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在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 读《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

http://www.newdu.com 2020-07-07 中华书局 山东大学 姚文昌 参加讨论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一书,经过中华书局的精心编辑,与读者见面了。作为杜老师的学生,我对书中体现的杜师治学、做事的理路比较熟悉,这里谈几点阅读体会。

01端好自己吃饭的碗
《讲演录》把老师的讲话分成了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分别是“给青年学子们”和“给教师们”。这应该也是这本书的核心部分,有教诲,更有期望。

老师常对我说:“如果以后做教师,一定要上好课,上好一门课就有一碗饭。”当然,老师也是这样以身作则的。山东大学儒学院和文学院加起来,一星期有老师的十几节课,课表就挂在校经处身后的书架上。唱戏的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可能要比唱戏更难一些,因为你不是在单方面的展示,还要和学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一点,不登上讲台是很难体会的。

对青年学子而言,“端好自己吃饭的碗”同样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呢?读书学习。每个同学的理想追求不同,人生规划也千差万别,但学生阶段的读书学习才是人生永远的财富。我在大学阶段读书不精,导致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现在时常会有常识性错误,惭愧至极也后悔至极,只能是一边继续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边努力补齐相关领域的短板,忙得分身乏术,却往往事倍功半。

点击上方书影进入京东购读
02做好自己饭后的事
今年年初疫情的爆发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大部分学校到现在还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往天天盼着放假,可真的放了个长假,几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教师和研究生还有科研的压力可以解释,但大部分的本科生也都呼天抢地要回学校了。这次疫情让大家空前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是人的社会需要。我们不仅需要有饭吃,还需要在吃完饭后有事情做。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世界一天一个样,教学也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知识储备的方法就是科研。时至今日,高校教师仍然是我国科研创新的骨干力量。科研既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教有余力时应该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讲演录》的标题是“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而不是谋生之道与进身之道,毕竟如果将改善生计、积累财富作为目的,科研不是个很优的选择。我见过的所有高校教师,无论科研能力如何,都有着自己或大或小的学术理想。《讲演录》里提到了老师“三根柱子”的理论,是说一部教材、一部专著、一部论文集支撑起一个学者。我想这是经验之谈,可以给一些学者借鉴。现在大部分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相对于闭门著书来说,项目可能要复杂一些,依赖的客观条件更多,而且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听老师讲过的“公交车”理论,大意就是说,在选定一个课题之后,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启动条件就先行动起来,很多条件随着项目的推进也就成熟了,没有的资金也就到位了,就好比你开一趟公交车,一开始没有乘客,没事儿,让汽车先跑一阵儿,你只要坚持按时发车,安全驾驶,慢慢乘客就会多起来,但前提是你要事先有可行性调查。瞻前顾后是大忌讳,真要是等着所有的条件都成熟了再开始,什么项目都做不成。

当然,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带着团队做项目,都需要饱满的激情和长久的坚持。前些天中华书局在公众号上推荐《讲演录》,从书中整理出老师的“十句箴言”,里面有句是说人要奋斗是不会累坏的,有些人就表示不同意。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坚持不来,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身体劳累,而是激情日渐消退。当年老师在北大跟着季羡林先生做《存目丛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没有累坏。我想主要还是有激情,当时或许就没有考虑过累不累的问题。说到坚持我真是佩服老师。不说别的,就说写日记吧,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每天都写,现在应该有八十多本了,保守估计也要三百万字。2018年《尚书注疏汇校》出版时,还捎带出版了一本《尚书注疏校议》,算是对《汇校》校而不议的补充。这本十几万字的小书主体就是对老师《槐影楼日记》中相关条目的摘录。听老师说过,他写日记,是在模仿胡适,写的是学者日记,只记学术,不记生活。我翻过胡适的日记,学术含量很高,但今天打牌明天打牌后天打牌甚至醉酒打警察的事都是记的,这样的事情老师绝对不会记,当然也不太会有。

点击上方书影进入当当购读
03要有一颗贡献社会的心
老师自从一九八一年到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到现在已经接近四十年了,读书的时间自不用说,就是现在也是一早到学校,晚上十来点回家。可以说,老师近四十年的生活都在山大,包括事业,也包括爱情。因此,老师确有一种很强烈的“我的山大我的家”的主人意识。前几年老师还在儒学院做副院长,有一次到学校开会,大概是有什么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三个院的规划,老师跟我说起儒学院会不计成本、不计报酬全力支持。那种对学校发展的期待溢于言表。再就是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尼山学堂是山东大学的古典学术实验班,可以说是倾注了老师心血,从课程的设置到导师的聘请再到成绩的考核,甚至于游学考察、同学关系,老师真是操碎了心。老师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十几二十年后,学术界会有一批顶尖的学者,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的出身,就是山东大学尼山学堂。”

还有就是学科发展。文献学是个小学科,很多学校的中文系本科生毕业时都不知道文献学是什么,于是老师多少年来不遗余力地鼓吹文献学。《讲演录》中有几篇关于古籍数字化的发言,这个问题老师也和一些其他学者呼吁了好些年。去年冬天还有一个事我印象比较深刻。老师是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委员,古籍规划小组搞了一个古籍整理的推荐书目,发给老师征求意见。老师让我把推荐书目下载下来,跟他一条一条地过。遇到推荐的不熟悉的版本,都拿来读一部分,看看质量,对于每一个建议删除和建议增加的条目都写出详细的说明,前前后后搞了两三天。老师说,古籍规划小组拿出去的东西必须是实打实的精品,不然损害的是整个文献学的声誉。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在杜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那就是: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要积极不断地提升自己,服务社会。

本文原载2020年7月2日《济南日报》,发表时有改动
推荐阅读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
中华书局 2020年4月出版
杜泽逊 著
书号:978-7-101-14418-5


    

内容简介

作为著作等身的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领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书收录他的35篇讲演,分为四个部分:1.给青年学子们,有自身的求学之路,经验分享,更有给同学们如何治学、如何做人的真诚建议。2.给教师们的话,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做好学科建设,亦有切实的行动记录。3.学术主题发言,包括《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等大型学术项目的成果汇报和经验总结,均是杜泽逊教授最负盛名的领域。4.其他。在其他学术会议的发言,亦有较大的信息量。

作者简介

杜泽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当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著有《四库存目标注》《文献学概要》《尚书注疏校议》《微湖山堂丛稿》等,主编有《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2年开始主持《十三经注疏汇校》,已出版《尚书注疏汇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