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于蓄势待发的内蒙古文学来说是重要的一年。2019年,《人民文学》有3期相继刊发了内蒙古作家的现实题材力作。在第2期,阿勒得尔图的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记述乌兰牧骑几代人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传递党的声音,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人民文学》卷首语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一件件小事,内里水草丰美,密度厚度与内心情感相合;一片片大爱,格局天高地阔,时间空间与国家民族相接。真切的生活、淳朴的诚意,来自人民;向心的力量、美好的艺术,服务人民。”在第4期,艾平的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将扶贫主题放在本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族手工业的恢复转化以及现代科技对民族生活的影响等背景中,将寻找故乡与反映时代新变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民族风味浓、时代气息足、艺术品质高的大故事。在第5期,海伦纳的中篇小说《鸿雁的故乡》以小说的形式描摹了乌兰牧骑人心灵的纯净和生命的美丽,将腾格里沙漠的审美风骨和精神气度融于创作中,艺术再现了乌兰牧骑那种不断奋斗、传递真善美的风采。小说在故事和情节之外,闲笔从容,四季的景物变幻,几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不变的风物长存,延宕了小说的节奏,个体与群体的情感记忆在草原斑斓多彩的生活风俗画中徐徐展开。这几部作品以丰厚的情感聚焦内蒙古的澎湃现实生活,传达昂扬的时代精神,体现着内蒙古现实题材创作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面向现实书写,以文学的声音讲好行进中草原的故事,一直是内蒙古作家的自觉选择。2019年,艾平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推出了《煮手把肉的女人》《在呼伦贝尔的雪中》《呼伦贝尔银色的春天》《秋天,我来到新巴尔虎右旗草原》《赛吉雅和他的百岁额吉》等散文。其中,《呼伦贝尔银色的春天》和《赛吉雅和他的百岁额吉》被《散文海外版》转载。艾平的写作一直立足于呼伦贝尔草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民族历史文化,跟踪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塑造独具游牧文化特质和当代风貌的草原人物形象,展示草原的深邃与博大、传统与巨变。 2019年,邓九刚的著作《呼和浩特与“一带一路”》出版,多角度、多层次还原了呼和浩特400多年来的风云变幻,立足呼和浩特在草原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的发展中所作出的不朽贡献,传递出历史的古朴与城市的温馨。30年来,邓九刚走访、考察了中、蒙、俄三国20余个城市,采访商人和学者逾千人,查阅汉、蒙、俄历史文献近千万字,在万里茶道沿线进行田野调查、馆藏研究。《茶叶之路》《复活的茶叶之路》《回望驼城》《呼伦贝尔与万里茶道》《呼和浩特与“一带一路”》就是对“一带一路”上的万里茶道的深情回望。 2019年,肖睿的长篇报告文学《库布其与世界》出版。这是一部关注沙漠治理问题的作品。肖亦农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在《人民日报》刊发的《耕读库布其》,以及肖睿在《十月》刊发的长篇小说《生生不息》,都是聚焦鄂尔多斯沙漠治理问题。父子两代人,用抒情的英雄主义旋律书写国家战略、人民力量、企业治沙的成功实践,为坚韧不拔的鄂尔多斯精神,为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也为无数染绿鄂尔多斯高原的平民英雄树碑立传。 2019年,达斡尔族青年作家晶达凭借散文《二分之一的血统和孤独的舌头》获得三毛文学奖。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他人、对自我的感知进行了极为准确的表达。同时,晶达的短篇小说《烧羊粪的浴室》发表于《青年作家》。小说在耐人寻味的边地气息中写出了边地的神性,更写出边地人间烟火的浓烈。他们爱、恨、欢乐、挣扎,迎来独属于自己的命运。其实,晶达的小说创作有着较为广阔的视野,在之前的短篇小说《所有的灵魂都到河里去了》中,她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敏感细腻的表达里蕴含的是作家的悲悯情怀。 2019年,娜仁高娃短篇小说集《七角羊》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项目,其中的短篇小说《醉阳》《热恋中的巴岱》曾入选小说年度排行榜。娜仁高娃是有现实感的作家,她在写作中与生活重逢。她的写作从家乡库布其沙漠出发,所叙述的经验和材料都来自这片土地,人物说的话、吃的东西、穿的衣服,都镌刻着地方烙印,是有质感的、可触摸的、甚至可以精细还原的生活。她用地方性的写作传达了人在天地间的孤独感。 “90后”作家渡澜在2019年出手不凡,处女作《声音》《谅宥》《圆形和三角形》在《青年作家》刊发,小说《傻子乌尼日戈消失了》在《收获》发表,《坏脾气的新邻居》在《青年文学》刊发并被《小说选刊》选载,《昧火》在《人民文学》刊发。《小说选刊》在推荐语中写到,“翻空出奇的比喻、万物有灵的周遭世界、童话寓言般的人物行为逻辑,都是对小说常态的颠覆”。诗性、想象力这些文学天赋,渡澜具备了。珍惜天赋,后天努力,期待这个在魔幻世界里呈现对世界的感知的文学新星走得更远。 2019年,安宁散文集《迁徙记》出版。其散文《布谷,布谷》发表于《人民文学》第6期,散文《鱼山记》《大风吹过古老的村庄》在《光明日报》刊出,散文《雨》入选《散文选刊》。其中,《迁徙记》是“从乡村到城市,一个人的生活变迁史,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布谷,布谷》是“一切都在喧哗之中,这让人无法喘息的喧哗”;《鱼山记》“寻到鱼山这样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寂静之地”……这些散文从对自我精神的书写出发,扩展到对人类精神的探索。这种在深微处见精神的写作,是作家潜在的创作出发点。 杨瑛的散文《你好,机器》以其静水深流的意蕴被《散文海外版》转载。整篇作品以计算机的更迭,传达着变与不变的意蕴。岁月流逝中的人与物,总有一些是变动的,一如计算机的更迭那么频繁,也有一些追求和梦想在顶破坚硬的厚土,茁壮生长。而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人,守着心灵,随遇而安,体悟着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禅境。 2019年,王樵夫的散文《骏马黑虎》首发于《民族文学》,散文《三个牧马人》和《兄弟赛马手》分别被《散文海外版》《海外文摘》转载。这几篇文章都收录在其散文集《纵马草原》中。王樵夫写马的系列文章以精微的、生机勃勃的地方性经验,写出了牧人与骏马相依相偎的神性世界,写出了有人物、有歌声的故事。如今,草原和骏马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游牧文明留下的生存智慧、哲学观,比如面对恶劣环境的勇气、在危难时的团结和对于别人的怜悯,以及蒙古马所具有的勇敢、忠贞、一往无前的精神,将会生生不息。 张志刚的散文《阴山羊话》以结实的细节和场景、真切的生活体验,抵达生活和岁月的深处。作者对他所描写的故乡、阴山、羊群有切入血脉的生命体验。熟悉的生活、记忆的细节、诚实的感悟,这些聚合起来的生活经验,在作者叙事的自觉和语言的含蓄淡远中建构起了文章的精神核心。也因此,这篇近万字的散文在《黄河文学》刊出后被《散文海外版》转载。 李亚强的散文《我另外的一条路》被《散文选刊》转载,《谁丢下村庄远行》刊发于《散文百家》。这个年轻的散文写作者从甘肃腹地来到内蒙古,散文之于他的意义,正如其在创作谈中所言:“写作的理由,可能只是沟壑丛生的内心,需要一些散乱的文字去填充。……也可能是另外一条路,在肉体之外,带我抵达那些鲜活的生活现场”。那个置身事外的写作者,不急于亮出自己成长的全部细节,但仍期望以最简单共同角度记录岁月的流逝,来反思命运的深沉,用铭刻般的书写,在无限变化的时空中廓清自己成长的情绪和心灵的回声。 2019年,作家许廷旺在“大自然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18年,许廷旺也曾获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银奖。这些都是对一个孜孜不倦在儿童文学领域耕耘的创作者的激励。许廷旺已出版有50多部长篇儿童小说,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东方少年》《故事大王》《少年儿童故事报》等儿童文学报刊。“80后”作家何君华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河的第三条岸》,与2017年出版的《少年与海》、2018年出版的《阿莱夫与牧羊犬巴图》,共同完成了“成长三部曲”的书写。以他们为代表,内蒙古的儿童文学创作走向更辽远的天地。 由于个人的阅读视野所限,本文所列举的作品仅集中于小说、散文创作,所列举的作家也是挂一漏万。蓄势待发的内蒙古文学是一批批作家的薪火传承,是青年文学人才的拔节生长。内蒙古老中青三代作家构建着新时代草原文学的茂密森林。2019年的这些文学作品,产生在坚实的大地之上,聚焦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精准脱贫、乌兰牧骑等题材。这些作家既有全局性的视野,也能够扎扎实实进入新时代内部细部,有无穷发现并有无尽感触,在创作中真切传达出新时代的新气象。这是内蒙古文学特别是内蒙古现实题材创作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