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青年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对相关问题的再思考(3)

http://www.newdu.com 2019-11-15 《江海学刊》2018年第5期 张永清 参加讨论

    注释:
    ①详见拙文《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前史形态——试论马克思恩格斯1833—1844年的批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初始形态——试论马克思恩格斯1844~1895年的批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②国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只探究“青年德意志”作家作品问题,不涉及恩格斯与其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丹麦的勃兰兑斯在《青年德意志》(1894)一书中较早对“青年德意志”这一文学运动进行了较为系统、较为全面的论述,他当时极有可能是由于文献资料等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他在书中只字未提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的关系这一问题(勃兰兑斯:《青年德意志》,高中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248页)。第二类既探究“青年德意志”作家作品问题又程度不一地关注恩格斯与其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有:(1)德国的梅林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史》(1897)一书和《青年德意志》(1912)一文中对“青年德意志”的论述十分简略(分别见《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青载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1页;《论文学》,张玉书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梅林在《马克思传》(1919)中谈到了恩格斯对“青年德意志”所持的基本立场等问题,他很有可能是首个论及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关系的研究者(《马克思传》,樊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117~118页)。(2)匈牙利的卢卡奇在《作为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的弗利德里希·恩格斯》(1935)一文中从四个方面对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关系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卢卡奇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3)法国的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1954)中只以极其有限的篇幅提到: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建立了联系并成为其“热烈拥护者”;恩格斯掌握了“青年德意志”的观点并使这些观点具有更加鲜明具体的政治色彩等(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刘丕坤、王以铸、杨静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42页)。(4)美国的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3卷(1955)中不仅较为具体地分析了恩格斯与谷兹科、文巴尔克等“青年德意志”作家之间的关系,还中肯地指出恩格斯“所有这些早期的批评活动,不久之后就为人彻底遗忘了;直到20世纪才重新为人发现”[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第3卷(中文修订版),杨自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5)美国的德梅兹在《马克思、恩格斯与诗人们》(1967)一书中就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作家的关系作了更为具体的探究,但其相关判断十分主观与片面,比如,他妄断恩格斯有关劳伯、奎纳、蒙特三人的作品评论是在没有阅读他们三人作品的情况下完成的,甚至基本观点也是从谷兹科的相关评论中获得的;他还臆测恩格斯的伊默曼论只是对谷兹科相关评论的简单重复等等(Demetz,Peter,Marx,Engels and the Poets:Origins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Translated by Jeffrey L.Samm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p.13~14)。(6)美国的莱文在《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2006)一书中只简单论及了作为“青年德意志”政论家的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的决裂以及从“青年德意志”到“青年黑格尔派”这三个具体问题(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藏峰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③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国内学界确有一些对恩格斯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的发生、转变等的相关阐释,但并未就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的关系这一问题作专门探究,即使偶尔有所涉及,也往往一笔带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界几乎不关注这一问题。80年代至今的代表性论文有:陈历荣《恩格斯青年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曹俊峰:《恩格斯早期文艺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陈辽:《恩格斯的文学活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王春元:《恩格斯早期美学思想初论》,《文学评论》1983年第2期;李中一:《恩格斯文艺批评三题》,《华中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宋士峰:《恩格斯不来梅时期的思想进程》,《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刘尊武:《恩格斯不来梅时期的思想性质问题》,《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④为了便于之后相关问题的充分展开,有必要从狭义层面对“青年德意志”作以下三个方面的简要说明:其一,“青年德意志”这个名称出自北德意志作家鲁道夫·文巴尔克1834年的《美学运动》一书。他在该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献词:“谨以此书献给青年德意志,而不是老年德意志。”其二,“青年德意志”在法国七月革命影响下问世,后随着1848年革命失败而解体;它主要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至4|D年代间,尤其是30年初至40年代初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谷兹科、文巴尔克、劳伯、奎纳、蒙特等;它的三大文学主题为:推崇希腊主义;反对传统道德,主张妇女解放;崇尚自由主义,推崇立宪制。其三,“青年德意志”的传播与被查禁。它本来只是思想倾向比较相近的一个松散的作家群落,它之所以被命名为“青年德意志”并得以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得力于1835年12月10日的联邦议会决议:“前段时间和最近,在德国,在‘青年德意志’或‘青年文学’的名称下,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其目的公然是要用为一切阶级的读者都能看懂的文学作品来极端放肆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现存的社会关系,破坏一切秩序和道德。为此,德意志邦联会议……一致通过如下决议:(一)德意志各邦政府必须对名为“青年德意志”或“青年文学”的文学流派的作者、出版者、印刷者和扩散者严厉施行各邦的刑法和警律,以及现有的关于连用新闻的条例;属于这个流派的人有亨利希·海涅,卡尔·谷兹柯夫,亨利希·劳伯,鲁道夫·文巴尔克和特奥多尔·蒙特;还必须以各邦所拥有的一切法律手段来禁止这些作品的扩散,不论是通过书店出售,图书馆出借,还是以其他方式扩散……”(转引自[丹麦]勃兰兑斯《青年德意志》,高中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页)
    ⑤笔者曾在拙文《论恩格斯思想视域中的白尔尼因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的注释中把这五个阶段命名为:接触、接受、疏离、决裂、批判。
    ⑥不仅体现在他这一时期所写的《贝都英人》《弗罗里达》等诗歌中,还可以从他1839年1月20日致格雷培兄弟的信中得到佐证。此外,恩格斯在不来梅期间写给中学同学威廉·格雷培(1829~1895)与弗里德里希·格雷培(1822~1895)两兄弟之间的书信是研究恩格斯文学、宗教、政治、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总计19封书信的具体写作年代为:1838年2封,1839年15封,1840年和1841年各1封。另外,本文如无特别说明,所引书信均为恩格斯致格雷培兄弟的书信。
    ⑦⑩(12)(15)(16)(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123、170、198~201、218~219、226、238~240页。
    ⑧(14)(18)(19)(20)(27)(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59、96、110~112、126、143、446、446~448页。
    ⑨除上述内容外,这封信还包含了其他三方面的内容,具体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39页。
    (11)恩格斯在信中还以德国当代文学为题阐发了自己对《白尔尼文集》、卡尔·倍克的《浪游诗人》以及谷兹科的小说《布拉泽多和他的儿子们》等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179页。
    (13)恩格斯在信中还请同学关注“青年德意志”作家谷兹科的悲剧《扫罗王》、克赖策纳赫的《诗歌集》、博伊尔曼的《德意志和德意志人》、文巴尔克的《当代剧作家》(第一册)等新作品,同时希望相互之间及时交流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具体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8页。
    (17)有关这三封信的内容确切出处,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224~226、228页。
    (22)[美]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藏峰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23)有关这一问题的具体论述,请参见拙文《论恩格斯思想视域中的白尔尼因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24)恩格斯思想的这种“转向”也可以在他1841年2月22日致格雷培兄弟的信中得到“佐证”。该信的主要内容有二:谈到了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卢格的《哈雷年鉴》以及他自己《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一文的社会反响等;谈到了对他“作为一个诗人已经完了”的相关争论等,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278页。
    (25)刊载于1841年12月《雅典娜神殿》上的《漫游伦巴第》就是恩格斯这次旅行的收获之一。
    (26)自首篇的《伍珀河谷来信》(1839年4月)到末篇的《谢林论黑格尔》(1841年12月),恩格斯在谷兹科的《德意志电讯》上总共刊文20篇左右,内容涵盖文学、政论、通讯、哲学等;《谢林论黑格尔》一文之后,两人不再联系。与此相反,恩格斯写于1842年1~3月底、出版于1842年夏季前后的《谢林和启示》这本匿名小册子不但促使青年黑格尔派的卢格写了评论而且主动向他约稿;至此之后,恩格斯与卢格之间不仅有密切的书信来往,两人还在1842年3月相见于柏林。因而,恩格斯与谷兹科的“失联”、与卢格的“相识”也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告别文学政治、走向哲学政治。
    (29)具体见拙文《论恩格斯思想视域中的白尔尼因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30)恩格斯的《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这一著作写于1851年8月至1852年9月,总计19个部分。其中,第2部分“普鲁士邦”写于1851年9月。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页。
    (32)[英]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37页。
    (33)[丹麦]勃兰兑斯:《青年德意志》,高中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页。
    (34)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请见拙文《论恩格斯思想视域中的白尔尼因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