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观察世界的方法论(2)

http://www.newdu.com 2020-01-07 《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 杜学文 参加讨论

    三、“绝对与相对”
    不同事物由于其差异性,显现出不同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大小往往决定事物的强弱。但是,它们的差异及其强弱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的,而是在运动中发生转化的。因此,存在的强与弱是相对的。事物的绝对性只是事物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它代表了事物的某种稳定性。一旦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稳定性将随之变化,其绝对性也将不复存在。而事物的相对性则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当存在条件变化之后,事物的存在状态也将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本质性的改变,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变。相对性代表了事物的运动性。从某种意义来看,刘慈欣的小说是对事物变化状态的哲学表达。他既看到了事物的稳定性——绝对性,更看到了事物的运动性——相对性,并在自己恢宏的艺术建构中进行了撼人心魄的表达。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刘慈欣曾非常细腻地描写了一个蚂蚁的世界。它们在自足的二维世界中生存,形成了属于蚂蚁的“文明”。相对于人类而言,蚂蚁的能量微不足道,人类的强大是绝对的。但问题是,人类真的战胜蚂蚁了吗?人类充其量只是轻易地消灭了某一处的蚂蚁,并不能彻底消灭蚂蚁。在许多情况下,人类还受制于蚂蚁。比如蚂蚁可以把人类使用的工具、居住的房屋噬啮,甚至形成对人类威胁很大的蚁荒。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反而会显得十分无力。强大的人类与弱小的蚂蚁之间,主动性发生了转化。在刘慈欣描写的人类世界中,仍然存在这样的强弱转化。
    在刘慈欣的世界里,往往表面上的弱成为实质上的强。正如老子所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他想象力空前浩瀚的描写中,事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可以变化转换。在《乡村教师》中,那位病弱的乡村教师成为拯救人类文明的“救世主”。 在《光荣与梦想》中,使“西亚”共和国团结起来的,不是拥有各种光环的大人物,而是一位十几岁的哑巴女孩辛妮。在《微纪元》中,延续了人类文明的并不是“宏人”,而是缩小至10微米左右的“微人”。“大不等于强大”,这是微人的智慧,当然也是刘慈欣表达的哲理。在其浩瀚宏大的《三体》中,这种观点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类为了应对三体文明的侵袭,确定了四位“面壁者”,他们有权动用人类最大的现有资源。为了隐藏真实意图,可以不解释自己行动的理由。但是,前三位伟大的面壁者都失败了,而真正产生作用,拯救了地球文明的正是一位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军事影响、经济实力,乃至于学术成就的最普通的“小人物”。
    在宇宙世界中,不同天体的质量有区别,能量也不同。但是,这种不同也同样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将发生转化。如果把《吞食者》、《诗云》两篇小说联系起来看的话,就可以为我们完整地描绘出强大的天体“吞食者”的命运。相对于地球天体而言,“吞食者”更强大,更先进。其文明发展的程度早已非地球可比。从这一点来看,其优势是绝对的。它的运行,需要通过吞食宇宙中合适的天体来提供能量。而地球正是这样一颗合适的天体。于是,“吞食者”派出了自己的使者达雅——地球人类称其为“大牙”来到地球,为自己的吞食做准备。这也使地球人类知道了自己即将遭遇的命运。人类探索各种可能来拯救即将遭遇的毁灭,包括迁移至月球,以及用月球撞击“吞食者”等。终于,地球被“吞食者”吞食。但是,由于人类的智慧,“吞食者”天体被撕裂,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创伤,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吞食者”难以完全吞食地球,人类仍然保有地球家园。在这里,“吞食者”绝对的强大转换成为一种相对的强大。在漫长的迁徙中,“吞食者”天体与“神族”天体相遇。与“神族”天体相比,“吞食者”处于弱势。由于“神族”之“神”热爱人类艺术,具体而言就是古典汉语诗歌,要求“吞食者”把豢养的人类送回地球。为了制造能够穷尽汉语组合的“吟诗软件”, “神族”需要把太阳系,以及包括“吞食者”在内的天体全部毁灭。这时,“吞食者”遭遇了当年地球人类的命运。在“神族”天体面前,“吞食者”对地球的绝对优势消失。但是,“神族”的优势也并不是绝对的。当他毁灭了太阳系的全部物质,终于制造了“吟诗软件”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能够超越李白的诗。那位化身为李白的“神”沮丧至极。所以,“智慧生命的精华与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3]几乎可以做到一切的“神族”文明,并不能创造表达人类情感的诗歌。它的绝对性在地球文明、“吞食者”文明与“神族”文明这一递进中不断强大的序列中反而居于弱势,转化成一种相对性。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这种描写成为其思想的主旨。如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超世纪大战中,三体文明无疑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人类生命体世界中,一个最典型的一事无成的“小人物”却对三体世界进行了成功的“威慑打击”。三体的绝对性转化成为相对性。这种转化,除了我们前述所言之强弱转化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事物自身存在局限性。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局限性限制了事物的自由,甚至成为其致命的短板。比如现代医学的进步使人类的寿命大大提高,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人口的增长又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管理成本大大增长;从经济的角度而言,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大;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刚性需求出现了比任何时候都更大的现象,等等。综合来看,由于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包括资源需求等诸多问题。“医学进步反而从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侧面带来了巨大阴影和不安全,甚至是威胁。”[4]技术世界中的强大并不等于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强大。“神族”虽然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但并不具备人类拥有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即使技术发展到了人类难以企及的水平,其情感却不可能达到人类的深度。“神族”能够轻易地毁灭太阳系,甚至更庞大的天体,似乎拥有一般天体所没有的“自由”。但是,在情感领域,这种自由度完全消失。“神”虽然能够模仿人类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去喝酒、吃肉、旅行,却激发不出李白创作诗歌的灵感。他所拥有的是情感领域的“限制”。三体文明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甚至达到了技术的顶级状态——美的状态。但是,仍然存在生存的脆弱环节。如对生命体情感的极度压抑,对个体活力的极端限制,以及思维的透明性等,特别是乱纪元与恒纪元的无规律出现对三体文明具有极大的威胁。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相互转化,还可能源于事物存在的偶然性作用。一种事物的存在,源自其具备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使事物具备了特有的属性,形成了运动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了事物存在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往往源自相关事物的作用,很可能是偶然的。“吞食者”需要依靠吞食适宜的天体来维持自己的运行,这是必然的。但是“吞食者”发现地球是可吞食的却是偶然的。这种偶然现象的出现改变了地球人类的命运,使地球文明处于弱势却又是必然的。《命运》为我们描写了一对在太空旅行结婚的新人。他们在时空跃迁中误入了“时间蛀洞”,与一颗飞向地球的小行星相遇。为了阻止即将发生的小行星与地球的撞击,他们发射了飞船上的一台发动机,击碎了小行星,拯救了地球。其结果就是,在他们通过时间蛀洞回到地球上时,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结婚时离开的地球,而是6500万年前的地球。那时,地球的主人并不是人类,而是恐龙,时间发生了反转。从这一对新人的经历来看,他们误入时间蛀洞是一个概率很小的偶然事件。但是,这一偶然事件竟然改变了地球文明的进程——由恐龙主导的世界并没有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毁灭,而是延续了下来。这里,偶然改变了必然,事物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发生了转换。也正因此,人类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人类不再有机会主导地球,而是成为恐龙创造的文明的豢养物。人类主导地球的绝对性被某种偶然事件改变。
    四、“终极与反转”
    虽然《命运》中描写的“反转”源于偶然事件,但这偶然之中也隐含着某种必然。这方面更多的时候体现在刘慈欣对宇宙及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之中。这种所谓的“终极问题”并不涉及具体现象,也无关人类的世俗利益,但却与宇宙及人类的命运、未来息息相关。这就是,宇宙、人类是如何诞生的;其存在的规律、意义与目的是什么;宇宙与人类的最终走向在哪里;等等。尽管人类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的时间,但其存在的空间状态并不清晰。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可能遭遇什么,会发生怎样的突变,也是人类面临的根本性考验。
    今天,人类仅仅建立了一种初步的宇宙观。其中的许多问题只是研究者的猜想、分析与推论,还难以取得科学实证。相对于宇宙的浩渺神秘而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水平还很不够,所获得的信息用沧海一粟来形容并不夸张。但是,人类又是具有智慧的存在,其发展进步正是由于人类拥有对未知领域不断探求的愿望与能力。正如《朝闻道》中宇宙排险者所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是所有智慧生命的本性”。[5]这使人类能够比一般的生命形态拥有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而刘慈欣的创作,无疑是这种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典型体现。
    《命运》中在太空度蜜月的新人由于误入时间蛀洞击碎了将要撞击地球的小行星,进而改变了地球的命运。地球文明发生了反转,人类的命运在这种极为偶然的情况下被改写。这虽然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可以警醒人类,当人们为日常生活而忙碌时,改变命运的事件随时可能在各种时空中出现——人类自身的、地球存在形态的、太空中的,以及更浩大的宇宙世界的。如果我们不断地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偶然事件,并对人类文明产生反转性影响,人类的命运将处于无规律的状态之中。因此,如何在常态之中把握变态,是人类的一种终极追求。
    在《朝闻道》中,登上真理祭坛的各国科学家、哲学家为了能够知道宇宙的终极真相,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当霍金,这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向宇宙排险者提出“宇宙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这位代表宇宙的排险者一脸茫然,因为他并不知道,甚至没有或难以思考这样的终极之问。这是否也体现了一种隐喻——宇宙虽然浩渺神秘,但宇宙并不会思考。宇宙的终极真理只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想象、探求。但是,“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6]而文明,是只有智慧生命才能够创造的,或者说,文明只对智慧生命存在意义。正因为这样,作为智慧生命的一种——人类,从整体而言,对终极问题充满了期待。从个体而言,总是能够激发出追寻终极问题的勇气与愿望。在刘慈欣的笔下,这样的个体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与超越现实功利的热情。他们是一些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些勇于献身的具有神性的英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生命个体让孩子们读书的终极愿望,放弃了世俗利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为孩子授课。作为一名教师,他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但是,其意义还不仅于此。在他生命个体消逝的时刻,孩子们因为他而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拯救了人类文明。事情出现了反转,个体生命成为人类生命的拯救者。《中国太阳》中的水娃,来自最贫瘠落后的西北地区,从个体生命的意义来看是最微小的存在,终于成为一位代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宇宙航天员。他本来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但正是他的努力,使人类与宇宙的沟通成为可能,其价值在宇宙时空中发生了反转。
    宇宙神秘浩瀚,运行在宇宙中的各种天体自有其规律与命运。但是,就人类而言,最关心的是宇宙运行对人类命运的作用。三体,一个充满了严峻挑战又拥有高度文明的天体。在恒纪元与乱纪元的无规律交替中经受着宇宙自然的生死威胁,急需寻找一个处于稳定恒纪元中的天体来维持自身的文明。偶然之中,他们发现了地球——这个让三体世界极其向往的星球。他们的目的就是能够在地球生存,但其前提是要毁灭地球文明才有可能。在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太空大战中,三体文明的科技先进性表现得极为充分。他们仅仅只是派出了一个小小的“水滴”探测器,就把人类最庞大的星空舰队基本消灭。由此看来,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中,人类的失败,以及由此而来的毁灭已成定局,这样的终极命运尽管不是人类的选择,但已无可回避。然而,事物正在发生变化。冬眠的第四位面壁者罗辑已经被唤醒。蛰伏在心灵深处的对亲人、对人类的爱促使罗辑承担起面壁者的崇高使命,终于对三体文明实施了“威慑打击”。在覆灭的洪水中,人类得到了一次重生的可能。面对生与死的终极考验,人类命运发生了反转。这种终极反转,在刘慈欣的小说中还有很多。在《坍缩》中,人类企图探求撞击物质最小的分子夸克之后出现的宇宙现象。其结果是,宇宙从最小反转至最大,时间开始倒流。在《时间移民》中,人类企图进行时间而不是空间的迁徙。在抵达1万多年之后的时间中,人类发现自己返回到1万多年之前。而在《镜子》中,通过由超弦计算机控制的“镜像”,出现了与现实并行的“过去”——在不同维度中存在的时空,以及其中发生的一切。
    在另一些小说中,刘慈欣直接描写了现实的反转。在《西洋》中,他虚构了明朝郑和舰队下西洋后“殖民”了世界各地,当历史进入到现实之中,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从各殖民地回撤,而是郑和的后人从北爱尔兰等曾经的“殖民地”撤退。美洲新大陆不是被哥伦布,而是被郑和的船队“发现”,这里也不是被欧洲各地迁徙而来的白人统治,而是成为“中国”的新领地。被歧视的不是黄皮肤、黑皮肤的所谓“有色”人种,而是白皮肤的“高贵”人种。刘慈欣的这种假说“现实”,正是真实“现实”的翻版。正如小说中所言,假如郑和当年按照最初的计划,最远只航行到索马里海岸就返回,后来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是一个欧洲人的船队后来首先绕过了好望角,更说不定,另一支欧洲人的船队还发现了美洲呢!这一现实“假说”正是假说“现实”的大反转。刘慈欣在这一虚构的假说中表露出他对人类种族平等的期待。人类,尽管肤色不同、地域不同、处境不同,但仍然能够相互沟通承认,哪怕是借助于艺术。在《赡养上帝》中,上帝已经不再是创造一切的“神”,而是成为千千万万个老年人一样普通的“人”。他们失去了昔日“创造”一切的伟力、辉煌,甚至尊严,并且失去了基本的劳动能力与拥有未来的方向,反而需要人类来“赡养”。
    当我们面对这些人与宇宙的终极问题时,发现人类的处境并不乐观,人类并没有骄横自满的资本。在苍茫无际的宇宙中,人类不仅渺小,而且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很少。但是,人类又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智慧生物,具有独特的情感、意志、理想与愿望,具有对未知世界进行探求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以及改变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因此,人类也是充满希望的。即使太阳落下去,人类并不会因此而恐惧害怕。因为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知道,太阳还会升起来。
    结语
    刘慈欣的“射手假说”与“农场主假说”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认识事物方法论的重要性。人类在对存在世界的探索努力中企图掌握并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但是,这并非易事。因为,相对于宇宙存在的浩瀚神秘而言,人类的能力、智慧是有限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宇宙中仍然存在着太多的未知领域。人类的认知能力与宇宙存在的未知领域形成了博弈。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通过不断的努力,随着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人类有掌握宇宙真相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必须谨慎地反省。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方法,这种认知的努力将走向无知的泥塘。幸运的是,我们仍然有许许多多积极探索、不懈努力的人们。他们心如止水,探求不息,对追寻宇宙的终极真理充满了神圣感,能够看到事物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看到宇宙世界的光亮与秩序。无疑,刘慈欣就是其中之一。这使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罗先汉:《天体演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罗先汉:《天体演化》,第2页。
    [3]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206页。
    [4]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5]刘慈欣:《时间移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96页。
    [6]刘慈欣:《时间移民》,第10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