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情感投入方能打开人物心扉

http://www.newdu.com 2019-11-25 中华读书报 李正西 参加讨论

    肖凤是传记文学作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以《萧红传》《庐隐传》《冰心传》蜚声文坛。她的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萧红传》,便以情感的真挚细腻和文笔的倩丽流畅,引起过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和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任何一部感人的作品的诞生,必然有作者情感的深情投入。是首先感动了作者,才可能有感动读者的作品产生。《萧红传》这一部叙述萧红生平事迹的作品,正是肖凤的情感投入的产物,因此在今天读来,其感动人心的力量仍然动人心弦。
    作家沙汀说:“离开北京回四川疗养以前,我曾经拜读过肖凤同志的《萧红传》,深为作者流利的行文,细致的笔触感到欣喜,认为以一位女同志来写一本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传记,真可以说是太恰当了。”(《庐隐传》题记,《肖凤文选·传记卷》第77页)
    《萧红传》1980年1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5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易名为《萧红·萧军》;2004年1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易名为《悲情女作家萧红》。其中《悲情女作家萧红》对章节作了部分调整。如第一章的标题“童年”被改为“呼兰河”;第二章的标题“碰壁·逢生”被改为“外面的世界”;第四章的标题“青岛”被改为“大连·青岛”;第五章的标题“上海”被该为“上海·成名”。此外,取消了初版的“跋”,增加了“附录”:周鲸文《忆萧红》;《我为什么写萧红传》;《后记》。
    这样,这第三版便显得丰富和充实了。特别是周鲸文发表在香港《时代批评》1975年第12期上的文章《忆萧红》,回忆了萧红在香港的最后两年(1942年至1943年)的生活状况以及疾病缠身、死于贫病的情况,是不可多得的了解萧红的珍贵资料。
    为了写作《萧红传》,作者说:“我除了反复地阅读她的小说、散文、诗、剧本、评论文章以外,还参阅了与她有关的一些作家撰写的回忆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一辈作家舒群、萧军、端木蕻良诸位先生的帮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好友方蒙先生为我提供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的线索。”(《萧红传》跋)这些材料都在《萧红传》中被加以引用,极大地丰富了《萧红传》的内容。
    最主要的还是作者对萧红个人命运和作品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的感悟。作者深深地同情萧红没有母亲的苦难的童年。她惋惜萧红的心理原因,那就是作者本人“也是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所以当我看到她在《呼兰河传》中如此这般地描绘寂寞的童年,就立即唤起了自己对于童年的回忆”(《肖凤散文选》第294页)
    肖凤在《天若有情天亦老》《我要读书》《人间重晚晴》等数篇散文中,记述过她失去母爱和父爱的痛苦。当她来到人间的一个月以后,母亲就因为与父亲感情不和,离家出走,回到了她自己的家中,再也不愿回来。肖凤在祖母的怀抱里长大,受到了温暖的呵护。祖母去世以后,她被没有文化,缺乏教养的后妈虐待。
    按照肖凤《萧红传》的叙述与描写,萧红于1911年出生在松花江边呼兰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里。这个女孩取名张迺莹。来到人间以后,从来没有得到过父爱和母爱。
    在萧红生长的张家巨大的但是荒凉的宅院里,存在着不和谐的与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萧红的祖母是一个精明、厉害的老太婆。她使自己的丈夫张维桢居于自己的从属地位,掌握着家中的财政、经济大权。她看到三岁的孙女萧红喜欢用小手指在窗户纸上捅个小洞。她就拿了根大针站在窗外,等着刺她的小手。萧红的母亲姜氏更是“一个思想观念极为奇怪的人”。她对女儿总是恶言恶色。“她十分地重男轻女,看不惯公公对女孩的骄纵;她本人虽然粗通文字,生前却绝对禁止女儿读书。”
    与肖凤有祖母的疼爱相似,萧红也有着祖父的疼爱。“等我生下来,第一个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呼兰河传》)
    《萧红传》这样烙印着肖凤情感激流的叙述,使这部书始终贯穿着“悲情”的叙述和描写。萧红“悲情”的童年、萧红“悲情”的包办婚姻,萧红“悲情”的被困,萧红与萧军的“悲情”的结合,以及在鲁迅的巨大关怀下成长为著名女作家也融入着“悲情”的色彩,流浪在文化战线上也是“悲情”连连,死在香港清水湾更是“悲情”的顶点。萧红短暂的一生(1911—1942)绕不开“悲情”的缠绕。
    读罢《萧红传》,会随着这种“悲情”的流动,而随时为萧红的遭遇情不能自己地担忧,同情,愤怒,“悲情”地惋惜这位脆弱而又坚强,多愁善感而又能够勇敢面对坎坷不幸的命运的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这是肖凤情感投入的产物。她给我们奉献出了一部情感丰富的精彩的《萧红传》。这是肖凤用流畅细腻的笔触所画出的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贡献的女作家萧红的画像,《萧红传》因此而为萧红树立起了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丰碑。
    《萧红传》的成功会在于抓住了为肖凤所感动和钦佩的萧红的奋斗精神。肖凤觉得:萧红“早年丧母,童年生活缺乏温暖和爱护;生过两个孩子,一个病死,一个不知下落;一生追求爱和温暖,最后落得客死他乡。在有数的几位中国现代女作家中间,她要算是活得最短,经历也最坎坷的了。”但是,就在如此的一种境遇里,她却在鲁迅、茅盾这样两位大作家和其他一些朋友的帮助下,写作和出版了3部中长篇小说,8部散文、短篇小说集和其他一些作品。肖凤说:“这种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且能够奋斗不息的精神,一向令我钦佩。”(《我为什么要写〈萧红传〉》,《肖凤散文选》第216页)这当然是一种写作的的推动力和激励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找到了一把解萧红的钥匙。这就是“不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她的身世,都有一条无形的心理上的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她始终不渝地追求着‘温暖和爱’。”这样来诠释萧红的人生和文学创作,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萧红在童年时无法摆脱祖母、父亲、母亲的虐待,而寻求和依赖祖父的温暖和爱;因包办婚姻而被薄幸儿抛弃,被困在旅馆里,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想到了求助朋友的温暖和爱;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她寻求爱情的温暖和爱,与萧军相濡以沫;在鲁迅的热情关怀下得以成名,萧红在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来到鲁迅家中寻找温暖和爱;由于萧军在感情上的背叛,她一个人东渡日本,在颠沛流离中依靠朋友的温暖和爱,流亡在文化战线上;最后流落香港,仍然在爱情和友情以及茅盾、史沐特莱的温暖和爱的支持下完成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终因贫病交加,陨落在浅水湾。
    在《萧红传》的第五章里并且将鲁迅对萧红包括萧军和叶紫三个“奴隶”的大力扶持和培养浓墨重彩地写出。肖凤说:“正是由于鲁迅、许广平夫妇的关怀和照拂,才使萧红一举成名,在上海度过了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这是千真万确的。
    正因为如此,这部以抒情诗一般的笔触写出来的作品便显得溢彩流光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