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冬青老人口述》新书发布 传承卞孝萱先生治学精神——纪念卞孝萱先生逝世十周年

http://www.newdu.com 2019-11-2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吴楠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2019年是卞孝萱先生逝世十周年。11月22日,在南京举行“卞孝萱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暨《冬青老人口述》新书发布会”上,南京大学文学院师生,凤凰出版社领导、编辑,卞门弟子代表等讲述卞孝萱先生的生平往事,深切缅怀卞孝萱先生,并发布《冬青老人口述》,以这种方式让卞孝萱先生再一次“回到”了他们的身边。
    深切缅怀卞孝萱先生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谈到了他去医院看望卞先生的往事,并提到他在卞孝萱先生逝世时拟的挽联,即“月映青灯,露凝绛帐,文苑史林悲贺监;幼承慈训,老育英才,遗风余烈绍欧公。”上联指卞先生享年八十有六,与贺知章同寿。下联指卞先生幼年失怙,由其寡母亲自教育,终成一代名师,生平有似欧阳修。
    莫砺锋表示,卞先生让他感悟最深的是卞先生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非常勤奋,非常谦虚,这是一个学者最好的品格。莫砺锋说道,文献主要是指文史资料,但是文献两个字在其原始语义中是分开理解的。文是指文字资料,献指的是熟悉掌故、知识渊博的一批贤者。他觉得文献专业除了研究现有的文字资料外,还要对老一辈学者开展研究。《冬青老人口述》就是这样,卞先生在其中回忆了很多学界前辈,传递了很多珍贵资料,有助于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他表示,今后应更关注现有资源,把还健在的老一辈学者的见闻、掌故都记录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资源,对学术传承意义很大。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表示,卞先生是著名的文史大家,在文学院跨学科研究方面给了很多启发。徐兴无谈到了他与卞先生的渊源,如卞先生是他的同乡前贤,同住一个小区,以及卞先生教授他年代学课程等事迹。他回忆道,卞先生晚年有两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一是卞先生的学问非常求实,非常严谨;二是卞先生对国学的提倡,并编了一本《国学四十讲》,在那个时代还是很超前。可以说,卞先生不仅是一个求实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担当的学者。徐兴无说,卞先生的遗产和精神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一份宝贵的学术史和学术传统。近年来,文学院致力于整理、研究、发掘前辈的文献,这是一个优良的传统。未来,除了整理他们的“文”以外,还要进一步注重对他们的“献”的整理。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提出,卞先生文史兼通,尤其是对于唐代史学研究尤为深入。卞先生加入南京大学后,与程千帆先生和周勋初先生,共同奠定了该校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的地位。他在回忆中谈到很多次跟卞先生请教唐代石刻问题的经历、他对于卞先生的印象以及口述记录的缘起。2006年起,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请两位博士生带着录音机,按照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益的提纲请卞先生谈。后来口述访谈渐渐变成卞先生在家中新开的一门课。拿到《冬青老人口述》时,程章灿一方面很欣慰留下来卞先生的一些掌故,另一方面也很遗憾口述没有做完,仅收录了一部分。程章灿赞同莫砺锋对文献的解释,并补充道,“文”可以理解为文本的文献,“献”则是指老辈先贤口传的掌故、知识,即通过口耳相传的文献。这两种文献显然都是非常重要的。《冬青老人口述》是一个文脉的传承,卞先生通过口述,把晚清到近代的学林掌故传到今天,在座的年轻人也有责任将这样的文脉传到更久远的年代。
    《冬青老人口述》延续学术传承之路
    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表示,卞先生晚年自号冬青老人,其取名的寓意更多是从刘禹锡《赠乐天》诗“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句意中来,自喻品格,蕴含出卞先生以诗明志、岁寒不凋、老当益壮的精神写照。卞先生是当代的著名学者,一生刻苦治学,钻研学问,转益多师,晚年耕耘南大,桃李满墙,著述丰硕,其勤奋著述、奖掖后辈的精神,堪称楷模。他在发言中回忆了卞孝萱先生生前的一些往事及其与凤凰出版社的渊源,并简要介绍了《冬青老人口述》。
    据介绍,《冬青老人口述》浓缩了卞孝萱先生部分的人生与学术经历,全书分为七个部分: 师长学行,旧家往事,诗人丛谈,耆老杂纪,维扬才俊,友朋摭忆,书林漫识。
    “我拿到书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其中师长学行口述范文澜、章士钊、金毓黻三位先生,最引人入胜,娓娓道来,生动概括出人物的个性和品行,从中窥见卞先生得这几位文史大家赏识,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引为学术知音的感恩之情。”倪培翔说:“今天我们大家忆念卞孝萱先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冬青老人口述》新书出版,就是发扬光大先生的道德文章,薪火相传!”
    这本书正如其责任编辑许勇博士撰写的宣传语中所述:“这是一份尘封十年的录音,但从未被人遗忘;这是一份戛然而止的口述,但依旧韵味悠长。师长学行、旧家往事,娓娓道来;耆老杂纪、友朋摭忆,别有风趣。以书为媒,共享学界掌故;因文配图,再现历史风采。”
    凤凰出版社编审姜小青在回忆中提到了他经手的与卞先生相关的文章和书稿,讲述去医院探望卞先生的往事,并谈到了凤凰出版社接手《冬青老人口述》出版的来龙去脉。在卞先生生前,就有将《冬青老人口述》出版的计划,但后因卞先生突然逝世未能将其完成。10年过去了,这项工作一直没有中断,期间反复沟通多次,去年赵益将基本定稿发给他,他将这本书交由南大本硕博毕业的编辑许勇,希望他能对南大前辈学术精神有更多了解,发掘更多类似的选题,更好地做好先贤学术和治学精神的传承。
    卞孝萱先生亲属代表卞岐在书面发言中对赵益和姜小青始终没有放弃《冬青老人口述》的出版,以及对南京大学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表达了感谢,并概要介绍了卞孝萱先生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两段中的事迹:第一段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二十年,第二段则是在南京大学的二十多年时间。卞岐在书面发言中说,卞孝萱先生在南京大学的这二十多年,虽说已进入老年,但在学术研究方面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卞先生对自己在南京大学期间的方方面面,都十分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了百年名校南京大学这个好平台。
    卞门弟子代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胡阿祥有记日记的习惯。在发言中,他随着当年的日记给大家讲述了他与卞先生的一些往事,讲到动情之处,不禁哽咽。胡阿祥说,随侍先生16年,有着太多的欢乐和交流,有着太多的逸闻趣事。卞先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人。又10年过去了,常常会想起先生,想起先生的时候,会翻翻先生的日记和照片,和先生留给我的一些便签。
    “卞先生守信用重承诺,只要答应的事,哪怕自己再累,也要完成。先生晚年奔波各地,先生说,能为大家做点事情,是大家看得起我,我应该做好。”“先生常说,组织很关心我,我也很感谢他们。先生常说,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搞文学史的人,只懂文学,限制太多,比如退之服硫磺,争来争去,没有定论,还是要从各个学科入手,值得做的问题实在还有许多。”“先生一生追求学术,最后的遗言,竟然是在指导着如何进一步深入韩愈韩文公的研究。大德者寿,大德者福,先生以86岁的高龄,没有受到精神与肉体的病痛折磨,而是在开心论学中驾鹤仙去,先生真是大德者,真是有福气的人”……
    在一段段日记的记述中,胡阿祥讲述了他心目中的卞先生,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他们的师生深情!“16年间,先生在我日记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哪些课题可以研究,甚至先生有些想法跟平常不一样,如应该理解和同情传统时代女子守寡。”胡阿祥说。
    《冬青老人口述》整理者赵益谈到了他记忆中的卞先生以及《冬青老人口述》口述、整理、出版的过程。2005年至2006年间,卞先生的口述讲课一共有9次,每周一次,持续了两个多月。按照他和卞先生拟定的计划,先将第一期口述材料审定成稿,然后规划下一期口述计划。2006年底,他将第一期口述材料送给卞先生审阅,但由于卞先生事务繁忙,所以一直未审阅回复。直到卞先生逝世后,他们拿到120余页的口述材料,先生也仅审批了8页,但校订改正之处相当之多,可见先生是非常认真的。在发言临近结束时,他借用《汉书·艺文志》中的“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谈到,一个丧失传统而又不问故老的时代,不仅是堕落的,而且一定是衰亡,但愿这样的末世不会出现。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徐有富系统介绍了卞孝萱先生的生平、治学经历,其中特别提到卞先生开展郑板桥研究时寻找资料的事迹。“卞孝萱治学成功的经验非常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天入地’找资料的功力。科研的基础就是资料,在这一点,卞孝萱先生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他说,卞孝萱先生从事科研动机是非常单纯的。他不当官,也从来不报奖项,基本上没有申请什么科研项目,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走自己的路。因此他一生写了39本书和428篇论文,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纪念碑。《卞孝萱文集》为南京大学“两古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树立了里程碑。《冬青老人口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卞孝萱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政坛和文坛的掌故。
    会议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和凤凰出版社联合举行。
    
    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 吴楠/摄
     
    《冬青老人口述》书影(凤凰出版社提供)
    
    《冬青老人口述》书影(凤凰出版社提供)
    
    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 吴楠/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