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时代”的怕与爱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或许不会想象到,有一天,非生物的机器进化将会表现为对生物的置入。就手机进化而言,《我手机》的作者描绘了一幅既美好又有点骇人听闻的“手机人”图景:手机将成为人体的器官之一,完全融入到人的身体中去,并根据人对信息沟通交流的需求,自动进行调整,眼睛成为手机人的摄像头,血液流动产生的动能用于发电……简言之,“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则越来越不像人。”媒介预言家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论断,但想必连他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这种延伸会伸进自己的身体。如果这一图景真的变成现实,“我是谁?”———这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了。
    Web2.0的各项技术应用已经宣布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用CNN的实践来解释就是“IReport”,也就是人人都是记者。而手机的功能进化(拍照、录像、3G等)则不仅仅令自媒体而且令个性化的信息接受终端臻于极致,这是令习惯了大众传播的我们为之欣喜鼓舞的变化。但这种爱的背后也有怕,“我,即是媒体”同时意味着“我,即是偷窥者”,每个人都在手机的“鹰眼”之下无疑也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偷窥狂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将(甚至是正在)战战兢兢地生活在“楚门的世界”。
    手机进化的另一个让我们既爱又怕的现实是,手机不仅仅在其功能意义上捆绑我们,而且在其身份意义上同样让人为之疯狂。从早期的大哥大到如今的皮草手机、紫檀手机以及浸润了Prada、Armani等奢侈品要素的手机(通常是限量版的),我们发现手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商品拜物教的载体,甚至成了物神化的图腾。如果说单纯作为电话的手机就已经让我们习惯了撒谎,习惯了空间模糊的身份错觉,那么这种介于附属品和珠宝之间的手机又无疑在豢养着人们变形的自尊与虚荣。
    手机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缩写是I,I代表着信息时代(Information),代表着创意时代(Idea),更代表着我时代。无论是狂热的预言,还是我们的怕与爱,或许都如作者所言,是对手机的低估。但既然这个时代已经来临,爱与怕也便是人之常情,毕竟,有点爱,我们可以好好享受;有点怕,我们可以保持清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