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http://www.newdu.com 2020-03-2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 王耿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以其全面、客观、简明的特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对汉语二语教学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全面性表现为该类研究对语言事实观察、描写十分全面,归纳出的规则也较为周全可靠,可有效限制二语学习者的“规则泛化”以及“负迁移”;客观性表现在该类研究倡导关注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心理机制,避免教学时教师的主观臆断;简明性表现在该类研究的操作方法简单易用、所得结论明晰易懂;人文性表现为该类研究重视汉语里文化因素的发掘,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
    关 键 词:邢福义;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适应性
    作者简介:王耿,男,湖北保康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8年度教育厅人文社科指导性项目“论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应用”(18G022)。
        一、引言
    新时期以来,汉语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二者研究目的不一致,其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理论语法追求系统的一致性和完美性,而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着眼于教学实际,其使用对象的复杂使得教学语法具有层次性。郭熙认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法应该是多角度的、综合的可以不追求系统的一致性”,①也就是说,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呈现出“模组化”——认知、配价、构式、生成、语法化等语法理论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模块应用于教学,分别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于是学界涌起跨界研究的热潮。在热潮背后,也有学者进行着冷思考,孙德金认为“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原有的以传统语法为基础的教学语法体系都受到了实际的冲击和动摇……但是新理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原有理论价值的消失,二者不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②我们同意这一观点,在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过程中,一些传统理论方法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尝试以与传统语法相承继的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为例,谈一谈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二、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及其特性
    (一)什么是“朴学风格语法研究”
    “朴学”一词本指上古质朴之学,初见于《汉书·儒林传》:“(倪)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宋明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加以针砭,大力提倡崇实致用的新学风,认为欲经世必先通经,欲通经必先考订文字音义,于是促成了以小学为基础的考据学,又称“朴学”。乾嘉时期,朴学进入全盛,19世纪后期,随着清朝的衰落以及西方新思潮的冲击,朴学渐趋式微最终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然而,朴学精神并没有消亡,直到现在仍影响着文史哲各学科领域,汉语语法研究也不例外。
    虽然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恰逢朴学衰落、西学侵逼之时,但是对于“小学”的精研使得许多语法研究先驱依然恪守着朴学精神。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自序》中说:“我开始觉得空谈无补于实际,语法的规律必须从客观的语言归纳出来的,而且随时随地的观察还不够,必须以一定范围的资料为分析的根据,再随时随地地加以补充,然后能观其全。”③吕叔湘先生晚年也把自己的治学原则总结为“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邢福义先生在《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中首次论述了朴学精神在现代语言学中的传承:“如何传承朴学精神?我这里只说一点:要充分占有材料,据实思辨,不应疏而漏之。”④后来,邢先生又强调“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⑤可见,“语言事实”⑥在朴学与汉语语法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我们称受朴学精神浸润的、以事实为导向的汉语语法研究范式为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称秉持朴学精神的语法研究者为朴学语法学者或朴学语法家,其共同的精神内核为“讲实据、求实证,重视语言事实”。朴学语法家在探查事实的基础上生发出“两个三角、小句中枢、主观视点、小句中枢全译说、词语模、语言接触‘三段两合’论”等诸多理论。
    (二)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特性
    从不同视角观之,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呈现出不同特性。比如研究方法的实证性:朴学家讲求无征不信,语法学家也常常通过扩大语料的范围来不断修正规律⑦;思维程序的逻辑性:朴学家认为“正确的思维首先应当是始终一贯,具有内在的自洽性,凡是前后抵牾,上下相舛,则很难断定为真”,⑧语法学家也善于在博考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方法推理论证⑨;学术视野的包容性:晚清朴学家“积极引进西学,用西方学术理论诠释经典”,⑩语法学家同样不排斥现代理论方法,比如语料库的使用。研究用语的朴实性:朴学家反对空谈,提倡言之有物,语法学家的“元语言”也质朴平实、深入浅出,鲜有术语的堆砌。
    由于本文着重揭示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和汉语二语教学的关联,所以仅从教学角度探讨该类语法研究的特性。将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应用于二语教学并不鲜见,李芳杰认为“小句中枢说”适用于对外汉语的句型教学,(11)越南学者陈世祥根据学习汉语切身经历验证了李芳杰的论断,(12)王桂亮、钟虹则将“小句中枢说”应用于对外汉语副词教学;(13)桂孟秋基于“小三角”理论讨论了“被”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14)之所以学者们将视角聚焦于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与二语教学的接口,是因为该类型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全面性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全面性表现为对语言事实观察、描写的全面,由此归纳提炼出的规则也较为周全可靠,这样的规则可以有效限制二语学习者的“规则泛化”以及“负迁移”。由于二语学习者大都脱离了婴幼儿时期,因此具有完善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根据已学的语言规则进行类推,比如学生学了“一个月、一个星期”后,可能因为过度泛化而导致“一个年、一个天”之类的偏误。陆俭明先生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考察,他通过量词的隐现、“半”的分布、与“今、前”的连用、与“第”的连用等许多测试,指出“月”是名词,“年、天”是量词;(15)邓思颖沿用陆先生的思路和测试方法,指出“星期”是名词。(16)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月、星期”是名词,前面可以出现量词“个”,而“年、天”本身是量词,前面不能出现其他量词。
    另外,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目标语时可能会发生“负迁移”,比如英语表空间位置只需在名词前使用空间介词in、on、at等,但是汉语有时必须使用框式结构“在……上、在……里、在……下”等,因此,英语母语者在说汉语时常常忘记添加方位词,造成“在桌子、在树、在汽车”类偏误。那么,汉语方位词究竟何时该隐,何时该显?储泽祥对汉语方所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描写,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方位词的隐显跟方位结构中名词性质有关,如果是普通名词,方位词必须出现,如果这个名词有明显的处所义,那么可以不加方位词。(17)我们可以把这一结论告诉留学生,帮助他们纠正“负迁移”。
    由于留学生没有健全的汉语语感,所以常常对我们司空见惯的汉语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潜藏在大量的语料中,因此,运用朴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和描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宗旨,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研究所得的语言规律力求逼近客观语言事实;二是研究者的“主观视点”力求逼近语用者的“主观视点”。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强调观察问题的全面性,而全面性是客观性的前提,占有材料越全面,所提炼规律的客观性就越强,也就越逼近语言事实。追求语言规则与客观事实的契合是所有语言学家的目标,这一点毋庸赘言,因此本节仅讨论第二个涵义:研究者与语用者“主观视点”的契合。
    “主观视点”最初见于《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该文指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18)由于这一论断“深入到说话人语言使用的心理、旨趣和关照点,不仅适用于复句,而且适用于所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19)所以许多学者对其从词法、句法、语篇、语体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20)
    该理论蕴含着的语言研究“从众观”对语言教学同样具有启发意义。(21)人民群众创造了语言,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视点不能凌驾于社会大众的主观视点,也就是说,研究者要尊重大众的语用心理和语用习惯。就二语教学而言,表现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留学生既是汉语学习者又是使用者,因此教师应关注留学生的“主观视点”,即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心理机制。其实,自1967年英国语言学家Corder发表《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起,(22)二语教学界就把视野从目的语规则的归纳转向对学习者“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的探究,特别是学习者习得语言中产生的各种偏误,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可以有效避免教学时教师的主观臆断。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视点”理论的“从众观”与偏误分析是相互融通的。
    其次,教师对于留学生汉语表述正误的评判应当适应汉语社会的语言实际,不能囿于成说。语言是动态系统,特别当今信息时代,语言的新陈代谢加快,又加上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媒介不止于教科书,因而他们面对良莠不齐的汉语信息以及姿态万千的语言生活时往往会有很多疑问,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汉语实际加以引导。比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第26课出现了“各种”一词,笔者告诉学生“各种”后面一般出现名词,一位巴基斯坦华裔学生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我的中国朋友经常说‘各种烦’‘各种开心’‘烦’和‘开心’不是形容词吗?”原来这位学生在与中国人日常交际中注意到了“各种”的扩展用法,于是我肯定了他的发现,并对“各种”一词的新用法作了补充说明。
    语言学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但由于研究者理论背景、思维方式、操作方法、哲学立场的种种差异,不免使得语言研究带上这样那样的主观因素,而立足于客观事实,是最大限度规避主观因素不利影响的稳妥方法。
    3.简明性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简明性有两个表现:一是操作方法简单易用;二是所得结论明晰易懂。
    先来看“操作方法”,朴学语法家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大量搜集同类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规律。在过去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研究者往往通过卡片记录整理语料,这需要扎实的专业训练和极强的语言敏感性,但当今语料库的发展为语料搜集提供了便利,语言教师们也可以轻松运用,从而在语料中发现“教学语法”还未涉及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易用的朴学方法可以作为教师们探究问题的有效手段。
    再来看“所得结论”,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语法是供学习者使用的,因此不应该使用那些繁杂的表述方式,而应最大限度地使用简洁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提倡从大量语料中提炼规律,恰好属于明晰易懂的“归总性”解释(23),这类解释就事论事,规避了语法理论的阐发,便于语言学习者接受。比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第5课《再平凡也可以活成一座丰碑》中有一句话:“吴庆恒老人生前都想不到的是,他去世10年后,又回到了鸟儿们的中间。”学生对句子里的“生前”感到困惑,他们按照“死前”将“生前”误解为“出生之前”。邢福义先生对“生前”一词做过研究,他指出“‘生前’包括活着的所有时间,‘死前’可以只指临近死亡的极短时刻”。(24)我们认为这一论断不仅解释了“生前”的意义,还比较了“生前”和“死前”的异同,在教学中已经足够。另外,邢先生还指出了“生前”的使用范围: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不能用于动物。如果再将这一解释告诉给学生,“生前”一词的教学就比较完满了。
    邓天玉阐述了邢福义先生的“传授学”思想并指出了邢先生的“文章九字诀”——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25)质朴的“九字诀”对二语教学同样有启示作用:教师的“传授”不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
    4.人文性
    朴学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其次,为了解读历史久远、内涵丰厚的经典文献,朴学家必然会推本溯源,对文字、音韵、训诂进行研究,而语音流变、文字理据以及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从文化角度解读汉语自然成了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旨趣之一,学者们在探寻语言客观规律时也很重视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的序言中说:“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语言中的许多现象,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26)
    正因为学者们意识到文化对语言的管控作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化语言学蔚然兴起,“文化热”同时也波及了对外汉语教学界,涌现出大量的相关论文和专著,这些研究讨论了文化教学的内容层次、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大纲,等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注意区分两个类型:一是汉语文化课上专门的文化教学,比如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等,与“语言”关系较远;二是汉语综合课上与汉语有关的文化教学,该课程综合培养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跟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契合。对于语言现象的考察,朴学语法家一般采用“聚焦法”——语表、语里、语值齐头并进,共同指向研究对象。语表、语里的验证为语言教学提供语法规则,语值的探究则能发掘语言现象中蕴藏的文化内涵。(27)也就是说,文化因素的发掘是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固有程序,而这一程序的实施无意中为汉语教学准备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另外,对于汉语教师来说,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是培养其文化敏感性的有效方法。
    三、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在汉语二语教学中的应用
    这一节,我们将结合几个具体的二语教学案例来详细阐述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几个特性。
    (一)全面性:“来”字概数结构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第三课《三个丽友》中出现了年龄的概数表达法,比如“近五十岁、十来岁、二十多岁”等,课本上只列出了例子,而没有进行语法归纳,所以一位德国留学生在练习时写出了偏误句“我的妹妹四来岁”,这是由于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语法规则过度泛化造成的。那么,表概数的“来”究竟如何使用呢?《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辩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28)该文首先把“来”字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来”前为数词;一类“来”前为数量词。其次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抽丝剥茧,提炼出两个规律:(1)“来”前要么是一个段位数词,如“十来、百来、千来、万来”,要么是复合的“个位数词+段位数词”,如“二十来、三百来、四千来、五万来”;(2)“来”前只能出现度量衡单位构成的数量词,即“数词+度量衡单位”。最后,该文得出一个归总性结论:“来”字概数结构中,“来”字直接用在段位数词或者度量衡单位量词的后边,前头常常出现个位数词。为了教学方便,笔者将这一结论改写为两个格式:
    A.X+来(X只能为“0”结尾的任何数,如:10、300、1500等)
    B.X+度量衡单位(尺、寸、斤、米……)+来(X为个位数“一~九”或“半”)
    留学生掌握这两个格式后,基本不会出现关于“来”字概数结构的偏误了。
    后来,笔者又查阅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图示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现代汉语八百词》等多种著作,发现涉及“来”字概数结构只有《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其中《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把表概数的“来”和“多”放在一起讨论,忽视了这两个词的差异性;《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解释“数词+来”时只指出了末位为“十”的数,遗漏了“百、千、万、亿”等段位数词。我们认为,正是因为对某些语言事实的观察不够全面,所以产生了上述疏漏。
    (二)客观性:“主观视点”与复句教学
    “复句”是高级阶段留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在复句习得中,“主观视点”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第10课介绍了多重复句,有一个练习“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接下面三个小句”:
    有的国家需要控制生育/有的国家不需要控制生育/出钱奖励多生孩子
    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感拟定了答案:“虽然有的国家需要控制生育,但有的国家不需要控制生育,而且还出钱奖励多生孩子。”但是,留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
    
    答案A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几个句子间根本不存在因果语义关系,而答案B、C、D则都是合法的。答案B中的关联词“而”凸显了转折关系;答案C中的关联词“尽管”凸显了让步关系;答案D中的关联词“不仅……还”凸显了递进关系。答案B、C、D表明,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对这三个小句关系的理解来选择不同的关联词。
    通过上述复句练习,笔者得到两个启示:一是学生逐渐理解了复句关联词的作用,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视点”选择相应的关联词;二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视点”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代入”和“换位”意识,尊重学生的思考并关注他们的语用心理。
    (三)简明性:“救火”的四种解释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第2课《测试你的生存技巧》介绍了火灾逃生技巧,教学时笔者谈到了“救命”和“救火”两个词,有个法国学生提问:“救命的意思是save one’s life,救火的意思是save fire吗?为什么要救‘火’呢?”我一时没有回答上来。课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如下:
    (1)简言之,受话人为了要理解“救火”中的“火”需要建构一个临时概念“火*”来代替原概念“火”,再基于包含临时概念“火*”的明说与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产生语境效果,期望关联性而调适概念“火”的内容,牺牲了最小处理努力,但满足了最大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的要求。(29)
    (2)“救火”面临的尴尬,是历时变化和“重新理解”共同造成的……在古代,人们将“救火”的“救”理解为“阻止”,到现代,人们把它理解为“援助”,这是现代的人们对“救火”的“救”的“重新理解”……虽然“救”的“重新理解”不会影响人们对“救火”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认同,但还是导致了新的矛盾,即对“救火”的逻辑语义关系产生了理解上的困难。(30)
    (3)《说文》:“救,止也。”“救火”就是“止火、灭火”。(31)
    (4)“救火”强调“救”,是通过灭火以救人救物。(32)
    “救火”一词的合法性及构词理据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以上几个解释从不同角度把“救火”一词的研究推向深入。解释(1)和解释(2)基于认知理论,详细讨论了“救火”的形成机制,但结合二语教学来看,解释(3)和解释(4)更具“亲和力”,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其中(4)又比(3)更优,因为(3)对于不常用的“救”的古旧释义会给学生增加记忆负担,而(4)的解释直截了当,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救火”的含义,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汉语动宾结构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在语言生活中,人们追求“辞达而已”,二语教学同样遵循着“辞达而已”,一条简明的解释往往会让教学事半功倍。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立足于语言事实,因而所提炼的“归总性解释”与事实贴合紧密,便于学生理解。
    (四)人文性:“开门红”与文化浸润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第1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有“开门红”一词,由于该词语法结构紧缩、语义关系模糊,学生表示很难理解。由于“开门红”一词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词,蕴含了中国的颜色文化和建筑文化,所以我告诉学生:“中国古代房屋一进门的地方有一道墙,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爱往墙上贴红色福字,这样一开门就可以看见红色,而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吉祥,因此后来比喻工作、事业一开始就获得成功。”颜色文化在其他国家也是显性文化因素,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中国古建筑,学生并不熟悉。于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汉族民居的屏风墙,学生终于理解了“开门红”的意义。有个法国学生很聪明,提问说:“如果事情一开始就失败,能不能说‘开门黑’呢?”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随后又有其他学生提问:“‘开门’后能否出现其他的颜色词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查询了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除了一例“开门黑”外,没有其他的“开门X”,再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以下用例:
    1)这么说并不是苛求中国女足,而是想纠正一下目前这个流行的说法:这不是什么“开门红”,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开门灰”。(《竞报》2006年7月20日)
    2)股市新年“开门绿”,新一轮IPO来袭或是原因。(《羊城晚报》2016年1月4日)
    3)穿黄衣的巴西赢了,对于巴西和国际足联来说,“开门黄”可以当做最好的结局。(《腾讯体育》2014年6月13日)
    4)2016年广州迎来了寒冷的新年,不过受到强降水、大风的影响,广州天空迎来“开门蓝”。(《广州日报》2016年2月2日)
    从搜索结果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颜色词都可以进入“开门X”格式,凡是能进入这一格式的颜色词都蕴含着或者在体育、股市、天气等特定语境中获得了文化意义。比如例1)中的“灰”比喻中国女足前景黯淡不明;例2)中的“绿”是股市大盘显示屏上绿色的数据,代表下跌的趋势;例3)中的“黄”是巴西足球队球衣的颜色;例4)中的“蓝”指没有雾霾的蓝天。因此,我告诉留学生:“不是所有的颜色词都能进入‘开门X’,除非某种颜色有特别的意义或者在某种语境中获得了特殊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将枯燥的语法学习浸润于多彩的文化知识之中,能激发留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其对汉语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33)事实确是如此,西方理论促进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但同时一些传统思想方法也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比如与传统语法相承继的朴学风格语法研究。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是一种以事实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具有全面性、客观性、简明性、人文性等特性,这4个特性相互牵连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性是基础,要求研究者对各种语言事实进行全面探查,从而确保了研究的客观性,其中对文化事实的探查则保证了研究的人文性,又由于整个研究过程植根于汉语事实的泥土,没有繁复的理论演绎,从而确保了操作和解释的简明性。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这些特性使之良好适应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全面性有利于避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过度泛化和负迁移,客观性能促使研究者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及学生的主观视点,简明性使得研究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人文性则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留学生汉语综合能力。
    ①郭熙.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J].汉语学习,2002,(4).
    ②孙德金.传统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基础——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③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15.
    ④储泽祥.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中国语文,2006,(3).
    ⑤邢福义.自我出新据实立新[N].人民日报,2016-07-25,(16).
    ⑥朴学家面对的是古典文献中凝固的书面语,而语法学家所关注的事实还包括活的语言——口语。另外,自1994年以来,邢福义先生以“事实”为题的论文有8篇之多。
    ⑦例如邢福义先生及其弟子对“因为”和“由于”的差异性持续追踪,不断进行修正。参见屈哨兵《“由于”句的语义偏向》(2002)、邢福义《“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辩》(2002)、赵宗飒、姚双云《从语体视角看“因为”和“由于”的差异性》(2016)。
    ⑧赵华,胡永翔.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方法之比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8,(6).
    ⑨俄罗斯国际刊物《语言研究问题》2010年第2期译载了邢福义先生的论文《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称其为“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奠基人”。
    ⑩安树斌.晚清朴学流变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李芳杰.小句中枢说与句型研究和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12)陈世祥.汉语句法结构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定语位置上的“小”为例[J].汉语学报,2005,(3).
    (13)王桂亮,钟虹.“小句中枢说”应用于对外汉语副词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
    (14)桂孟秋.基于“小三角”理论的“被”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1).
    (16)邓思颖.再说“年、月、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2).
    (17)储泽祥.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中国语文,2006,(3).
    (18)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J].中国语文,1991,(1).
    (19)李宇明.跋[A].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姚双云.主观视点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报,2012,(1);宋晖.主观视点理论的语言学观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21)邢福义.“语言事实”的从众观[J].语言战略研究,2016,(4).
    (22)SP·Corder.The Signif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r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67,(4).
    (23)邢福义先生(1991)把“解释”分为归总性解释和先导性解释:在充分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作出的解释属于归总性解释;先设立理论框架,再作推导证明属于先导性解释。
    (24)邢福义.说“生、死”与“前”的组合[J].中国语文,2003,(3).
    (25)邓天玉.邢福义为学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29.
    (26)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
    (27)眸子(李宇明)认为“小三角”中的“语值”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见《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
    (28)邢福义.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辩证[J].语言研究,2011,(1).
    (29)李斐,唐国平.“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0)储泽祥.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2009,(3).
    (31)李行健.从“救火”谈释词[J].辞书研究,1982,(4).
    (32)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02-01,(9).
    (3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