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观察世界的方法论

http://www.newdu.com 2020-01-07 《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 杜学文 参加讨论

    摘要:刘慈欣关注宇宙及人类世界终极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具体而言,他是一位持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考者。在他的科幻世界里,描写了存在的相互联系与运动状态。在这种联系与运动中,存在构成了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并转化的世界。不同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往往在运动中发生从绝对向相对的转化,并在终极探求中发生根本性反转。
    关键词:刘慈欣 科幻世界 辩证统一 方法论
    作者杜学文,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太原030001)。

 
    刘慈欣在他获得巨大荣誉的《三体》中曾写到“射手”与“农场主”假说。所谓射手假说,是假设一名神枪手即兴在枪靶上每隔十厘米打一枪,而生活在这枪靶上的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假如他们有科学家的话,就会发现“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这可能就是这种二维智能生物认识到的一种宇宙定律。农场主假说则是指,农场主每天早上十一点喂食火鸡,差不多一年中都是如此。于是,火鸡中的科学家认为,每天早上十一点就会有食物降临。但是有一天,食物不但没有降临,农场主反而把这些火鸡杀了之后出售。这两则假说有着极为深刻的寓意。我们并不能说那些“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有误,因为事实正是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这种研究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把某种偶然性当成了必然性。这种错置偶然与必然的现象,乃是因为研究者观察世界的方法不同形成的。在不同的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问题是,当人类对浩渺无际的宇宙进行观察研究时,是处在一个如同二维生物或火鸡一样的层面进行的,还是确实把握了宇宙世界中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发现人类如同射手假说或农场主假说中的“科学家”一样,只是捕捉住了一种暂时的、局部的、即兴的所谓“规律”,那显然是荒诞与悲哀的。问题的核心是,我们是不是掌握并使用了正确的方法?
    刘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说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极为宏大丰富的宇宙世界。那么,他是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就刘慈欣而言,他所认为的宇宙是怎样的?宇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如何?其方法论的体现是什么?这正是我们要在这里讨论的。
    一、 “唯物与辩证”
    要讨论宇宙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宇宙是怎么来的?如何存在?有神论者会将一切归于“神”,而现代天体物理学一般认为宇宙是在奇点发生爆炸之后形成不同的天体,并在这种不断的运动中存在。在刘慈欣的宇宙世界里,并没有体现上帝的意旨,而是对人类关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许多生动的表达。尽管他的小说也谈到上帝,《赡养上帝》中的上帝只是具有“上帝”身份的形象,不仅没有创造世界的能力,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自理,需要靠人类赡养。刘慈欣有比较坚实的物理学、天文学基础,在他的小说中充分地表现了科幻元素对人物设计、情节推进的作用,以及对科技元素细节化的表达。他思考的基础是人类科学进步的成果与可能,而不是神的旨意。刘慈欣虽然虚构了很多宇宙存在的现象,如天体中的“吞食者”、“神族”,以及著名的“三体”世界,但他并不认为宇宙是某种超力量创造的,他的一切想象均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及其规律之上的。
    刘慈欣在他的作品中,以各种想象与虚构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华丽的、充满惊奇与魅力的宇宙世界。宇宙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在这种运动中,不同物质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并且相互作用、转化,促成了物质的新变,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在这种不同物质相互联系、作用的运动之中,构成了宇宙壮丽浩瀚的存在世界。正如中国传统哲学中事物的“阴”、“阳”相互依存作用,形成了“道”——统摄万物存在规律性的最高抽象。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巨大作用是自然使然,而没有什么神的意志。[1]
    人类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是在宇宙中,这种文明可能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先进的,甚至从某种意义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与更先进的文明发生联系,人类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在这种严峻的考验面前,人类的科技却能够发生快速的进步,出现了很多在正常状态中难以创造的技术与发明。如当面临“吞食者”的吞食时,地球文明的科技出现了爆发性进步,对“吞食者”进行了几近灭绝的打击。从某种意义看,人类文明发生了飞越。不论是地球文明,还是“吞食者”文明,它们的存在与消亡并不能改变宇宙,甚至对宇宙而言,它们存在与否并没有意义。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地球天体被“吞食者”天体吞食,而“吞食者”天体又被“神族”天体消灭,“神族”天体在刘慈欣虚构的硅碳战争中消亡,而硅碳战争又引发了更大范围天体的改变或消亡,以此类推,宇宙就面临着消亡覆灭的危险。除了这种在人类看来超大规模的宇宙物质巨变外,一些微小的改变也可能具有毁灭宇宙的力量。在《朝闻道》中因为科技出现了巨大发展,人类建立了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它一旦以最大功率运行,就会形成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能量,使宇宙出现“真空衰变”,从而导致毁灭。而这样的可能性,只有在智慧文明探索宇宙终极奥秘时才能形成。如此一来,在宇宙中本来微不足道的地球人类就具有了可能毁灭宇宙的能力。
    如果我们系统地分析刘慈欣设计的宇宙世界,就会发现,他并不认为先进的就是最具力量的,强大的就一定能够掌控局面。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不同的宇宙存在均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作用之中运动变化。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可能没有什么意义的诸如地球这样微小的天体,也可能具有毁灭宇宙的力量。如果我们用刘慈欣小说中设计的天体运行关系来描绘宇宙物质间的相互影响,就会发现,它们虽然并不一定发生直接作用,但一定存在着直接之外的间接作用。我们可以据此描绘出一个能够体现其意义,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作用关系图来说明——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地球及其文明,与更强大的天体“吞食者”相互作用,处于弱势;“吞食者”天体与更强大的“神族”天体相互作用,又处于弱势;而“神族”天体与庞大的硅基帝国及碳基联邦相互作用,也同样处于弱势之中;“歌者”天体相对于之前所述,具有更强大的能量。……以此类推,总有更为强大的天体存在,使一定条件下本来强大的天体处于弱势,直至最具包容性的宇宙。但是,宇宙也存在自己的弱势。这就是智慧文明,智慧文明尽管可能很微弱,但存在毁灭宇宙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循环之中,宇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着自己的运动,并形成宇宙的整体存在。“吞食者”天体虽然终于吞食了地球,但并不能完全吞食,而是留下了残存的地球,以使地球能够生长出新的文明。并且“吞食者”天体也豢养了人类——尽管是作为自己的食品。“神族”天体虽然终于把“吞食者”天体打败,但在它的努力下“吞食者”天体把豢养的人类送回了地球。碳基联邦把硅基帝国打败了,并清空了二者之间的所有恒星,但却保留了拥有高级文明的地球等星球。人类创造了由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形成的环地球一周的“爱因斯坦赤道”,成为宇宙毁灭的隐患。但宇宙排险者排除了这条代表人类科技最先进水平的赤道,并用绿色的草坪补偿人类,以唤醒人类的理智,来享受大自然的美。这许许多多的运动变化形成了宇宙及其存在的意义。宇宙并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相互联系作用的运动中不断变化的存在——源于天体物质相互间的吸引、碰撞、疏离、隐藏、显现,以及进入另一维度的丰富性。这种宇宙的存在状态,服从着宇宙自身的规律性。
    对这种规律性,中国传统哲学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如《周易》就将物质运动的状态抽象概括为“阴”、“阳”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物质存在的总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谈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道”这种规律性并不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存在,而是难以表述的超越了具体物质现象的实在。它无处不在,又无法作为一种实体被描述,具有真实性、必然性。万事万物按照其“道”——规律生成运行。我们看到的是这种事物,并不是这种事物的“道”,但是事物又是依照“道”而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并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中生成新的事物。正如阐释《易经》的《周易大传》中的“太和”所言,在宇宙中,不同的存在各有差别、矛盾,但又在这种差别与矛盾中达到了多样性的和谐统一,是为“太和”。也许刘慈欣并不是主观上的自觉追求,但客观上却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宇宙按照其规律运动、新变的丰富世界。
    二、“对立与统一”
    宇宙辩证存在的典型表现是不同存在之间的对立统一。这里,对立不是对抗,而是差别,正因为这种差别才使不同的存在表现出自己的属性、特色。统一不是同一,不是存在的趋同化,而是在差别之中的协调运动,是一种存在的存在状况,即此存在与非此存在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不同的存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并在运动中发生转化。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与作用,强调这种协调运动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周易》就以高度的抽象来讨论存在的“易”与“不易”,即事物的运动变化——易,以及在这种运动变化中的稳定性——不易,进而把存在抽象为“阴”与“阳”两个方面。正是在统一的矛盾体中形成了阴阳之间的联系作用,使这种矛盾体在相互作用的运动中达到新的统一。
    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中,不同宇宙存在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外在的,如体量、构成等,也是内在的,如能量的不同,文明进化的不同等。这种不同与差别之间形成的矛盾相互作用,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统一起来,转变成新的存在状态。从微弱的人类,到庞大的天体,乃至于浩瀚的宇宙,均处于这种对立与统一之中。
    在《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刘慈欣虚构了未来的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俄方具体指挥这场战争的是列夫森科元帅,当他的战士们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时候,他的儿子米沙正独自驾驶着“万年风雪”号太空组合体飞翔在近日空间。“万年风雪”号最先进的技术是主动制冷式封闭系统,这使它能够尽可能地靠近太阳,以躲避太空中各种飞行器的袭击。由于战争的爆发,“万年风雪”号上的大部分工作人员被征召回国,留下来的米沙就成为离战争最远的人——暗示着他是最安全的人。这使列夫森科元帅成为被人议论的对象,似乎他利用自己的地位为儿子找到了一个能够求生的处所。事实上,他们父子之间一直存在着互不理解、互不认可的矛盾。列夫森科是一位典型的军人,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名战士,而米沙则对星空更感兴趣,“要看一辈子星星”,扬言不会介入政治,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天体物理学家。在这里,“父”与“子”两个存在体由于人生目标的不同,形成了差异矛盾。但是,在这种不断的矛盾中,他们相互之间逐渐发现了对方异于常人的优秀品格,开始承认对方。当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时,部队必须有四天的时间才能完成集结。但由于俄罗斯对战场的全频段大功率阻塞,干扰部队大部分被摧毁,已经难以实施对战场的干扰。这将使俄军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事关战争的胜负。在这关键时刻,远在近日轨道飞行的米沙驾驶“万年风雪”号撞击太阳,用太阳喷发的强烈的电磁辐射来干扰地面通讯,以保证部队集结,其直接后果是米沙与“万年风雪”号被太阳的热量焚毁。他以这样的方式经历了一般天体物理学家不可能经历的科学研究,成为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天体物理学家。同时,也以自己与“万年风雪”号的毁灭支持了地面战场,保证了俄罗斯部队的最后胜利——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米沙又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战士。矛盾的双方在这样一种极端的条件下实现了统一——为了祖国的胜利,父亲列夫森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儿子终于成为一名战士;而米沙,一位真正的天体物理学家也在对太空的研究中,亲身感受了太阳的光热。这一结局虽然悲壮,却也是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中反复表达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与以上所言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相似,刘慈欣也为我们描写了人与宇宙存在的对立统一。人是宇宙存在物的一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欲望与需求。这种欲望与需求又往往与宇宙存在产生矛盾。但是,人的存在又必须依托宇宙,没有宇宙就没有生命,当然也不可能有人。人与宇宙在区别差异中运动,形成统一体。如果形不成统一体,其后果就是处于劣势者的消亡。在《乡村教师》中,以乡村教师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间发生的长达两万年的“硅碳战争”毫无所知。相对于“硅基帝国”与“碳基联邦”来说,微小的地球及其人类没有任何优势,他们仅仅存在于一种自足的状态中。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差异非同一般。但是,当“碳基联邦”准备清空银河系中的恒星时,为了保存宇宙中存在的高级文明,发现了被忽略的地球,并因为对乡村教师学生的测试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着高级文明,从而地球获得了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得到了保存。宇宙存在与人类在“保存文明”的前提下统一起来。在《中国太阳》中,人类为了改善气候,修建了太空中的“中国太阳”,使宇宙自然能够更好地服务地球人类。人类与宇宙之间实现了某种统一。最后,水娃与志愿者们驾驶“中国太阳”飞往宇宙深处,代表着人类去了解探求宇宙的奥秘,再次形成人与宇宙的统一。这种人类与宇宙的对立统一,在诸如《带上她的眼睛》、《朝闻道》等作品中均有生动的描写。
    刘慈欣也以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宇宙间天体运动的对立统一形态。在《吞食者》中,“吞食者”天体与地球天体形成了对立。这种对立甚至达到了最为激烈的对抗。“吞食者”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吞食地球。而地球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消灭“吞食者”。显然,这两个天体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对来说,“吞食者”更先进,能量更大,更占有优势。但这并不等于地球就毫无作为。在两个天体的博弈中,地球终于处于下风,被“吞食者”吞食。但是,由于地球的反击,“吞食者”天体也遭受了严重打击,用了50个地球年才慢慢恢复。这直接导致“吞食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将地球吞食干净,留下了残存的地球。而这残存的地球,是生命的孳生地。新的生命将从这里诞生。同时,出于自身对“美食”的需要,“吞食者”还带走了地球上一半的人类,这使得人类还能够在“吞食者”的豢养中延续文明。两个充满对立的天体在激烈的星际战争中达到了统一,继续存在于浩渺的宇宙之中。
    对这种天体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描写,《三体》表现得最为典型。地球天体与三体天体爆发了生死之战。科技更为先进的三体文明占据优势,但是地球文明依靠人类的智慧与勇敢进行了顽强的抗争,终于在罗辑“威慑打击”中取得了暂时和平,二者达成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但是,生与死的博弈并没有终结。就在他们的种种博弈之中,更高级的“歌者”文明出现了。它只是使用了一张纸片一样的“二向箔”,就使地球与三体,以及银河系“二维化”。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更具实力的三体,还是相对处于弱势的地球,其命运际遇是相同的。或者也可以说,他们在新的条件下达成新的统一。
    如果我们认为地球与太阳是一对矛盾体的话,他们的对立统一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但是,二者的新变并不仅仅源自自身,更可能被他们存在的条件影响。据科学研究,当太阳系运行至银河系的四条主旋臂时,可能会使太阳系及其星体产生很大的变化。“这种银河系环境的变化对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甚至可能使危及生物和人类生存的时间大大提前”。[2]正如“二向箔”的出现改变了地球天体与三体天体的博弈一样,从对立向统一的转变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存在条件的变化。在刘慈欣的世界中,充满差异的不同存在是立体的、运动的、变化的。它们在相互联系中适应一定条件的作用发生转化。这就是说,存在的运动变化,不仅是自身的变化,以及矛盾体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存在条件的变化。刘慈欣从来没有机械地、僵化地看待事物——包括宇宙与人,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与运动中探求其变化的原因及结果。正因为我们能够看到存在事物的复杂性、运动性,以及在此之上的转化,才使人类的理性得以升华,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得以加强。从小说的层面来看,这种认知能力也使其艺术表达的可能性更为丰富、复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