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朱辉短篇小说《求阴影面积》:“阴影”的隐喻

http://www.newdu.com 2020-08-10 《鍾山》 韩松刚 参加讨论

    朱辉的小说有一种对当代生活的全情投入。从他发轫于上世纪的小说写作,到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七层宝塔》,再到最新的《求阴影面积》(《钟山》2020年第4期),这种热情一以贯之。他总能在行进的历史和变化的社会中,以其敏锐而独到的艺术触觉,发现时代、生活和人性不易为常人察觉的奥秘。于他而言,再平庸的生活,也充满了不同寻常的新鲜感和现实感,而凭借着卓越的想象力,这平庸的生活在他的笔下不断被激活,而每每带给读者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心动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多种层面上随之发生了改变。小说《求阴影面积》,正是以一个平常人的人生横切面,对这一历史巨变的“以小搏大”。主人公杜若的“心理阴影”,起始于车祸,而汽车恰恰是一个时代的显著“物质”标志;但更为深重的“心理阴影”,则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内在创伤——情感的裂变——这一裂变不但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反而让人成为更普遍的物质俘虏。
    《求阴影面积》反照的是一个时代境遇下人的精神状况,同时昭示出一个短篇小说家的“史诗”野心——在对流动的历史和平庸的生活的精确解剖中——完全可以实现对一个时代的丰富指涉和巨大概括。这个阴影,可以被看作是关乎内心紊乱和人格疾病的东西,它与我们对外在生活关注的增强和削弱息息相关,这个阴影里,包含的是我们无可奈何甚至无处躲藏的精神状态,它“可遇不可求”。
    但朱辉显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是主“情”的。车的阴影是有限的,而情的阴影是无底的。贯穿于《求阴影面积》之中的,其实是各式各样的情,以及与情有关的复杂人性关系。但是这些“情”并不肆意,而是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到这个不断变化中的现实世界中,就像一片片阴影一样,抽象,难以捉摸,却也无处不在。
    朱辉的小说针脚密布,做工精致,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科学”精神,因此,他对于阴影面积的“求”(计算),也是科学而理性的。但朱辉的本义,我想定然不止于此,心理的阴影面积无论如何都是科学不能计算的。这个“求”里,流露着一种人生的无可奈何。因为,心理的阴影其实是人生的综合反映,它时而紧缩,时而扩张,“并总是以整体且不加分割的形态将自身覆盖到一个越来越广阔的表面”。
    《求阴影面积》很能见出朱辉小说的特点:敏锐的洞察、犀利的观察、细致的体察,以及一种相伴生的冷静的叙事和克制的抒情,都在这个小说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明明站立在小说的生活之外,却似乎就隐身在小说的结构之中,不动声色地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人情的来来往往,不轻易判断,也不随意渲染,而一路上的种种风景却已然袒露无遗。车子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绕不开的烦恼,车子不过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外在象征,而与车子有关的人情、人性、人心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特殊隐喻。
    小说以一种客观而略带揶揄的调子开始:“停车场上,是一排排虚实相间的汽车。红的,白的,黄的,黑的,阳光下它们都有个灰色的影子。”也在一种略显嘲讽的语气中结束:“杜若直瞪瞪地盯着那个‘车’字,像是美术字,立体的,有阴影。……茶几上的两只手,麻木着,在抖,不像是他自己的。”一个看似关于“车”的故事,躲藏在背后的还是大写的“人”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幽暗,“车”不过是充当了人情世态和心理世界的风向标。
    朱辉的小说十分迷恋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等,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十分精妙的反映。《求阴影面积》涉及的归根结蒂还是“关系”问题。但与之前大部分小说中涉及的“隐秘”关系不同,这次,朱辉以车为媒介,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面地提炼出来,并于无形中将关系外在化了——一种“亲密关系的变革”(安东尼·吉登斯语)——悄然发生了。在这篇小说里,人与物的关系,已经很难用“异化”来形容,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构型已经形成,人类社会的诸种矛盾几乎无法在一种纯粹的关系中显现。人与物之间的分裂、人与之间的分裂,人与物之间的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相互矛盾、相互混杂。因此,小说中杜若的情人“她”提出的“情感”和解要求:“一、离婚娶我;二、给我一套房再换一辆车,我走人。”其涉及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错位和虚无,更关涉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平等、心理重建和道德规范。
    在这个意义上,《求阴影面积》是一个与朱辉之前的小说完全不同类型的故事。这篇小说的着眼点十分开阔,在其抒情的笔调下,是对一个发展中的时代的精神回望。小说中,杜若的所谓财富自由、生活洒脱,并没有带给他精神上的飞升,相反,他依然被物质的烦扰和利益所困囿,就像小说结尾那麻木的发抖的两只手。这是两只试图与日常的麻木搏斗的双手,就像在生活中的许多个瞬间,他感到自己想逃离一种既定的束缚,而用一种崭新的姿态来重新活过。但残酷的是,现实最终还是不允许他的不彻底的抗拒。
    优秀的小说家一定知道,历史的发生和现实的生活一定比这更复杂更神秘。《求阴影面积》在个人隐秘生活与时代公共生活的交叉点上,发现了隐藏在生命背后的巨大“阴影”。这并非一种不可言说的隐情,而是一种无法拒绝、也非常明了的实情,那就是:在当下的历史境况和社会规约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躲得过个体与时代相互纠结的晦暗“阴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