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万里瞻天红旗扬》:为报告文学写作注入文体新意

http://www.newdu.com 2019-11-22 文艺报 佟鑫 参加讨论

    刘笑伟、王志国的长篇报告文学《万里瞻天红旗扬》是一部气势恢弘、结构复杂、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的优秀作品。
    作品聚焦32年坚守开山岛的王继才,一个人、一个岛,他的生活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如何从这样的生活里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写作者从人的生存外壳由表及里地观察分析,深入到生活场景的背后,关注人物现实处境,抓住生活本身内蕴的矛盾冲突,将素材的选取与结构一起考虑,围绕“家国情怀”设计了“岛—家—国”这样一个结构。这既是一个平衡的结构,也是层层递进的结构。于是,王继才为什么守岛、为守岛付出了怎样的奉献、王继才精神与时代的关系如何,也一层层体现出来。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写作者采访了王继才的家庭成员和朋友,通过大量细致的实地采访、考察,建立起庞大的信息库,进而通过一个交叉有效的多层结构,为所有素材创造了足够的安放空间和合适的位置,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纪实性基础。
    在确保故事真实、可信、逻辑严密的基础上,写作者并不满足于将王继才的事迹简单展示给读者,而是在作品的文学性上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和功夫,将文学触角伸入到王继才及其家人的内心灵魂深处,进行人性的剖析与探微,让读者从写作者朴实的描写中看到了人性中软弱、挣扎和犹豫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超我终于战胜自我的光辉一面。在作品中,王继才有过两次请辞,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成功。第二次是1996年,距离王继才上岛已经过去了10年,但是面对癌症晚期的王政委的嘱托,王继才请辞的话到了嘴边,却始终没有说出口。正是这种正常人的矛盾与纠结,才使得王继才这个人真实可信。正如硬币一定有正反两面,事物也注定具有两面性,《万里瞻天红旗扬》对王继才这个人物的塑造是立体的、成功的,主人公的心灵史和成长史是真实的、感人的。
    如果说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根系的话,那么,艺术性就是非虚构文体的品格内涵。由于写作者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同时,还从事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所以散文的笔法和诗意的要素就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了作品中来。从而使新闻、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要素在《万里瞻天红旗扬》里得到了有机融合,使文本同时兼有小说的悬念、新闻的简洁、散文的抒情、诗歌的灵动。特别是小说手法的运用,大量使用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巧妙营造戏剧性的冲突场面,成为这部作品的一个突出亮点。作品中,环境气氛的营造制造出了悬念和紧迫感,人物置身其中,内心的慌乱、急切、痛苦在一系列不停顿的动作中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平凡命运中的悲壮和坚韧。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的影像化。作者借鉴电影与纪录片的表达技巧,用立体的思维与角度观察人物,梳理、整合那些个体的经验,使作品富有画面感。刘笑伟说最开始接受任务时,王继才的形象在他的脑子里是模糊的。经过半年的采访后,王继才的形象才逐渐在他的脑子里清晰起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红色文化的熏陶和自己的英雄情结共同塑造了王继才。写作时,他感觉自己就是在看着王继才在小岛上演绎着那些爱国奉献的故事,就犹如在头脑里“演着一场电影”。于是,作者将一幅幅精心剪裁过的画面如镜头语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的画面感使人产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形象化、视觉化的文本内容通俗易懂且生动引人,使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同观看了一场电影。
    小说、电影、散文等跨文体语言的交叉、交替运用,使这篇报告文学具有了文体样式上的新意。丰富的艺术手法作用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上,将人的命运和追求、人物灵魂深处最可贵的精神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无论从文本和内涵上,《万里瞻天红旗扬》都堪称一个报告文学的优秀样本。我们期待着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在题材上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在艺术上有更多的探索,涌现出更多不辜负时代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