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读 | “平语近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专题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产生巨大反响,首轮播出覆盖观众规模达4.41亿。 人民出版社特将该专题片内容以视频书(vBook)形式出版。其中文字内容以解说词为主编辑而成,视频内容通过二维码植入方式呈现,书中共剪辑植入了35个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原声片断及该片各集完整视频。 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可扫码聆听总书记原声,观看原片视频。 第八集 ·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习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 本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 一、为何学 二、学什么 三、怎么学 扫码观看整集视频 一、为何学 习近平: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是学问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青春搏击的能量。 扫码听总书记原声
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是他在2013年5月4日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的。 在五四青年节的这一天,面对着各界的优秀青年代表,总书记着重谈的还是青年为什么要重视学习,为什么要勤奋学习。 在这段话里有一处用典,八个字,“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八个字典出何处?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又讲了怎样的一种辩证思维呢?现在让我们欢迎今天的经典释义人,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
经典释义人蒙曼: 大家好!“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句话出自于清朝的文学家袁枚写的《续诗品·尚识》。 《续诗品》是一个讲怎么样写诗的作品,其中《尚识》讲的是才、学、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比较完整地表达的话,就是“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什么意思呢?说学问就像弓一样,是发力的,才华像什么呢?才华像箭头一样,是刺穿的。有了这个弓,再有了箭,是不是就能射中靶子啊?还不行,还必须有方向。方向是什么呢?方向就是见识,有了见识做引领,再有弓发力,然后再有箭去穿刺,这样才能够一举中的,射中目标。 所以用一句话表达的话,那就是见识做引领,学识做底蕴,才气做锋芒。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主要是引用了前半句,就是讲才和学的关系。才和学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可是一对很重要的关系,好多人都对这个事情有过讨论。 才和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举一个例子,同学们都学过王安石写的那个名篇《伤仲永》吧?仲永五岁成诗,那绝对是有才华的,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天才。但是,他爸爸太迷信天才了,不肯让他念书,不肯让他学习,不能追加他的学养,最后仲永的天才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才华渐渐萎缩,长大之后,只能“泯然众人矣”。 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李白。李白号称什么?“谪仙人”对不对?“谪仙人”那更是天才,这个天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李白可是扎扎实实念过书的。念什么书呢?他自己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扎扎实实念书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纵横的天才,才能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才和学完美的结合。 回到袁枚这个比喻上来,袁枚说,才华是箭镞,箭镞很尖锐、很锋芒,大家很容易重视到它的力量。但是一定要记住,一个箭究竟能够射多远,取决于什么?不仅仅取决于箭头的锐度,更要取决于弓的强度。只有挽得一张强弓,这个箭才能够越射越远。
思想解读人徐川: 梁家河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讲一件事。 1969年初,梁家河迎来了15名来自北京的知青,梁家河的村民热情地去帮着这些知青拿行李、抬东西。 村里有个后生平时就比较精明,在帮着知青抬东西的时候,专门挑了一件看起来比较小的棕色的箱子,结果,在路上还是慢慢地落到了后面。 在中间歇息的时候,他特意地抬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结果发现,远远没有自己的那个沉,这时候才后悔上了当。当时还跟别人嘀咕,说这北京知青的箱子里装的是不是金银财宝啊? 现在我们知道了,箱子里不是金银财宝,却是无价之宝,那是满满一箱子的书,而这个箱子的主人正是当时不满16岁的习近平。
对话节选: 主持人康辉:徐川老师刚刚给大家讲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初到梁家河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今天在我们节目现场,特别请到了当年这个小故事的一位见证人,现在让我们欢迎陕西省延川县公安局退休干部、当年梁家河村的村民王宪平。 您好,欢迎您。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他们这些北京知青到梁家河,村里的人去接,您当时也去了? 嘉宾王宪平:去过。 主持人康辉:偷偷问您一句,以为那个小箱子最轻的那个不是您吗? 嘉宾王宪平:不是不是。 主持人康辉:梁家河的乡亲现在回忆起来当年习近平在村里那七年的时间,都会说到他特别地爱看书,好学。我们知道那时候每天都得干农活,都挺累的,他是在什么时间看书呢? 嘉宾王宪平:他是白天在山上劳动,回来以后主要利用晚上,晚上吃完饭以后,就在那土窑洞里边用煤油灯,在煤油灯下边看书学习。因为当时那个煤油灯亮光不够,很小,再往大放一点,那个烟就很大。所以一晚上看书完了,第二天早上起来,鼻孔里面和眼眉上面全是黑的。 主持人康辉:他都看什么书?您看过他那个小箱子里边带的那些书吗? 嘉宾王宪平:我看过。他带的书有政治的、历史的,也有经济的,还有国外的一些著名的著作,还有咱们中国的名著,像《鲁迅全集》,还有《聊斋志异》。 主持人康辉:后来我听说他在梁家河还办过一个扫盲班,对吧? 嘉宾王宪平:办过,在他这种学习的鼓励下。当时他看到我们梁家河这个村里边文化程度太差,识字的人太少太少。他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就想了个办法,建议办个扫盲班。 他想了好多办法,他就制了一些“名片”,很简单的,特别是一个字不识的这些人,他就从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然后“大人小孩”、“东南西北”、“你我他”,从这简单的常用的字,这样给老百姓慢慢教。 最后在他办了这种“学习班”以后,我们村里文化程度跟其他村相比,跟周围的村相比,文化程度就要高一些。
经典诵读 二、学什么 习近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扫码听总书记原声
主持人康辉:
这是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的一段讲话。 这段讲话当中,总书记也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话,就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里有一句大家特别熟悉的成语,就是“孤陋寡闻”。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典出何处?现在我们请蒙曼教授给大家讲一讲。
经典释义人蒙曼: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个出自于《礼记·学记》。 《学记》这一篇是专门讲教育问题的,既然讲教育问题,就会涉及到一个话题,怎么样才能学得好,怎么样又会学不好?那在《学记》这一篇文章里,讲怎么样就会学不好的时候,它讲了六种 可能,其中一种可能就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学”,什么是“独学”啊?独学就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跟你一起切磋琢磨,那会有什么后果呢?两个后果:第一个,孤陋,就是见识浅薄;第二个,寡闻,就是见识不广。 一个人既学识浅薄又见识不广,就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就会故步自封,就会夜郎自大,然后就很难再进步了。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也很好办,你就广交朋友,集思广益不就可以了吗? 所以,我们所谓广交朋友,并不是滥交朋友,而是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信的人交朋友,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样我们的眼界、心胸才能放开,我们才能进步。 我们如今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了,我们再向别人学习,不用像唐僧西天取经那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了,可以说我们现在想学习,只要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格外珍惜这个时代赐予我们的机会。你想,互联网那么发达,与其联机游戏,不如集思广益,跟全世界的人交朋友,跟全世界的文明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也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
思想解读人徐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给过三个参考方向: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我就把这三个方向总结为三句话: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把牢定盘星。定盘星指的是理想信念,要目标坚定,要心思如一,要心无旁骛。总书记曾经反复、多次地强调过我们要好好地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论著作。因为从人类思想史上看,就其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和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 接下来说第二句——锤炼金刚钻。我们常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是如果要揽瓷器活, 或者说不得不从事瓷器活,那就得拥有金刚钻。我们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何不用到之时赶紧读呢?从2013年12月31日至今,习近平同志以国家主席的身份连续五年发表了新年贺词,我们也通过媒体看到了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之时身后那偌大的书架。据媒体梳理统计,他身后的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学素养等等门类。我们能看到的书目有,《诗经》、《宋词选》、《鲁迅全集》、《老舍全集》、《李比希文选》、《21 世纪资本论》、《抗日战争》等等。所以其实我们从这个书架上的书目就可以看得出来,总书记正是在不断地汲取着古今中外的很多民族的智慧,把它转变成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 下面说第三句——守护传家宝。所谓传家宝就是要读经典、读原典,读那些被反复证明了的有价值的书籍。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历史的选择,是时间的积淀,是大众的典范。经典往往已经变成我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是解读、理解社会万象的一把钥匙。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总书记本人语言魅力大放异彩之处。 大家想想,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体现的是从容清醒的淡定,表现的是埋头苦干的决心;一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描画的是广大青年乘社会主义建设长风,在祖国放飞青春梦想的鸿鹄壮志。 诗词信手拈来,典故娓娓道来,可以说,总书记在用他本人的实践在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还不知道该学什么的话,听了总书记的推荐,就应该清楚该怎么做了。
经典诵读 三、怎么学 习近平: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 年轻有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扫码听总书记原声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这段讲话,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讲的一段话。 面对着这些青年学生,我觉得总书记特别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会跟这些学生讲,怎么样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能。也是在这段话当中,他引用了《礼记》当中的那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讲了五种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五个阶段。现在,我们请蒙曼教授给大家好好讲一讲。
经典释义人蒙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短句子出自于《礼记·中庸》。 《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讲的是儒家的人性修养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段话,讲的其实是一个治学的问题。 治学应该怎么治呢?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什么含义? 所谓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所谓审问,就是仔细地询问;所谓慎思,就是努力地思考、谨慎地思考;所谓明辨,就是清楚地分辨;所谓笃行,就是忠诚地践行。 这五个短句子是学习的五个阶段,也是五个层次,彼此之间是相互递进的关系。 “笃行”是问学的最高阶段,也是一切学问真正的出路。只有从实践上下功夫,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笃行上下功夫,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学问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五个学习方法不仅是问学的妙道,它也是人生的妙道。我们每个人面对这个纷纷扰扰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其实都需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智慧,才能发现真理。发现真理之后,又要有投身生活的热情,有践行理念的热情,这样才能够实践真理,才能够改造社会。 这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也是对时代的期望。
思想解读人徐川: 习近平总书记推荐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么如何能够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呢?总书记其实也给了具体的进阶之路。我们概括起来说,就是八个字,叫“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如何理解总书记所讲的这八个字?我们一起来走近一位科学家,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而她就是一位学用结合的身边典范。 1967年,为了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也为了消除我国南方存在的疟疾疫情,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指示,以军工项目的名义紧急成立小组,研发抗疟的新药。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参加到项目中来。在1971年底,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提取物对疟原虫实现了100%的抑制。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开会,高度评价了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 当时有一位法国记者问屠呦呦,说开始研究是因为战争,现在青蒿素主要用来救命,你自己有什么感想? 屠呦呦是这么回答的:“我很高兴,作为一名医药科技人员,我们就是要为人类健康服务。” 屠呦呦的目标很简单,学是为了用, 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这就是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就是要向学、善学、会学,就是要学会学习、聚焦学习、享受学习,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经典诵读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