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我们为何怀念焦裕禄?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心 | 我们为何怀念焦裕禄?


    他通透有力,用自己的光热,让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熠熠生辉。
    他用赤诚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帜,穿越时空、高高飘扬。他是共产党员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虽然在兰考县只担任了475天县委书记,却被兰考人民、全国人民永远缅怀,成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就像诗人臧克家的诗中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焦裕禄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我们为何如此怀念他?
     
    心中有党:攻坚克难,筹建“洛矿”
     
    1953年6月,时任共青团郑州市委副书记的焦裕禄同志被组织选派到洛阳,参与洛阳矿山机器厂的筹备工作。筹备处设在一个破旧的大杂院里,工厂则要建立在离老城几十里路的涧西,焦裕禄和其他工友们参与了工业建设这一新的会战,立志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铺石、垫土、挖沟、建桥……在“人穿胖腿裤,房屋又陈旧,出门逛市场,任啥都没有”的洛阳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安装和使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生产成套的大型机器,对很多农村出身的干部而言是个大难题,不少人有畏难情绪。
     
    焦裕禄可不这样认为,他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党叫我们搞工业,我们就听党的话搞好工业。”他还来了段“顺口溜”:“大老粗,不要怕,干工作,学文化,蚂蚁能啃大骨头,咱遇座大山也搬走它!”以此来鼓励大家。
     
    他虚心学习,不懂就问。为了摸透机器设备性能的有关问题,他把许多产品零件绘成小图,记在日记本上,以便随时学习;为了辨别多种钢材的成分,他收集了不同型号的钢材碎块,在砂轮上打出火花进行鉴别;为了弄清一个不懂的问题,他经常深更半夜敲开老工人的房门请教;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他经常读《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之类的专业书籍。党的长期培育和革命实践的锻炼,使焦裕禄充满了攻坚克难的勇气。
     
     
    图为焦裕禄(前排左五)在工厂于1958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直径为2.5米的双筒卷扬机时同苏联专家及一金工车间工友合影
     
    为了培养一批技术人才,1955年的初春,党和政府决定,筛选一批年轻干部送他们到重点大学深造。按照这一精神,洛阳抽出100多人去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财经学院等大学学习。这一年,焦裕禄等5人被选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由于焦裕禄只有小学文化,因此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但是,他白天上课,晚上坚持自学。每天下课后从来不外出闲逛,而是坚持把当天的课学懂学会。有时候一些数学题实在弄不懂,他便问同寝室的人,同室的人不会,他便把问题带到课堂上,请教基础好的学生。由于他勤学好问,数理化成绩很快赶上了文化程度较高的同志。
     
    经过半年的学习,学校认为大家的学习成绩差不多了,可以进入大学本科学习。但此时,洛阳矿山机器厂决定提前开工生产,焦裕禄等5人突然接到回厂上班的通知,这让几个渴望读大学的年轻人很失落。焦裕禄没有二话,不厌其烦地给大家做回厂的思想工作,中断了自己的学习回厂。不久,他被“洛矿”派到大连起重机器厂实习,并任实习车间主任。
     
    焦裕禄在学习工业管理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清晨,大连港湾的薄雾还未消散,他就来到车间,一整天和工人们一起劳动,问这问那。工人们议论说:“这位同志真像个老八路,对人热情大方,没有架子,学习上有股刨根问底的劲头。”
     
    有时,工人在车床边操作,他就像个学徒一样,站在一边给工人打下手,为了弄懂一个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他可以跟着零件跑遍十几台大小机床,不把每一道工序的加工情况摸透,他就不吃饭。图纸看不懂,他就带着图纸下车间,对着机器上的零件学。弄不清哪个图画的哪个面,哪条线画的哪个边,哪个符号代表哪个零件,他就不离开车间。
     
    焦裕禄在“洛矿”工作的9年,是一心工作、不知疲倦的9年。在这里,他成长为一名工业能手、善于管理的工业战线上的干部,并带领工友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2.5米卷扬机,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
    感言

面对洛阳的荒凉,面对工业建设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工友的沮丧,焦裕禄十分动情地劝慰工友说:“我们是干什么来了?我们是建设大工厂来了。我们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啊,不是说吗,我们是共和国重工业的长子。什么是长子?长子就是大儿子,一个家里的老大,就得有一份担当!”焦裕禄同志不论身在哪里,无论在多么不熟悉的岗上,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提高自身的本领,以便更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从高小毕业的农村娃,到努力学习初高中知识,通过哈工大的预科考试,到成为对机床的每一个零件都摸透的行家里手,付出了多少艰辛!其内在的动力,无疑是对党的忠诚,是对组织的责任心,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
     

心中有民:暴雨中抱病查灾情
     
    1963年夏天,秋汛提前来到兰考,瓢泼大雨凶猛地扑来,一时间洼地积水,河道漫溢。刚从堌阳公社回到县里的焦裕禄,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抗洪救灾的战斗中。
     
    他在电话中和其他几个党委委员商量说:“我建议县委领导同志立刻分头下去,领导群众排水抗洪,抓住时机冒雨观察,探清水路。公社、大队的领导干部也一定要亲自到现场去认真查看,详细地记载,就地绘图。要一段一段地看,一片一片地查,弄清哪里走水,哪里阻水,哪里需要挖沟、架桥、扒口。”“你的身体不好,我们分头下去,你坐镇指挥。”一个公社的书记在电话里对焦裕禄说。“不,我的病不要紧。”焦裕禄说,“在这大水成灾的紧要关头,全县人民都在看着我们,只要我们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就有战胜洪水的信心。再说,趁着这个时机,我们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半个小时后,焦裕禄便和三个同志出现在了城关公社的田野里。在白茫茫的雨雾中,四个浑身湿透的人,一人拿着一根高粱秆子,试探着水的深浅,艰难地前进着。焦裕禄走在最前面,替大家探寻着前进的道路。
     
    走了一段,焦裕禄停了下来,抹抹脸上的雨珠,语调轻松地说:“没这场大雨,咱们四个也难凑在一起溜达呀,既然出来了,咱们就一起走到头。”
     
    走着走着,焦裕禄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兴奋地对大家说:“嘿,你们看,这水正向那边流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走,咱们跟上它,找到它的老家。”焦裕禄走着走着,猛觉着肝部一阵剧痛,使他不得不停下了脚步,一个同志赶紧扶住他,着急地说:“焦书记,又蹚水又淋雨,你的病……”
     
    “你们总是唠叨我的病,咱们现在是查看水情哩,咱就不能歇着,向前走吧!”
     
     
    焦裕禄用过的雨具
     
    雨下得更大了,前面的一条小河哗哗地流着,他们走到跟前一看,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这时,焦裕禄突然感觉到又一阵肝痛,眼前发黑。他忍不住呻吟了一声,随行的同志急忙上前扶住了他,他就势蹲在了水中,手按着腹部,张口喘气,脸黄唇青,同志们劝他:“焦书记,你病得不轻了,不能再继续往前走了……”
     
    焦裕禄没有回话,哆嗦着蹲了一阵,手拄着高粱秆子又向前走去。他用高粱秆子探测着水的深浅,摸索着前进,终于找到了水流的去向。
     
    他们走过了被水包围的窦寨、杜庄、王孙庄,又走过了遍地积水的许楼、盆窑、高照头,过了无数条沟渠,每过一村,焦裕禄都要找到当地的干部和老乡,仔细地听取他们对根除涝灾的意见。
     
    夜幕降临时,他们来到了金营大队。党支部书记一见是县委书记,吃惊地说:“下了这么大的雨,您怎么来的呀?”
     
    “撑船来的呀。”焦裕禄扬了扬手中的高粱秆子,风趣地说,“我们还是研究怎么治水吧!”焦裕禄说着掏出了笔记本,指着自己画的“草图”,把找到的水路和应该挖的河道详细地告诉大队干部,并且嘱咐他们说:“要挖这几条河道,还牵涉到其他大队,动工以前,你们要主动和窦寨、余寨协商好,做到团结治水。你们支部抓紧研究一下。”焦裕禄伸手捂住腹部停顿了一下说:“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如果觉得可以办,能办到,那就快办、大办。有啥困难,可以给公社说一下,他们会帮助你们的。”
     
    谈完工作,大队党支部书记正要给他们派饭,焦裕禄连忙摆手说:“雨下得这么大,烧柴困难,不要再麻烦群众了。”
    感言

焦裕禄有句名言:“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这既是他对全县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大雨成灾时,焦裕禄抱病在水中跋涉查看灾情,到一线指挥抗灾,就是其中的一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文所要求的那样:领导干部在急难险重等关键时刻,应该冲在最前列。
     
    心系人民群众,既是严肃的作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中,用两个“不配”强调了作为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必要性:“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疏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心系人民群众,既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从细微之处做起。

 
    心中有戒:不为亲属谋福利
     
    作为县委书记,焦裕禄有着高含金量的权力,但他却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任何个人利益。
     
    焦裕禄很早就离开家乡,两个侄子高中毕业后一直在老家务农,多次写信请求他给找个工作。焦裕禄却回信说:“招工是有计划有政策的,即使有权力,我也不能搞特殊。”
     
    他的妻子有个侄子,原在城市工作,1962年经济调整后回到农村。妻子的哥嫂就想让他这个当官的姑父焦裕禄帮忙给侄子安排个单位。焦裕禄的几个孩子都是妻子的嫂子帮忙带大的,妻子见哥嫂相求,心想焦裕禄就是再不讲情面,也应该给他们个面子。谁知,焦裕禄竟然把侄子直接叫到家里,亲自做起了孩子的思想工作,直到年轻人心服口服地对父母说:“我姑父一点拨,我也想通了,种田也是革命工作哩!”弄得妻子和她的哥嫂都没了脾气。
     
    亲戚们没能走成“后门”,自己的子女在找工作时焦裕禄也不“关照”一下。他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在家待业。有人向他提议:“小学教师不够用,让小梅(焦守凤小名)去学校教书吧?”还有人向他透露信息:“邮政局要招收话务员,让小梅干这个工作挺合适。”焦裕禄对于这些热心的提议一概否定。后来,焦守凤到兰考县食品厂当了一名临时工。刚去上班,焦裕禄就专门找到当时的厂长,特别交代:“我的女儿来到厂里当临时工,分配工作时一定要把她安排到酱菜组,这样对改造她的思想有好处。”临走时,他还强调:“你们不要以为是我的女儿,就另眼相看,应该对她严格要求。”当时,焦守凤内心对爸爸的“不通情理”“不太理解”。而今,已经退休的焦守凤满含深情地说:“现在想想,爸爸对我们兄妹的爱是一种大爱,他在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啊!”
    感言

立党为公,权为民用,绝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异化为“发家致富“的工具。要像焦裕禄那样,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严格要求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防止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严是爱,松是害。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