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体验竭泽而渔式的学者生活——读《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

http://www.newdu.com 2020-09-16 中华书局 潘铭基 参加讨论
潘铭基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
余光中《从徐霞客到梵谷·自序》说:“每一位作家的文体、风格,就是他不落言诠然而身体力行的文体观、风格观。”读陈尚君教授的《濠上漫与》,当然也可以体会到“大唐神探”的学者生活与人生。

《濠上漫与》载录了陈尚君教授近年来的学术散文,原载《文汇读书周报》,自2016年7月开始,合计五十多篇,并在2019年汇聚成书。封底的摘要文字,概述了本书内容,今录之如下:“本书汇集陈尚君教授近年来的学术散文56篇,行文自如而有温度,题材多样:一为读古书而生发之感想,或做考订,或发议论,多有新见;二为学界掌故,既有与前辈如朱东润、傅璇琮诸先生的请益问学,又有对学生的提携爱护;三为博览群书所得,张元济、熊希龄等近代名人生平功业,皆于笔下传神。”我们都会知道学者散文、学术论文,前者是学者在创作中融会了理性思考与个人感性表达,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以及参与文化交流的趋向。后者则不消多说,学术论文是学者就学术问题所作的深入讨论,几乎谢绝普通读者。在本书里,陈尚君教授的文章可称之为“学术散文”,既不是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也不全是抒发己怀的感性文字;谓之“学术散文”,其实包括了学术研究、普及知识、感性表达三大元素。

书中彩插
作者在书中讨论了古今中外的人和事,“很是老辣”(雷雨《濠上漫与陈尚君》,见《光明日报》2020年2月15日第10版)。其精炼之文字,如何出之?作者在《我作〈辞海〉修订》一文说:“对我来说,修订《辞海》付出虽多,但收获也不少”,其中包括“熟悉了辞书语言的表达,省略主语,高度浓缩,拿捏分寸,遣辞规范,得到严格训练”,以及“了解了任何复杂的学术问题,都可以浓缩在百把字中作最稳当的表述”(页244)。因为学术研究上的锻练,提升了语言的精密。

本书作者乃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学界素来号为“大唐神探”,从前作《行走大唐》(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的书名已可见一斑。本书里不少篇章皆与唐代学术文化不可划分。作者从1981年起就开始作唐诗的搜罗考证。《全唐诗补编》是他在1982年至1987年间的著作,199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本书里,如《存世唐诗知多少》经过一番考证,最后估计唐诗的数量在五万三千首左右,绝对可靠的大约略过五万首(页61)。此较诸《全唐诗》的49403首,在数字上看似相距不远,其实是在全盘仔细的推敲与讨论下的矜慎结论。

有一部分篇章专门讨论唐代的文学家,手法新颖,角度奇特,深入浅出,发前人所未见。如《独狐三姐妹》一篇,以“今人喜谈宋氏三姐妹”(页1)起文,引人入胜。《唐太宗的另一面》在命题上已是开宗明义,简单扼要;文章里交代唐太宗“极其荒唐几乎败政的另一面”(页9),最后指出“明君也有犯浑的时候,此一例也”(页12)为结,发人深省。其实,此文所用史料(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向来在大众跟前,却是乏人问津;反复重读经典,竭泽而渔,乃作者解决学术难题的良方。至于《重读李林甫》、《讲故事的高力士》等篇章,或颠覆或补充了今人对李林甫、高力士等人的看法。作者沉淫唐代文史多年,功力深厚,虽是随笔,仍不忘细加考证,例如德诚禅师之诗,《全唐诗》不载,是否有后人杜撰之嫌?作者搜罗书证,汇合为文,最后指出“可以说,其人其诗,渊源有自,确凿可靠”(页40)。掷地有声,言简意赅。

陈尚君教授于唐诗用力极多,钻研经年,重新编订新本《全唐诗》,其中要处理问题颇多。在《跨代的诗人》一篇里,提出了“跨代作者及其诗作该如何编录”(页63)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文学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文学作品多有反映政局与民生。然而,改朝换代并不代表文学体裁便会焕然一新,“唐诗”、“宋词”、“元曲”等概念只是以偏概全。难道唐人不填词,宋人不作诗吗?当然不是。西方文学史多以某某时期为一界线,而不以政权作为唯一的立足点。因此,“十九世纪文学史”、“二十世纪文学史”之题目便屡有出现,中国古代文学史或可借此为鉴。

陈尚君教授在书房
本书作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在复旦中文系四十多年,故书中亦记下了不少复旦中文系的人和事,表达了对前辈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感动人心。朱东润先生乃本书作者的恩师,书中多处提及恩师在学术路上的点滴。如《元好问的大节》一文,历述朱先生在临近九十岁时,选定了以元好问为最后一部传记的传主的原委(页106)。作为2016年版《元好问传》的整理者,本书作者深刻认识朱东润先生撰作《元好问传》的过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当乱世,存活为难”(页109)。不单是元好问的一生,更是每一个生逢乱世的人所当自省。《修补战火烧残的学术》补述了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在抗日战争时期编撰出版的辛酸。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的新内容》里,本书作者回应了读者的意见,补充了此书更多的细节,并指出校补了哪些新内容。唐文治先生乃朱东润先生的老师,在《唐文治谈古文作法》里,表达了对师祖的景仰之情。此外,复旦中文系的诸位老师,如王运熙、章培恒、李庆甲、陈允吉等,身教言行,皆影响了本书作者,详见《随李庆甲先生办会》、《读陈允吉师新著〈追怀故老〉》诸篇。在后篇中,“不要老看到别人的疏失,而要首先建立自己的学术”一句(页229),不单是陈允吉先生对本书作者的勉励,更应当是所有初学者的座右铭。作者早年另有《转益多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的出版,亦是历述师恩之杰作,当可参看。

本书作者长年从事文献学的工作,坚持广搜文献,绝不放过一字,读者即非专研文史,亦必能感受其认真的治学态度。在《改一个字好难》里,指出“今人多喜欢在文献不够的情况下强作结论,或者知识不对等的情况下强辩是非,看起来轰轰烈烈,其实没有多大意义。”(页47)批评了学界的现况。治学者当重视版本,作者所言犹如醍醐灌顶,《宋本之可重》说:“屡与学生言,学问要有富贵气。治古代文史者,臻此并不难:一要多读书,不要露出腹笥俭薄;二要讲究引书版本,不要动辄皆是四库本;三要宏微兼顾,多注意细节和个案之讨论。”(页104)《清必万年清》说:“我在学校,对研究生的要求是,进入专业学习后,读古籍,尽量不要读四库本,实在避不开,心中也应有所警惕。”(页114)青年学子实当深思。本书作者著述极丰,硕果累累,在《寂寞使学术更加庄严》指出自己“一年总要写出或发表二三十篇各体文章,虽从不敢自夸成果,但写去都很认真。喧嚣之间,自感还算有所坚守,至少一年中十之七八的时间仍在遍校群书,其间寂寞或愉悦都很难为公众所知”(页201)。在繁华灯火的背后,要成为伟大的学者,所重仍然是甘于寂寞的能耐。

戴盆何以望天,本书作者竭泽而渔式的阅读,更展现在他对世界政局的认识上。古为今用,可成后世法程,《美国的补丁》指出“美国宪法成稿于1787年,两年后生效,选出首任总统,执行中方发现多有未精密处,华盛顿任内一下子修正了10条。其后200多年,方陆续修正17条。宪法不断加补丁,使其更精密完善,是美国稳定的关键”(页261)。以美国为例说明修宪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大唐神探”在书里“不薄今人爱古人”,书中的讨论对象涵盖古今中外,虽仍以唐代为主,不单有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学术的讨论,如张荫桓、唐烜、张元济、熊希龄、章太炎、张钫等,更有对美国总统病历的分析。作者虽然强调自己并“不治近代学术与近代史”(页152),但在读者看来,这部“读书随笔”绝非一般的随意文字,而是认真撰作的古今中外文史考证,高山仰止,心生向往。

(原载《香港书评家》总第12期,2020年6月)
推荐阅读
《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
著    者:陈尚君 著
中华书局  2019年8月出版
点击上方海报 马上进入京东购读
编辑推荐

曾有人赞叹陈尚君教授为“唐朝神探”,传说中“能把唐朝每都考清楚的人”,其功力之深厚,自不待言。本书汇集陈尚君教授近年来学术散文56篇,融通文史,出入中外,考订议论,多出新见,也有学界掌故、身经历、趣闻轶事,更于若不经意间,将读书之门径、学术之进途娓娓道来。其行文自如而有温度,题材多样:一为读古书而生发之感想,或做考订,或发议论,多有新见;二为学界掌故,既有与前辈如朱东润、程千帆、傅璇琮诸先生的交往,又有对学生的提携爱护;三为博览群书所得,唐文治、张元济、熊希龄等近代名人生平功业,皆于笔下传神。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陈尚君教授近年来学术散文56篇,基本按所涉内容的时间排序。最早为北朝至隋代的传奇女性独孤三姐妹,渐及唐太宗、李林甫、高力士等唐代人物,包括在重新整理全唐诗过程中的一些发现和思考。降而及宋,探讨宋本之何以可贵,并关注《资治通鉴》之编纂,对司马光的史学观念及团队均有讨论。由清至民国,则辨析《四库全书》对文献之篡改外,将郭嵩焘、严复、唐文治、张元济、熊希龄、章太炎等诸多人物一一道来,足见阅读面之广泛。时代再近,则述与朱东润、程千帆、傅璇琮等前辈的交往,与平辈相知学人的往来切磋,对学生的提携爱护,以及自己参与的若干学术工作和对一些唐宋相关图书的评介。书中配有多幅彩图,包括罕见合影、先贤手迹、相关书影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