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观后感作文2600字死亡实验观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9-12-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昨晚看了电影《死亡实验》,进而有幸了解到作为该片创作来源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一些状况,脑子里久久不能平静,胡思乱想到天色发白才迷迷糊糊睡着。十分棒的体验,在那里要感谢津巴多教授和他的实验组,感谢影片的主创人员,感谢这些思想领域的探索者和传播者们,为人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向他们致敬(注意,"他们"不包含CCTV、MTV、CHANNALV、SUV……等等)!
    影片对真实事件本身作了不小的改动,重设实验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并围绕之做了超多铺垫,使人物形象更接近我们的时代且人物性格更具典型性。这些艺术处理对于商业片的运作来说是务必的,但也使影片与原本严谨的科学实验产生了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很多看完之后不及深入背景的朋友感到无法理解,甚至认为看了部情节完全反常完全不贴合逻辑的大烂片。这种观点阻止了大家对事件做进一步的思考,让我觉得十分的可惜,于是有了写这篇东西的想法。相信大家只要看一看相关资料,就能更清晰的把握影片所要表达的资料,就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影片所要表达的,正是津巴多教授斯坦福监狱实验及后续实验所揭示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多数人想象中要大得多;而集人类智慧与力量之大成的制度,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背景,更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素。也即人、环境和制度三要素说。(先容我做个小小猜测,本片就应和最近奥斯卡奖提名呼声很高的电影《阅读者》存在某种联系,就像当年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和耶路撒冷审判。这也客观证明了哪怕再丑的失败,只要我们正视,那都是成功它妈,至不济也是个后妈。)到那里我们会给自己提出些问题:第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对分歧较小,能到达目的才是好制度,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这个目的能够简单概括为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个人和团体的状况过于复杂,在此不做为重点讨论,下同)。第二,如何甄别好坏?即当制度驱使人与环境发生什么样互动关系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最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谈谈我所理解的先贤们的各种答案。
    在被普遍认为东方文化中更纯粹更具哲学思辨性的道家学说中,老子根据"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点,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认为人与环境是对立的,只有尽量减少活动或仅顺应环境而动才能到达长治久安(请参考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无为"发展到"无用".老子说吃饱了没事做就上山捡捡废柴吧,庄子说忒麻烦直接把自己当废柴不完了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思维所能到达的终极尺度上,事物起于0和1,归于0和1,其中变化的过程不可琢磨且不必琢磨。道家以简明的世界观最先吸引了我,又以同样简明的方法论最早让我感觉无以为继。因为这种望天收混吃等死的论调存在明显的悖论:假如不能甚至不想去突破0和1及藏在后面的"道",哥整天活得像个鹌鹑似的鸟人又是何苦来哉?再假如,有一天外星人来侵略,难道我们就拿着条草绳结站在家门口喊老婆和牛魔王出来看上帝(同样参考潘多拉星人的遭遇,但保留达叔的配音)?对照三要素说,道家基本无视人与制度的用心作用。那"经世致用"的儒学呢?
    
    孔子看着他老师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他退学了。这位聪明人从此再没望坑里看一眼,甚至都不打坑边过,走完全相反的方向(也怪坑挖得太大太深了)。别人问起他,他说:我想象不出龙是个什么东西,我看我的老师,就像龙一样……别跟我提0和1,子不语怪力乱神,哥忌讳这个!出世不行是吧?咱就来入世!小国寡民不行是吧?咱就来大国众民!可怎样把人都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让他们不各走各路呢?好办,先来个"仁"管上自己,再来个"礼"管上别人!啥叫"仁"忠恕。拳头比你大的你要服气,心服口服谓之忠;拳头比你小的你要大气,他们都没了,你就变最小的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谓之恕。啥叫"礼"光自己"仁"不行,还得教化别人也"仁",都带3000学生极限了,老湿我实在不给力啊,得让他们一个管上一个。天下是国,国下是家,家里是老子和儿子,老子要能管住儿子务必要提倡孝顺,等儿子管儿子的儿子的时候就好办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上之后大儒们的润色修补,老湿也功成名就得其所哉了,天地君亲师,貌似真的河蟹了耶!可惜孔子聪明,其他人也不是笨蛋,"刚、毅、木、讷,近仁",不就是傻老冒麽?各自揣着各自的小九九,不遗余力的让别人行仁给别人教礼,教来教去就成了礼教,盛产冒充傻老冒的暴君、骗子、强盗和真正的傻老冒,偶有几个脱俗的,也难免沦为大暴君、大骗子、大强盗的陪衬。就这一群的真假傻老冒每每和真正凭拳头说话的少数民族兄弟交流感情,每每弄得满脸桃花开,只是少数民族兄弟最后弄明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明白怎样已经混成这个群里的领军人物了。到了宋朝的时候,实在罩不住了,怎样办?不能砸自己招牌,老湿说的务必是有道理的,不仅仅有道理,务必更系统以提高公信力。于是存天理,去人欲,结果更是去了弱势者的尿性,却依然存不了强势者的人性,后几百年更是惨不忍睹。对照三要素说,儒家刻意回避人的恶的特质论,是遗老遗少们杯具的根源。
    其他诸子及之后东方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政治、宗教思想,就应也能够用三要素说的尺度来做衡量,在此不做赘述。西方文化更是我所不熟悉的,从这个主义到那个主义,从这个论到那个观……在我看来,哲学对他们是只合在学院里研究的一门学科,对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远不如自然科学,甚至不如宗教神学。尤其在《进化论》出现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成了金科玉律,所以他们的生产力总是比在我们这儿更能决定生产关系。即使之后大放异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光芒也仅限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大的制度没有什么影响。不可否认人类物质礼貌在现行西方文化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进化论》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变得更加崇尚力量的同时失去了替他们承担原罪的信仰。而且不管其最终是否科学,如果"适者"所考量的不是整个人类社会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必将导致更多反人类的暴行。这就应说是人们忽视了制度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纵观这些答案,总是离不开一个问题: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很多人各执一端,很多人认为人具有两面性,我同意后一种说法。就像事物存在引力和斥力,善恶就应能够被认为是人对不同外部变化结合自身状况后所做反应的两种不同倾向。善属于分享、合作、创造之类的反应,它的完美体验经过反复强化,构成包括感情、亲情、友情在内的各种爱与情感。恶属于占有、对立、毁灭之类的反应,如在应对不可化解的危险时的反应,我认为那里所说的恶并不是邪恶,正如武力并不等同暴力,只是因为对力量、速度、掌控力的追求容易使人陷入狂暴,沦为邪恶。对善和恶的体验都会使人过度沉迷,造成行为的偏差。如果有一种制度充分尊重并发展这两种潜力,又设限制使人不会沉溺其中,大抵能称为是好制度了吧。
    积累不够,知识结构也有问题,难免错漏和词不达意,算是抛泥坯引砖和玉吧。相信有一天,我们能不恐惧不狂躁,不卑不亢的走向充满未知的无限永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