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顾湘《赵桥村》: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http://www.newdu.com 2019-12-05 《同代人》 吴艳 参加讨论

    2014年6月初,顾湘从上海市区搬到赵桥村,住回他们家自1990年造好之后再也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过起了在赵桥村的“另一种生活”。赵桥村地处浦东新区,靠近长江出海口,与崇明岛相距二十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迥异的乡村生活体验,终于激发了顾湘表达的欲望(须知上一本《好小猫》出版于2011年),于是就有了这本《赵桥村》。
    顾湘的文字是有灵气的,读《赵桥村》,仿佛多年的好友在将她的生活向你娓娓道来。而你需要做的,只是静下心来跟随作者一起上路,看《邻居》,看《赵桥村》,看《台风》。没错,它们是三篇颜色各异的随笔,灵动又不失真诚。某种程度上,这三篇构成了一条“过往——当下——未来”的线索。《邻居》是对过往的回顾,《赵桥村》是顾湘已经居住了五年的当下,而《台风》更像是在经历生活的百转千回之后开出的属于未来的花朵,辽阔又平静。至于如何讲述,顾湘选择了以“房子”为切入口。
    《邻居》里,顾湘住过最久的,是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的房子,从出生直到二十七岁,那是她成长的栖所。上了班的顾湘“买了一个很小的房子,欠了银行一大笔债,不敢辞职,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没有意义的工作上。” 跟那些想要努力应付生活但还是焦头烂额,随时会败下阵来的上班族一样。在这段漫长的过往里,她遭遇了各式各样的邻居:搬家遗弃小猫的邻居、有囤积症的唐卫德夫妇、欢爱同时又每天上演家庭伦理剧的情侣、试图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进而向她求助的程序员。面对着现代生活对每一个个体制造的诸多困境:焦虑、孤独、压力、以及人生意义感的匮乏。在一边手忙脚乱应付生活,一边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之后,终于她厌倦了,辞掉工作,来到赵桥村。丝毫不介意外界所谓“逃避”亦或“反抗”的标签。
    小说插图 顾湘绘
    《赵桥村》作为这本书的第二篇,分量最重,充满着浓烈的生活气息。跟城市的距离远了之后,跟自然的关系就变得比以前亲密很多。顾湘在村子里逛来逛去,观察草木,看人劳作,认识庄稼。黄瓜种好种扁豆,扁豆种好种豌豆,毛豆种好种蚕豆,收蚕豆时种毛豆,稻种好种麦,麦种好种稻。一切都妥帖自然,顺应季节和四时。
    在赵桥村,顾湘重新发现了附近:沈老师家有着生机盎然的既种菜又种花的园子;吴建芬总是热情洋溢地与她聊天;杂货店的老板找她借书看,并且自己创作;凤珠奶奶来看她,随手拔掉了树坛里各种擅自生长的植物,尽管顾湘更喜欢各种杂草长在一起的丰富感和美;出去“白相”(玩耍)一圈,手里总是会多几根黄瓜,或者几个苹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邻居》里对他人和周遭近乎冷漠式的叙述,在《赵桥村》中多了一些温情与柔软。这里面固然有时间和人生阅历的滋养,或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居住在赵桥村的顾湘,几乎完全是在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她写作,读自己喜欢看的各种书,翻译,画画,养花,种树,与人交谈,陪伴小猫,每天出去遛狗,观察周遭所有细小的变化,日子就这样在行云流水中度过,半点不觉得浪费。也因着这样的顺心自在,“我是赵桥村的顾湘”,听起来确实更令人愉悦。
    城市容易让人厌倦,很自然的,乡村常常被作为田园的想象。我们有太多这样一厢情愿的想法,好在顾湘并没有一味美化它。“务农颇需辛劳,毋庸多做幻想”。频繁断电、屋顶漏雨、水管爆裂、修修补补,顾湘不停地跟快要坍塌的老房子作战,仿佛在比较谁能撑得更久。除此之外还有总在焚烧的,冒着难闻气味的垃圾;正在建造的“汽车像垃圾一样多的停车场”;废墟中岿然不动生活的人们;冬天乡村贫乏的面目……顾湘细致地描写了赵桥村人对于烧东西的奇怪热情,譬如他们如何烧垃圾,垃圾的来源,她身处其中如何躲过那些呛鼻而又难闻的味道,如何在枯燥暗淡的冬天里幻想别处的美妙,这同样是真实的赵桥村。诚如顾湘所说,在赵桥村,“我们没有田园生活,只是便宜的生活。”而恰恰是在这样“便宜的生活”里,顾湘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自在”。吊诡么,不,它恰恰呈现了一种真实:另一种生活是否成为可能的真实。
    《台风》借着广玉兰树的倒下和被砍,讲述了“无常和事物注定的衰败,大自然和人世间无可挽回的各种分崩离析。”尽管这是我们常常不愿面对的朴素道理。就像那句老话,一切坚固的东西最终都会烟消云散。好在生活虽然令人紧张,却也充满明媚希望。最起码对于顾湘而言,赵桥村的生活更契合她当下的内心真实和精神需求,在赵桥村待久了的顾湘,也越来越举重若轻了。而重要的问题在于,借由顾湘的经验,我们是否愿意叩问自己,想象生活的其他可能。
    客观地说,《赵桥村》绝非深刻上乘之作,更多时候你会觉得顾湘在“话家常”,近乎碎碎念地在讲述她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动人之处在于,这样的讲述其实内蕴了她飞扬的精神,因为她足够真诚,又足够勇敢——她诚恳地创作,又在真实地生活,你愿意去认真对待她开创出来的可能性,并且愿意思考这一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对于个体身心的重新塑造。
    或许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将顾湘在赵桥村的生活理解为自由和琐碎的某种结合。作为赵桥村的“外来者”,顾湘以带有距离感的凝视赋予赵桥村以美感,尽管这美感并非全然饱满,它还时刻伴随着顾湘本人的犹疑(尚未想过一辈子会在某个地方一直待着,需要克制对外部世界新鲜感的需求)。然而赵桥村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顾湘。与人互动,享受生活(乡村)的乐趣,对于赵桥村一草一木的熟悉,日常的、情感的、伦理的要素在赵桥村以另一种样貌重新出现,这些又反哺了顾湘的身心,给她以新的意义支撑,生活的情味得以实现。也因此,她才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赵桥村琐碎、匮乏的一面。哪怕这是一种“便宜的生活”。
    顾湘当然无意标榜她选择赵桥村生活的重大意义,很大程度她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这一选择也并不具有普遍示范效应。由人观己,我们都只能选择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生活。当下的城市生活正在逐渐趋同和均质,我们看似拥有无限可能性的生活愿景也正在不断被收编和窄化到越来越困顿的情境中,职业、身份、阶层已经成为越来越重的标识和印记,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是否能开掘出自我生存的新的可能,是否愿意去想象和构造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赵桥村》某种程度提供了一个参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