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的语文课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张悦 参加讨论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张悦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语文是伴随人类成长的文化呼吸体。语文的语言之形、文化之质连通着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和思想内核,它自身独特的网状知识图谱和灵动的课程生态,具有无法穷尽的历史想象力和现实使命感。在实现“回归一个真实的人”这个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哲学命题里,语文无疑是一种无法替代的重要力量。
    然而,置身教育场域,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若过度沉浸于形而上的知识形态里,又会逐渐脱离社会、远离生活、屏蔽学生的心智,扼杀他们的生命。于是,“反知识”、“去知识”的呼声又席卷而来。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离不开学校,离不开书本知识,但又必须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为,学生的认知与精神的发展不仅依靠学校教育,也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与自身的心智发育。语文学习在探寻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满足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诉求。毕竟,与内心保持和谐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新时期的语文在寻求改变和进步的呼声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宏大背景下,挣扎着要突破自己的模样。很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发现,语文课程核心变革力来自语文课堂,师生只有真正相遇于课堂,形成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学习同构体,才能互融进彼此的生命。因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
    构建“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的语文课堂,就是一段追寻理想、求索真理的旅程。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对共同体验的清晰表达。人类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要么已经找到真理,要么就在通向真理的路上。
    追求真理有两种取向: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一面揭示并坚守已经存在的世界,一面又攻讦并毁灭已经存在的世界。始终存在对立的两种形态,并往不同的向度发展,又汇流于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们一直以来都是摇摆于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主体与客体、自然与心灵、感性与理性,等等。在这样的摇摆过程中,一面是否定、破坏的,一面是认同、皈依的。在认同皈依的力量下建构暂时稳定的系统,又在否定性、破坏性思潮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系统。
    几千年来,在传统本体论哲学影响下的教育引领着我们的心灵转向世界万物的本质。今天的教育在寻找回归心灵的路径,借柏拉图的说法,反其意而用之,亦即教育非他,是为转向心灵。我们在寻找教育的共同诉求时,应该认识到,在不同的思潮里存在着相同的教育形态。
    我们曾经想把学生往教师这边拉,试图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之与教师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课堂若从单一向度,在单一系统、单一知识范畴里分析语言的意义,其他范畴里的意义就会被隔离、屏蔽,因而不同的、有争议的意义不再互相呈现、碰撞、渗透、影响。而我们知道,语言的意义是存在于不同的历史向度里的,存在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范畴里。如果多向度的语言意义在语文课堂里被变成了单向度的,语文课堂就成了一个“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封闭场所,所有的对立意义不再互相渗透、彼此唤醒,而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更是被迫沉默。于是,课堂的个性被抹杀了,师生的心灵死亡了,语文的教育也就失败了。
    新教育的理想语文课堂追求语文本质的回归,在内心观照的知识教学中达成学习性质量,在言语状态的语文生活中达成发展性质量,在语言世界里达成生命性质量。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6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