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共识与共建:新时代 新诗歌 新局面——全国诗歌座谈会综述(2)

http://www.newdu.com 2020-01-15 文艺报 霍俊明 参加讨论

    新时代诗歌的命题:人民性、主体性、现实感
    此次会议,很多代表聚焦新时代诗歌的主题,尤其是讨论和强调了人民性、主体性以及时代感、现实感的重要性。新时代诗歌已经成了诗人进行有效写作的紧迫命题,无论是诗人的现实感和现实主义精神,还是诗歌写作涉及的人民性和主体性,都对新时代境遇下的诗歌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代表们强调,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真正热爱诗歌并坚信世代诗人们薪火相传的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于时代的诗篇,坚守诗人的天职与担当。围绕着新时代诗歌,这方面的作品、刊物以及诗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很多,新时代也对诗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千万不要把“新时代”作为标签,那样的话,我们对新时代这个概念的判断、理解和实践就容易出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怎么面对新时代的写作,怎么为新时代而写作。诗人要尽可能地把眼光、视点和创作实践放到现实中来,回到现实的书写。代表们在讨论时着重分析了诗人的主体性、人民性和现实感、时代感等问题。中国诗歌的主体性问题应引起关注与讨论。对于我们的诗歌创作来说,主体性指的是创作主体、诗歌主体,它其实就是个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是主体的内核与基础,如果没有个体主体性,根本谈不上所谓的共同体的主体性,即使有这样的主体,那也是空洞的、虚弱的。诗人要注意新时代诗歌的人民性、主体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主体性”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一种开放的,不应该认为只有体现了个人性、“主体性”的诗歌才具有艺术性。希望能在新的“主体性”与新的“人民性”的相互融合之中生成一种新的“艺术性”。诗人要回答诗歌创作的这个时代之问、时代课题,需要回到新诗的初心,回到诗人的初心,也就是要回望中国诗歌所走过的历程,尤其是新诗所走过的百年道路,去深入思考诗歌与人民、诗歌与政治、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时代、诗歌与艺术等诗歌发展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诗歌与时代的问题,从中找寻解决的答案。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诗歌最终要与语言发生关联,不能空转,现在的很多诗歌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诗歌中的现实书写应该突破仿真化、概念化的幻象,抵达更为真实、生动、精微的现实。伴随着新时代到来,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到诗歌的繁荣,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检视和提升,在保证写作活力的前提下将粗鄙和粗俗的诗歌和言论进行有效的清理,从而能够引领正面、积极和健康的诗歌风气。诗人要有大格局、大意识、公共意识,要把个人意识放到公共意识里去检验,到生活中去发现真的美、真的现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观察、体验、思考当下生活,反映具体的、生动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实,体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实践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诗人和评论家都呼吁我们的诗歌要有现实主义关注和人文情怀。我们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诗人的现实感和现实主义观念,也要重估传统对我们诗歌写作的作用和意义。诗人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诗人必须关心这个时代的大事件,关心广阔的公共生活,关心整个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事情,应该有博大的情怀、深深的悲悯。诗人不能写脱离现实生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要真诚、朴实地去抒写。
    诗歌传播:多元共建与加强监管
    诗歌的传播问题是本次座谈会的讨论重点。“传播”既包括诗歌的公共传播、社会传播,也包括中国诗歌的对外译介、国际传播。
    尤其是在出版和媒体工作的代表着重强调新媒体和公共文化空间对于促进诗歌传播、推动诗歌到大众和人民中去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最突出的事实是诗歌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播介质的改变和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一方面使诗歌的传播形式发生了变革,形成了“刊+网+微信公号+诗人自媒体”立体生态链,尤其是在“两微一端”的传播速度、广度、深度减弱了对好诗人、好作品遮蔽的几率,但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和负面影响。比如,快餐式的浅阅读和及时性、新闻化、表层化的创作倾向;诗歌微信公众号以及几百种诗歌民刊良莠不齐,进而使得诗歌标准驳杂不清。这都需要各方面通过合力和有效的手段加强监管和引导,突出主流媒体、重要诗歌刊物以及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的引导作用。代表们建议对于新媒体和自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格诗歌公众号的申请审批,并提出必要的发布时间、编辑资格与内容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与监督,不能放任自流。严肃的有责任感的诗歌写作者、诗歌编辑和评论家要积极支持优秀的公众网络终端,坚决抵制低端、低俗的个体网络传播平台。中国作协要进一步发挥融媒体优势,加大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引导和宣传力度,加大经典诗歌的传播力度,加强诗歌在大中小学的普及推广,加强新媒体与电视的互动,并推进诗歌有声传播。
    目前,诗歌的对外译介和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了成就和突破。诗歌翻译工作非常重要,中国新诗创作的外在动力,大半来自诗人对翻译诗歌的超强敏感和有力吸收,无论从革新冲动、诗学观念,还是语言态度、隐喻技艺等层面莫不如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现代汉诗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积累了一批诗歌成果,正愈来愈引起国际诗坛的兴趣和关注,“从国外译入”和“向外语译出”成了一种新的诗歌现实。新时代让诗歌站在更高的基点,诗歌的发展必须直面“新时代”和“中国梦”,直面世界,以及被世界所直面。“走出去”为诗歌艺术带来崭新的空间,“一带一路”将拓展诗歌的世界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有利于打破地域和民族的限制。部分代表认为,近年来中国诗歌对外交流的扇面日益舒展,但交流尚不完全对等,有时也有芜杂之感。我们对外诗歌交流活动应该更为扎实细密,对外译介活动可以做得更为长久有序,比如建立出版基金,推介优秀诗人,真正把更多中国优秀诗人的作品译介出去;希望对冠以国际诗歌节的活动要进行梳理,一些活动不仅要注重规模,还应该有一些具体细密的筹备、有共性问题的交流研讨;诗歌节可以更朴素、更切实,就全世界诗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侧重诗人作品展示,诗人之间的交流越深入越有质量,越能推动译介工作的深入进行。
    强化刊物和出版的阵地意识、引领意识、精品意识
    此次参会代表有来自《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扬子江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草堂》《诗探索》《汉诗》《大河诗刊》《湖南诗人》等专业诗歌刊物的负责人,还有来自《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十月》《作家》《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中国武警》《作品》《延河》《西部》《文学港》等综合刊物的负责人和资深编辑,他们普遍意识到越是新媒体众多的时代越需要文学刊物的坚守和使命担当。
    2018年正式出版的诗集有4500多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目前诗歌创作的高涨态势,但是这些诗集中的长销书非常少,而诗集的印数很多都在1000册,有些诗集印出来之后根本没有进入流通渠道,这导致了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最近10年一大批出版社介入诗歌出版并取得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是诗歌出版的困境仍然存在,在传播方面也暗含着隐忧与不足,大家公认的具有实质性影响的作品还很少见。诗歌类出版物的传播并不令人乐观。由于诗人对读者的影响面不够广泛,不够深入,许多书店不大乐意邀请诗人去做图书分享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限制了诗人的突围。由于出版费用的大大提高,诗人们尤其是年轻诗人和基层诗人的作品出版将更为困难。代表们希望诗歌出版的项目能够更为有效,尤其是出版社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多推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优秀诗集,同时要拓展诗歌和读者有效的互动机制,比如诗歌下乡、诗歌下厂、诗歌进社区、诗歌进校园等等。目前诗歌出版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实际上限制了优秀诗集的出版,尤其是基层作者受到的影响更大。
    代表们强调刊物和出版尤其要注重对年轻诗人的培养、扶持,要注重新生力量的推介。代表们还结合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以及目前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谈了建议,诗歌刊物的编辑要加强关于诗歌评判的标准,不能每个人有各自的标准。同时,编辑的素质需要提高,新一代诗歌编辑的诗歌观念、审美取向不能与扎根人民的社会效应和诗人使命感发生悖离。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之一的诗歌杂志的编辑更要坚定对稿件处理上从严从细和不妥协的态度。对于“灰、黄、黑”的所谓诗人要坚决杜绝其在杂志上“出生”或“发声”,绝不从流从俗跟风,坚持对唯美性、思想性、先锋性兼具的“人间诗”多加推介,对讴歌新时代以及新时代进程中人们真实情感的诗性表达的精品要不惜版面加以推出。要扭转风气、引导风尚,主流杂志、文学大刊不能缺席,要起到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同时对编辑也要加强管束、严格管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共同维护好局面,营造良好的氛围。代表们强调越是诗歌平台众多越需要编辑和相关媒体从业者辨优识劣,把真正的精品力作奉献给人民、奉献给时代。同时希望诗歌刊物和文学刊物之间通过中国作协的相关举措建立合作机制,联手打造关于新时代诗歌的重点栏目,尤其是鼓励各民族诗人积极参与创作。代表们强调越是众声喧哗越是需要刊物、编辑以及诗人坚守自己的初心,沉下心来打磨作品,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要增强创作的使命感、现实感,尤其要接受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创作出具有新现实、新经验、新品质、新面貌的具有说服力的优质文本。
    代表们认为,要推出时代的精品力作,还要强化诗歌批评工作。有代表认为钱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对诗歌批评的重视。目前,虽然每个刊物都有评论板块,但是针对具体问题来谈的、系统的诗歌批评是缺席的,希望中国作协能从顶层设计上考虑。比如中国现代文学馆每年都有青年批评家客座研究员制度,但是对诗歌批评方面不太关注,建议专门拿出一两年的时间,培养一二十位全国活跃的、做诗歌研究的青年批评家,这样对他们的成长也有帮助。
    此次诗歌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为新时代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筑牢基础、厘清思路、指明方向,为新时代中国诗歌铺就高峰之路,推动新时代持续产生出更多新的诗人、优秀诗人乃至伟大诗人。本次会议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主题,梳理总结新时代中国诗歌创作成就与经验,推动新时代中国诗歌繁荣发展。座谈会很好地激发了与会者的热情和思想,产生了许多精彩言说与真知灼见,充分起到了深化诗学探索、明确价值方向、凝聚诗歌共识的作用,对当下诗歌创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诗歌座谈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艺术报》、《文学报》、《文汇报》以及中国作家网、《诗刊》社微信公众号、中国诗歌网、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等新闻媒体积极报道大会情况。《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都以头条位置开设了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学习强国、人民网、党报头条、人民政协网、学习强国新疆兵团学习平台、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文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中国煤矿文化网、国家数字文化网、大众网、腾讯新闻、中国甘肃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江苏文艺网、辽宁作家网、广东作家网、安徽作家网等几十家重要媒体予以转发,引起全国诗歌界的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