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沈念:乡村在守与变之中完成了又一次生长和新的能量守恒

http://www.newdu.com 2020-07-13 《小说月报》 沈念 参加讨论

    今年六月,我又一次下到湘南山区,走了八十多个村庄。期间,在当地碰上大暴雨,上万亩的烤烟农田浸水,有人遇上山洪不幸遇难,闹得人心惶惶。暴雨过后,去到东边大岭,我就迫不及待地询问那对儿子失踪后一直没有搬下山的老夫妻近况。乡干部已很熟悉他们,说请放心,人安好。当我问及失踪儿子是否找到下落,听到的回答是,我们动员过,但他不肯去报案,大概是想留个念想。
    一年前,我进山偶遇这对老夫妻,见面的全过程,男主人始终是沉默的。他那无法被讲述的表情正是激发我创作中篇小说《空山》的动因。是的,他就是那个扶贫搬迁钉子户“彭老招”的原型。
    现实中的“彭老招”,他家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子位于半山坳的路边,前渠后沟,背靠大山,左右无邻,孤独的存在。这个长相奇怪的老人已经七十七岁,额头上有一个深凹,让脑袋看起来像个大写的字母G。仔细打听,知道是年轻时放牛从山上滑落陡崖,被一棵树拦腰救下,额头磕伤所致。老人的儿子六年前离家出走后就再没回家,没有电话没有音讯,如同水消失于水中。我第一眼看到他——坐在屋檐下,望着通往山下的路,有没有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我理解老人不去报案的理由,至少,还会有回来的那一天在余生里可以等待。
    “彭老招”只是我在下乡的日子里遇见形色人群中的个体之一。他和他们,各有曲折经历和悲欢离合。这种偶遇,像一颗石子投进湖潭,溅起一圈圈往外推开的波澜。后来的一段时间,他和他们反复在我的眼前浮现,反复让我追问乡土生活中人的存在。老人的境遇连同这个家庭的秘密,也许隐藏在过往每一个具体的日子里,仍并不为我们所知。
    故土难离,是围绕“彭老招”遭际展开的一个话题。易地搬迁的老一辈,念念不忘且还时常会回到山上未拆除的老屋,也许这是暂时的现实,他们的下一代会熟悉新的生活。在老一辈的内心深处,乡土社会如同一个生活结构稳固不变的社会,他们在一个地方出生成长,也在这里老去。世代的黏着,决不抛井离乡,死了,也得在自家的田垄山林找一块茔土安葬要消失的肉身。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拒绝移动的,他们的一生取给于脚下的那块泥土。因此而建立的固定生活模式,不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将记忆雕刻成日复一日的生老病死、言短情长。
    《空山》肯定不只是写千里之外遇见者的离奇悲欢。置身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乡村,置身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时代,人们建设本乡本土的情怀,从未因城市化、背井离乡等原因而磨灭、消失。进而言之,这个背景下的每一个人,“捆绑”在土地上的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乡村建设者。于是,抱着一腔热情的乡党委书记,近乡情怯的挂职记者,藏着愧疚的副县长……因为帮“彭老招”寻找下落不明的儿子,而在乡土现实的泥淖中挣扎、扶助、前行。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无论身陷何等庞杂的愁困,乡村总会在建设中完成又一次蜕变与生长,切换与聚变。这个小说不仅是书写此刻大地上的事,书写无法回避的活着之上的乡土现实,也是在试图发出对乡村命运未来的思考声音,探寻着何为“美好生活”的时代之问和去往之路。洞察、体悟,是为了更好地解构、重建。一言蔽之,乡村并非是我们所以为的沦陷,而是在守与变之中完成了又一次生长和新的能量守恒。乡村更需要的,是一种直面现实却不迷失在时代狂飙游戏中的定力、脑力和脚力。举目张望,过往将来,与乡村发生各种关联的人,一生于所取给的那块泥土之上,依旧是日光流年、万物生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