶玉英 2020 《基于古文字材料的上古汉语请鼻流音之历史考察》,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48, no.1。 
    郑张尚芳 2013 《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赵彤 2006 《战国楚方言音系》,中国戏剧出版社。 
    周波 2012 《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线装书局。 
    朱晓农 2006 《历史音系学的新视野》,《语言研究》第4期。 
    朱晓农 2013 《语音学》,商务印书馆。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叶玉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文字、汉语上古音、汉语史、出土文献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中国语言学报》(JC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等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