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文萃】路遥:在交叉地带探索人生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0-07-01 《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 段建军 参加讨论

    路遥小说中呈现的典型时空都是城乡差别年代的交叉地带,典型人物都是交叉地带的生存奋斗者。路遥是中国当代用小说挖掘交叉地带价值,探索交叉地带人生意义的先锋。《在困难的日子里》描写作为交叉地带的校园生活,《人生》把交叉地带扩展到乡村和市民社会,《平凡的世界》更把交叉地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对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层面交叉融合探索的视野不断扩展,力度不断加大。路遥曾表示,自己最初只是从城乡交叉来认识和挖掘交叉地带,但是,“随着体制的改革,生活中各种矛盾都表现着交叉状态。不仅城乡之间,就是城市内部的各条战线之间,农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的精神世界里面,矛盾冲突的交叉也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思想的矛盾冲突,还有年轻一代与老一代,旧的思想和新的思想之间矛盾的交叉也是比较复杂。”伴随着他作品对交叉地带社会人生挖掘的日益深入,内容日益厚重,对读者思想感情的冲击力也日益增强。
    交叉地带的认同危机
    交叉地带是一方生存者混杂交往的地带,这里既有衣着端庄言辞讲究的文明人,也有衣衫不整满嘴脏话的混混,有怀揣铁饭碗满脸滋润的“公家人”,也有手端泥饭碗神情凄惶的泥腿子,有气宇轩昂的管人者,也有低声下气的被管者。因此,交叉地带是一个差异交往地带。这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共同体,带着不同的生存资本,甚至不同的交往规则,进行差异交往。在同质交往地带,“你”“我”“他”属于一个共同体,每个人的生存资本,交往规则基本相同,区别不大,没有形成明显的对比,也就不会给具体生存者造成思想的强烈冲击,更不会给生存者带来情感的巨大震荡。然而,差异交往地带的生存者,从不同的生活共同体走到一起,“你”“我”“他”的生存资本不同,交往规则有别,增加了冲突的系数,增大了包容的难度,自然就给生存者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交叉地带这个公共空间,把城乡差别时代城里人的优越与乡下人的卑微做了对比性的呈现。它是乡下人的伤心地,又是乡下人心灵的成长地。乡里青年在此空间经受了身心刺激,也增长了人生见识。
    一个乡下青年在交叉地带遭遇了城市文明,他在这里见识了文明之后,逐渐向往城市文明,对自己原来不以为然的“土气”感到羞怯。他们在这里增长了知识,知道了比自己村庄更广大的世界,于是产生了离开家乡独自闯荡的梦想。他们在这里开阔了心胸,知道了人生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应该通过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展示自己。高加林、孙少平们,中学阶段几年在交叉地带的生活,已经把身上的泥土洗刷干净,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都城市化了,已经不适应乡村只有肢体劳动、缺乏精神滋养的生活方式,更不喜欢乡村从一天能看透一年甚至一辈子命运的人生模式,对乡土的感情逐渐淡漠了,对城市的向往则日渐强化了。他们站在城乡交叉地带,对城市宣告,“我要到城里搭建自己的人生舞台。”城里人说,“你是乡棒,应该到泥土里趟路,不要产生小资产阶级幻想。”他们人生的前方突然扎了一堵墙,这种想做城里人无门,退回乡村心有不甘,发自内心的“我要”与来自城市的“你应该”的冲突,让他们为“我是谁,哪里才是我人生的方向”感到痛苦和迷茫,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
    探索的冲动
    传统社会是一个长期封闭不愿开放的熟人社会,传统人生是一种不断循环缺乏探索的人生,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帮熟欺生。当高加林不顾一切要进城当“公家人”的时候,德顺爷爷说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就变成一个没根的豆芽菜了。当孙少平要去交叉地带“闹世事”的时候,父亲孙玉厚忧郁地告诫他,“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人帮扶你……”他们把社会看成一个由乡亲组成的情感共同体,把人生看成亲友相互帮扶的历程。他们不相信情感共同体之外的人,把这些“外人”当作危险存在来提防;不相信个体具有独立生存的能耐,害怕只身外出没有帮手会受到外人的伤害。在熟人社会,帮熟欺生,不仅是乡村生活的法则,城里生活也不例外。省委书记乔伯年想了解城市交通状况,解决市民坐车困难,自己就经历了一场帮熟欺生的惊险。他上了公交车之后,被身旁陌生的乘客拥挤得难以站直身子,买票时被售票员呛得难受,下车时司机又来找他的麻烦,多亏身边的便衣帮忙,才最终解除了他即将遭遇的祸患。
    改革开放时代,青年们身上有的是力气,心中鼓荡着勇气,他们要寻找困难锻炼自己的力量,寻找危险验证自己的勇气。他们最怕在熟人社会里,比对各自的身份与地位,最想在陌生人群中比拼个人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喜欢挤满了陌生人的交叉地带,认为在一个各色人等混杂的天地里,“每一个层次的人又有自己的天地,最大的好处是,大街上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关心谁,他衣衫行装虽然破烂不堪,但只要不露羞丑,照样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行走,别人连笑话你的兴趣都没有。”在这里,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我的价值由自己实现。
    为了过一种真正意义上人的生活,他们决定把自己的视野打开,越过家乡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只有在那个更广阔的世界里,才赋予他按照自己意愿安排自己人生的权利,才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潜能的平台。
    自我的认同对个体的生存成长具有意义非凡的指导作用。高加林和孙少平,认同在外面的世界单独面对人生,主宰自我的生活方式,这种认同引导着高加林和孙少平这些既没有创世经验,也没有谋生技能的青年,勇敢地把交叉地带当作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新大陆”。他们忘掉了一切温暖、温柔和温情,直接面对受苦、受辱、受轻贱的挑战,引导他们在迎接挑战的活动中改变父辈在乡土中默默无闻的平庸人生。正因为明确了成长和发展的方向,高加林才不顾一切翻墙撬门当“公家人”,陶醉于在通讯干事的岗位上,既发挥了才能,又留下了名望,进而抛弃了家乡金子般的女友,准备和城市姑娘黄雅萍一起去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孙少平走出了家乡,通过交叉地带,端上了一个在煤矿当工人的铁饭碗,进入了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占领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人生潜能的大舞台。于是,他把在农村箍几孔新窑洞,改变自己家里居住的凄惶,当作自己的梦想。因为窑洞的好坏是村民贫富的标志,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尊严。他想实现这一梦想,在家族中创造一段历史,在家乡建立一座纪念碑。孙少安在新旧时代转折的交叉地带,大胆改变了祖辈靠种庄稼养家糊口的生存方式,在家乡折腾了一个砖厂,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事业,一方面帮助村里的困难户,最终改变了家族的历史,自己成了本乡最有声望的农民企业家,他爸成了本地集市上的明星,所到之处都受人抬举。兄弟俩在交叉地带用勇气和力量闹成了世事,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家族,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探索的意义
    任何有价值的创作,都是作家生活体验的结晶。路遥自己就是一个在城乡差别年代从城乡交叉地带过来的人,他又经历了从故步自封到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新旧时代交叉的过程,经历了从旧我到新我成长的历程,这一历程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促动他进行自我反思,驱动他与人对话。他在交叉地带生存成长,在交叉地带产生过痛苦与迷茫,在交叉地带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交叉地带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社会发生了持续时间很长的、触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的社会大动荡,促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发生了触及灵魂的频繁交往,尤其是广大农村教育的普及,大量城市初、高中生毕业到农村插队,农村初、高中生返乡当农民,市民和乡民相互渗透,城乡生存状况对比非常鲜明。城市作为中心和文明的标志,对周边乡村的冲击力日渐增大,周边乡村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倾向日益增强。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矛盾,现代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冲突,构成了当代生活极其重要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道德精神,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认同与人生选择。路遥带着自己的忧思把这些写出来,与正在交叉地带生存成长的当代青年,与城市化进程日益加深的我们时代,进行对话交流,一起探索其中蕴含的社会人生意义。
    路遥小说中的交叉地带,聚集了一群时空观差异对立的人,他们相互展开深度对话和交流、进行有意思的冲突和斗争,形成一个既具有张力又十分和谐的审美世界,让作品变得有趣有力。交叉地带把人置于生存成长的边界,向世界开放,与他人始终处于对话交流状态。一方面向世界输出自我的体力与智力,一方面从世界中吸纳非我的精神与智慧,让人永远处于更新之中,不会自我封闭。交叉地带的生存者永远都在建构中、形成中,总是在建构和形成着新的自我。交叉地带的人物,都是要求改变旧我成就新我的人。这样的人物是一个未完成的活人,一个随时都在创造自己和世界未来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内在紧张的人。传统作家总是要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比出个优劣好坏,路遥更关注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两极之间的张力,关注在两极张力作用下,个体生命本身的轻飘与无奈。他的这种观念赋予作品以现代哲学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层尤其是奋斗中的青年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困惑、焦虑和向往?路遥把这种困惑、焦虑与向往,放到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典型时空——交叉地带(门槛上)来思考,探究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使作品在探索人生价值方面具有了世界意义,也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小说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雨楠/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