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新媒体与散文写作

http://www.newdu.com 2020-06-03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近日,在“与你遥遥相望——20位作家云畅谈新媒体与散文写作”线上分享会暨《与你遥遥相望:2019年中国散文20家》新书发布会上,陈福民、李修文、张莉、周晓枫、金仁顺、沈书枝、林东林、傅菲、草白、刘汀等作家“云上”相聚,就“新媒体与散文写作”畅谈自己的理解。作家崔曼莉担任活动主持人。
    散文写作有其内在的难度和要求
    陈福民: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每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程度上都会与它遥遥相望。何时能够望见?那是缘分。但它像一个永久的动作,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也正是这样一个象征性的、与美好事物遥遥相望的动作、姿态,区别了我们人类和其他的事物。文学其实是帮助我们,让那种不便陈述的情感上的东西呈现出来的最好的手段。散文是一个特别好的文学题材,它赋予你最大的自由,然后让你那种隐秘的情感、最微妙的事物能够呈现出来,而且它不受任何东西的制约和局限,但过度的抒情化也是文学的一个弊病。
    周晓枫:散文写作直接而密切地与一个人的内心生活相关。但任何人的写作都难以脱离他的外在环境。置身于社会与时代的洪流之中,写作者既要融入其间,又要保持内在的独立性。新媒体对于散文写作是诱惑也是陷阱,是机会也是危险。写作者如果善于利用,新媒体就是好用的工具;不会利用,它就是自伤的凶器。作为写作者置身其中,需要保持一种平衡,保持内心的稳定,既不能淹没了自己的声调,又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荒腔走板。
    李修文:在表现、体现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那种独特的情感时,它散文有着非常便利、直接的手段或说可能性。它深入这个世界的内部,及时厘清我们这个时代个人的情感和伦理,也为我们的存在奠定更加坚硬的基础。在今天,与其说新媒体是散文写作时一个必须要赶赴的目的地、一个衡量写作的标准,莫如说它是一种暗示、一种提醒。它暗示着我们今天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写作环境、传播语境,它最终提醒着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求助于散文这一最具创造力的文体,乃至整个中国的文章之道的传统。我们置身于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真实和虚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相当程度上被混淆、被模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它应当让我们重新回观散文的传统,回观传统中的创造力,以及我们自身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创造力,重新建立起这样一个时代的散文。
    金仁顺:与小说不同,散文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艺术,但“随意”里面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比如“随”字里面有一个“月”,“意”字里面有一个“日”,所以说“随意”是两个层面的:一方面是普通的“随意”,另一方面这“随意”里面,也含着日月星辰,含着诗意,含着很多隐藏的东西。因此,好的散文应该既有表面的随意,也有内在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的散文写作,宽泛地说来都是散文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把有些东西直接当成一个作品,是因为它可能具备了“随意”的第一个属性,但没有“随意”里面的那种日月星辰。对新媒体下的新写作,我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它可能会出现很多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东西,会创造新的非常有生命力的文体出来。
    林东林:新媒体无论是在观念上、语言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改变了我们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散文是一种“被消失”的文体,它无所不在,但是又无所在。这是散文外部的危机,也是散文内部升级的契机,它重新开启了散文的革命和革新。对于写作者而言,散文“被消失”的物理现象,也为他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局面,就是进行新的散文的尝试,将小说、诗歌、甚至是分析过的某些元素都拿过来,让它们成为散文的元素。这也是写作者在新媒体时代应该积极参与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单单只是写作我们所写作的内容,同时也写作我们所写作的文体,不是成为一个散文家,而是成为散文的文体家。
    傅 菲:在新媒体传播的文学,注重阅读量,文章一般节奏快,能抓住受众心理兴奋点,与时政热点、社会热点结合得更紧密。纸媒体传播的文学,更注重文本探索,更注重通过事件来表达内心的困境、时代的困境。自新媒体出现以后,散文的写作出现了分野,即自媒体为主要阵地的大众表达(表达公共情感)式写作和以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专业化散文写作。专业化散文写作,是提倡有难度的写作、有探索意义的写作、有精品意识的写作。《与你遥遥相望》正是众作家精品力作的大集合,很有代表意义,序言中提到“有情”两个字,即意味着专注、饱满、格局、视野。
    好散文是超越其“媒体性”的
    张 莉:新媒体当然对散文写作带来了机遇,但是,对动不动追求“10万+”的阅读量,作为写作者恐怕要警惕。因为那也意味着某种内在的“迎合”。今天我们每个写作者都宿命般地被新媒体改变着,它为我们带来生活趣味、情感方式的巨大改变,包括我们使用的语词和句式。但是,在这样新的介质出现时,我们是全面接受还是有所保留、有所抵抗,这是一个问题。公号上有许多文字和所谓的散文,其实注定是“一过性”的,而对这种“一过性”的文字和文学趣味,应该是写作者所要极力抵抗和质疑的,否则,我们便成为被新媒体裹挟、被营销号趣味淹没的人,我们会被牵着走。真正优秀写作者的主体性,在于要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词特点、文体样式,要有今天写作者应该有的独立思考力和情感表达力。所以,如何使用新媒体使之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战胜,是当代散文写作者所面对的难题。
    崔曼莉:小说写作是“借天下之情,抒胸中之意”,而散文写作是“借胸中之情,抒胸中之意”。小说家“借天下之情”,可以旁观众生,经过了提炼、杂糅、深思熟虑的情,可能会更有信心成为一个文学创作的源头;而散文家“抒胸中之情”,要作家将自己的感情挖掘、沉淀,反复地火烧、雨淋,入微三分、入骨三分,先不去讨论这种疼痛的程度,单要把它提升为一个文学创作的源头,这对作家而言已经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好的散文家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都是真正的猛士,新媒体的发展给了这些猛士们一个巨大的舞台。
    刘 汀: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原来的作者和读者是一种想象性的关系,但现在的读者和作者可以直接发生关系了。在另外一个层面,作者和读者甚至变成了半雇佣关系,比如说很多写公众号文章的人、讨“打赏”的人等。所以新媒体在本质上并不是改变了散文,而是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它先改变了散文的读者和作者,进而才改变或者影响了文体。新媒体时代真正的好文章,是超越其载体的“媒体性”的。这个“好”首先是诚实,所谓“修辞立其诚”,其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诚实的。只有足够的技巧才能保证情感真实的表达。相比抒情性的作品,我更强调、推崇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辨识度的作品。
    草 白:散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创作者惟有从最独特、最有效的自我出发,方能寻求与他人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除了要有基本的“共情”能力,还需要具有“抽象”能力,要善于从所有素材中摄取、提炼、整合出那个最新异、最核心的东西。在新媒体时代,尤其需要把散文写作当作一门语言艺术来经营,善于借鉴各种艺术的形式及内涵,在文本的思想、内容及形式上找到新的平衡,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美感。
    向 迅:生活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散文写作者要勇于打破固化的边界意识和陈腐的散文观念,应该敢于借鉴各种资源,把戏剧、诗歌、日记等体例纳入其中,拓宽散文的边界,扩充散文的精神容量,为散文带来崭新的气息、气象和生机。同时,还要尝试让自己的文字具有爆破力和冲击力,让它们能够像瀑布和大河一样,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轰鸣。惟有在形式与内容等多个方面都进行大胆探索,才可能回避传统散文的软肋,挖掘另外的可能性,创作出具有变革意味的作品。
    连 亭:对我而言,新媒体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它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而自己的写作素材则是来源于切身的生活体验。散文是极其依赖真实经历、切身体验、有感而发的文体,文学的恒量决定了能够反复被阅读和喜爱的,都是语言和内容兼美的作品、有深度和光芒的作品、有共情效果的作品。所以散文要出精品,方法从古至今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必须深耕细作。首先要积淀素材、融化素材,找准视角和角度,其次是锤炼语言,精准、精练、留白、延展性都要留心,此外还要有个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练出自己的风格。
    璎 宁:散文写作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好的散文文本并不在乎平台多少,平台只是分散了读者,但是并没有“剥夺”读者对于好散文的热爱和追求。无论新媒体如何发展,纸质刊物或者书籍永远不会消失,譬如我们的这个选本会引领真正热爱文学的人阅读,并且有珍藏价值。而对于散文作家而言,写出吸引人的、有思想的、有难度的、有影响力的作品,应是贯穿写作始终的追求。
    安 宁:新媒体给散文写作者提供了新的更快捷的载体,但并未改变散文“以情动人”的本质。读者不管通过传统纸质刊物还是微博公众号等网络载体阅读到的散文作品,打动内心的一定是文字本身。当前新媒体下的散文写作,依然是内容为王。散文作家不能因为新媒体的大流量就改变写作方式或者写作内容。对当下现实的真实观察体悟,对创作主题的深入挖掘,对人类共同悲欢的文学表达及对情感内核的坚持,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始终是最重要的。
    新媒体于散文写作是机会也是挑战
    彭 程: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拓展了散文的空间,巨大的平台和灵活的形式让散文写作具有了非常丰富的面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但是,网络媒体上的散文在最根本性的方面,与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同样也需要遵循这一种文学样式的艺术规律和基本的美学特性,比如要求思考深入、情感真挚、语言表达生动有力等。这些方面既是对传统报刊散文的要求,同样也是对当前新媒体写作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散文写作中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发表的容易使写作变得很随意。第二,有一些散文过分强调装饰性、表演性,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欠缺深度和分量,缺少一种内在生命的质感。还有一种情况,不恰当地忽略散文在内容方面本质上的真实性,在虚构和想象上有些过于随意和放纵,不加节制。在这些方面,一个有追求的散文作者都应该给予注意,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沈书枝:新媒体模糊了写作和发表的界限,在网络上,你写的东西基本上马上可以发出来,也总有一定的机缘被人看到。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反馈机制,一方面,它缓解了无处可抒发的孤独,另一方面,它也给更多的人以机会,使更多的人得以发现自己的天赋,能够努力在写作这条路上继续下去。在写的过程里,如何把握好自己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不被屏幕那头的阅读量所影响,写出投人所好的东西,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最终需要写作者自己来决定。
    陈年喜:所有的文学形式都是向世界提供信息的活动,这个信息可以是历史的、当下的、生命的、心灵的,但那些被喧嚣声严重遮蔽的部分尤为重要,因为其中有太多真相。眼下的新媒体形式是对散文写作的一种参照、一种反叛,也是一种校正,它让我们从书斋中、从一己的自说自话中回过身来,去打量和述说当下。在新媒体时代,散文应该直面现实,与生存现实去对接、去较劲。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于当下,而散文就是揭开当下生活盖子的活动。
    王姝蕲:新媒体与新写作是一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组合,但事实上并不是。新媒体的出现使“书写”这个动作变形了。新技术的出现并不一定使文学更新,反而可能使文学更旧,它可能使写作更便捷,但未必使写作更自由。如果我们对比看一本所谓的传统文学写作指南和一本新媒体写作指南,你会发现前者更多地在鼓励你打破传统,而后者则手把手地教你遵循某些定律。新媒体上的自由撰稿人看似自由,有时却被禁锢在用户兴趣机器算法和某种设定好的文体的模具里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