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守仁《名作家记》:他眼中的40位名作家

http://www.newdu.com 2020-02-21 文汇报 袁恒雷 参加讨论

    
    《名作家记》 张守仁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9年初,张守仁历经三年写成《名作家记》,从接触过的上百位作家、编辑、文友中选取40余名最具代表性的予以记录梳理,回顾40多年来他与这些名家的交往历程。这本极具个性化的写人记事文集,堪比一部个人视角的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简史,是研究相关作家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编辑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选择符合自己供职刊物的合适稿件。多年来,业界不成文的推崇标准是——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特别是后一项,相对来说意义更为重大。新人处于成长期,需要编辑的发现、挖掘、培养、扶植,需要对其作品的肯定与指导。在这些方面,张守仁做了大量工作,许多现在的名家在当初“新人”时期受惠于他。
    编写之间是相互扶持的。作为编辑,要在笔会、座谈会等场合及时发现有创作力的新人。1978年在保定的一次座谈会上,张守仁敏锐地发现,初出茅庐的铁凝不急于表现自己,而是认真倾听、认真学习。凭借铁凝处女作《会飞的镰刀》的水准以及她在会上认真学习的态度,张守仁断定,这是有创作潜力的好苗子。他热情鼓励铁凝深入生活,注意观察,努力写作,并表示愿意加强和她的联系。铁凝随后的作品确实没有让他失望,1983年第二期《十月》发表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后,即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众多报刊转载,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多项奖项。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文艺界聚会上,这部中篇还受到文学前辈夏衍的赞赏。由此作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及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感恩的铁凝则以一篇《吉祥〈十月〉》,表达了对《十月》扶植她支持她的感激之情:“写此作时我尚是一名业余作者,在一家地区级的杂志社《花山》当小说编辑。但《十月》的编辑老师并没有漠视一个年轻的业余作者,他们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以头条位置发表……读者有理由认为是吉祥的《十月》为我的写作带来了好运,为此我内心充满感激。”
    张守仁对铁凝的关注与关爱,未因她初出茅庐抑或日后身居高位而变更,切实体现了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职业操守。
    张守仁讲述的40余名作家,大部分数十年来在文坛赫赫有名,其中部分仍是当前文坛活跃者。仍以铁凝为例,职至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依然笔耕不辍。
    《名作家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讲述了一批当年深处祖国边疆、现在对于大多数读者已非常陌生的作家的故事。张守仁当年对他们的提携帮助,现在读来依然颇为感人。
    生活在青海的余易木,原是上海人,幼时生活优渥,受过良好教育。20岁那年,余易木来到青海人烟稀少、干旱荒凉的戈壁滩。1962年8月,余易木写出凄美爱情小说《春雪》,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哀怨、痛苦等情绪,极其动人。1976年10月,历史的转折带来文学的春天。这篇小说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开来。1978年从西宁回《北京晚报》工作的美术家王复羊将《春雪》手抄本辗转交到张守仁手中。张阅后眼前一亮,编发在1980年第三期《十月》上。为尊重原作者,发表时未作任何改动,并在文末注明“1962.8.西宁”的写作日期和地点。由于小说结尾部分引用叶赛宁的俄语爱情诗,考虑到多数读者不懂俄语,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张守仁特意在俄语诗后加上了他的译文。
    当时发表《春雪》有何意义?该文写作于1962年8月,比刘心武发表在1977年底《人民文学》的《班主任》早15年,比卢新华发表在1978年《文汇报》的《伤痕》更是早了整整16年。虽然后两篇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更大——一度被业界誉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但张守仁认为:“它(《春雪》)比《班主任》和《伤痕》在思想上更深刻、艺术上更精湛、文学语言更隽永。”持此观点的包括《班主任》作者刘心武,王蒙、从维熙、邓友梅、刘绍棠等名作家也纷纷高度赞赏《春雪》的艺术质量,张贤亮在给《十月》编辑部投稿《土牢情话》时惊问:“《十月》放出的余易木这匹文学黑骏马,你们是在何处、如何寻觅到的?”
    张守仁记叙与众多作家的友情,既是对交往经历的全面而突出重点的梳理,也是侧面研究这些名家人生经历的宝贵资料。通读全书,笔者感叹上世纪80年代堪称文学的爆发期与黄金岁月,众多作家经十几年的生活积淀后,从祖国各地回到京城等地,实现了集体的爆发,无数名篇佳作纷纷诞生。张守仁翔实记录了那个黄金岁月的诸多宝贵时刻,其实,身处其中的他不仅发现与培养了诸多作家,又将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并构成了一段辉煌的文学盛世。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史的个人化书写,文坛已有一些文本出现。比如近几年《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撰写的几本文学访谈录——通过对话录的形式梳理出军旅作家、鲁奖作家、茅奖作家等名家的诸多相关故事;《收获》主编程永新2018年8月再版的《一个人的文学史》,收藏了许多程永新和作家的书信往来。可以说,这些文本各具价值。张守仁则完全见证了铁凝等一大批老中青作家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名作家记》在记述作家们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小说、散文等作品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与细致的评点,并且将这些评点内容简明扼要地融入到写作这些作家的篇章中。也因此,本书既是作家的成长记,也是作品的点评录。而张守仁在其新作中,对于众多名家作品更是融读者、编者、评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