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反映论:缘起、争论与前景(2)

http://www.newdu.com 2020-08-19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 汪正龙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①参见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8页、47页。
    ②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罗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8页。
    ④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页。
    ⑤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32页。
    ⑥狄德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张冠尧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1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00页、16页、21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9页。
    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
    (1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15~316页。
    (13)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5页、130页。
    (14)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9页。
    (15)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2卷,第370~371页。
    (1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861页。
    (17)别林斯基:《在书店里偷听到的文学谈话》,《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456页。
    (18)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98页。
    (19)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Ⅱ,曹葆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1页。
    (20)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1卷,孙静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6页。
    (21)卢那察尔斯基:《关于艺术的对话》,见《关于艺术的对话》,吴谷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39页。
    (22)卢那察尔斯基:《马克思主义和文学》,见《关于艺术的对话》,第82页。
    (23)罗森塔尔、尤金编:《简明哲学词典》,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第39页。
    (24)杰尼索娃:《现实主义》,于海洋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2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09~210页。
    (25)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高尔基:《论文学》,孟昌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9页。
    (26)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概论》,查良铮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第14~15页。
    (27)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徐世京、杨德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64页。
    (28)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14页。
    (29)诺拉·克劳索瓦:《符号系统理论与文学反映的过程》,陆优然译,《符号与传媒》2018年第1期。
    (30)周扬:《文学的真实性》,《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31)周扬:《关于国防文学》,《周扬文集》第1卷,第174页。
    (32)蔡仪主编:《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页。
    (33)林兴宅:《关于文艺未来学的思考》,《文史哲》1985年第6期。
    (34)周忠厚:《不能只用反映论解释艺术的本质》,《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第4期。
    (35)王若水:《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5期。
    (36)夏中义、张蕴艳:《从反映论到思维乌托邦》,《南方文坛》2016年第6期。
    (37)康濯:《编后说明》,见孙犁《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491页。
    (38)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5页、182页。
    (39)伊格尔顿:《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及其兴衰》,见齐泽克编《图绘意识形态》,方杰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40)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5~106页。
    (41)李心峰:《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文艺争鸣》1991年第6期。
    (42)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325页。
    (43)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44)王元骧:《反映论原理与文学本质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第1期。
    (45)王元骧:《文学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46)朱立元:《艺术生产论与艺术反映论关系之辨析》,《学术月刊》1992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