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2019年度句法语义学科研究综述(上)

http://www.newdu.com 2020-02-1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句法语义研究室 参加讨论

    一、 引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果卓著,人才辈出,为国家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建设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丹青主编的《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的语言卷。该书第一章对70年的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学的发展成就作了扼要回顾。作者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基本发展脉络,以点代面勾勒研究成果的主体轮廓,一方面对若干标志性的重要成果与重大学术活动、事件进行述评,另一方面以年代为单位划分学者群,采取总体概括、个体枚举、重点表述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状况和人才成长情况等。
    在今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不仅需要回顾和总结,也需要反省与思考。沈家煊在《中国语言学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语言战略研究》第1期)一文中强调,中国语言学需要继承和改造传统语言学的成果,推陈出新;需要开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现代化服务;需要顺应时势,前瞻未来。
    二、理论或流派特色鲜明的研究
    (一)库藏类型学研究
    库藏类型学是刘丹青近年来提出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类型学理论。一种语言拥有哪些语言手段,哪些范畴在语言形式中成为显赫范畴并扩展至其他范畴的表达,哪些范畴在语言中缺乏专用手段,要靠其他手段来表达,这些库藏方面的语种差异使跨语言的形—义关系更加复杂,是语言类型的重要成因。
    刘丹青在《汉语中的库藏裂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一文中指出,库藏裂变指同一来源的几个功能单位经过演变分化在母语人心理上被识别为不同且无关的要素,而不再是同一要素的不同变体(其反向变化则为库藏聚变)。文章主要讨论库藏裂变在语言理论包括语言库藏类型学中的学术意义,并从汉语音系和韵律、语素和词库、虚词和句式等不同层面分析了库藏裂变现象。
    本年度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还有:刘丹青的《“如果”的31种(或86种)对应形式——吴江同里话的条件标记库藏》(《方言》第1期)、刘雪蕾和吴建明的《汉语第一人称“我/我们”的功能库藏》(《外国语言文学》第3期)和成军的《当代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转换:从形态、功能到库藏》(《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刘丹青讨论了吴语吴江同里话的条件句标记,刘雪蕾和吴建明采用库藏结构的描写方法对“我们”单数化为“我”作了解释,成军则对库藏类型学的理论建设作了新的思考。
    (二)功能语言学研究
    语言的功能研究持续受到关注,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交际功能和言谈环境来研究语言,已成功能语言学者的共识。方梅的《从话语功能看所谓“无定NP主语句”》(《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研究了实际语境中的“无定NP主语句”的两类主语指称属性,一类是个体性指称,另一类是类指性指称。文章认为,前者所在的小句体现具体事件,具有时间结构;后者所在的小句要求惯常体述谓语或者形容词谓语,不体现事件过程。因此,“无定NP主语句”中的“一量名”主语换作“有”字句是极其受限的。 李宇明、王春辉的《论语言的功能分类》(《当代语言学》第1期)综述了当前的语言分类系统,并提出了根据语言功能参数对语言进行分类的新设想。
    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还有李湘的《状语“左缘提升”还是小句“右向并入”?——论“怎么”问句质询意图的共时推导与历时变化》(《中国语文》第5期),方琰的《试论汉语的话题主位》(《当代修辞学》第2期)和姜海艳、吕明臣的《话语标记“这样一V”与远距离因果事件表达》(《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等。
    (三)互动语言学研究
    互动语言学的核心理念是从社会交际互动这一语言最原本的自然栖息地之中来了解语言。互动语言学的研究往往置于交际互动的背景下,关注会话行为及语言的在线形成过程。刘彬、袁毓林的《“怎么”类特指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着重考察了“怎么”类特指反问句在交际情境中表示否定意义的现象。文章指出,上下文和交际情境暗示或明示了该语境中VP所表示的行为是不可能的或不合理的,说话人说出反问句,其目的不是进行具体的询问,而是明知故问,在“疑有信无”之类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这类反问句浮现出否定意义。丁健的《语言的“交互主观性”——内涵、类型与假说》(《当代语言学》第3期)从概念内涵、下位类型和主要理论假说等三个方面,综述了汉语交互主观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徐晶凝的《交际互动视角下的追补句——易位句/延伸句/话尾巴句研究补遗》(《中国语文》第5期)、李晓婷的《多模态互动与汉语多模态互动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朱庆祥的《从信息互动角度看三类把字句宾语的有定性特征》(《语言科学》第4期)则分别讨论了交际互动中的追补句、互动语言学中的多模态互动理论、信息互动视角下的三类把字句宾语。
    此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方迪的《“这话说的”的负面评价立场表达功能及其形成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李姝姝的《“还是”情态义的来源及浮现条件》(《汉语学习》第5期)、石飞的《言者事理立场表达:“再怎么说”的信据性》(《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等。
    (四)认知语言学研究
    基于认知科学的语言学研究仍然广受重视。赵青青、熊佳娟和黄居仁的《通感、隐喻与认知——通感现象在汉语中的系统性表现与语言学价值》(《中国语文》第1期)认为,通感可以为认知领域中身体体验性理论和脑科学领域中联觉现象的研究提供借鉴,在跨学科研究视角下具有重要的价值。陈禹、萧国政的《事件转喻及其基本类型与篇章限制》(《当代修辞学》第3期)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了语言中的事件转喻现象。文章指出,事件转喻区别于语义蕴涵、语用推理跟特殊命名,利用事件要素或其相关事件指称或陈述该事件。尹会霞的《认知和类型视角下汉语复合形容词的强势词法模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从认知和类型视角出发,分析了汉语复合形容词强势词法模式(主要是AA式和VN、NA式)的概念化和词汇表征特点。
    李强的《汉语伪修饰关系复合词的意义构造和概念识解》(《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高航的《认知语法框架下动作的指称策略考察》(《汉语学习》第4期),谭梦玲的《汉语特殊被动句的认知机制:明示活跃区特例》(《外国语言文学》第4期)以及范振强、郭雅欣的《高层转喻视域下夸张的认知语用研究》(《当代修辞学》第3期)等,也都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五)生成语法研究
    隋娜、胡建华的《句末助词“看”的句法和语义》(《当代语言学》第3期)以形式句法为分析工具,对汉语句末语气助词“看”的微观句法语义进行描写和刻画。文章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看”不能与光杆动词搭配使用;多用于祈使句,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不能用于关系从句、附加语从句等内嵌句中,表现出主句效应,但是可以出现在“打算、想法”等名词的补足语从句中。王莹莹和潘海华的《排序语义与“能”和“可以”的语义和句法分析》(《当代语言学》第3期)点明了“能”和“可以”的句法语义不匹配问题,并通过区分S-算子和VP-算子的情态词对它们的语义解释做了进一步的修正。邓思颖的《词汇层次的句末助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在制图理论的框架下,论证了普通话和粤语都具备事件类句末助词。
    利用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还有陆烁、潘海华的《从“NP的NP”名词短语结构看“谓词隐含”》(《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胡旭辉的《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中动句研究》(《当代语言学》第1期),孟凯的《现代汉语词法中虚义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分工与语义作用——兼论轻动词性成分在词法与句法中的差异》(《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以及袁野的《汉语疑问词原位和异位的无择约束统一阐释》(《语言科学》第2期)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