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经山历海 深入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9-10-21 人民日报 赵德发 参加讨论

    我于1955年出生在鲁东南的一个山村,因为家贫,十四岁辍学,初中只上了四个月。后来我做了十年乡村教师,又当了八年公社、县委干部,三十三岁去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家乡的土地,给了我丰厚滋养,让我写出短篇小说《通腿儿》和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等作品。1991年到日照市工作,从此亲近大海,感受海风。我曾到一家海水养殖总场挂职半年,参加过风暴潮袭来时的抢险,曾到渔村采访,随船出海打鱼。因为掌握大量素材,才写出了长篇小说《人类世》等作品。
    去年年初,《人民文学》约我写一部反映新时代的长篇小说,我答应了。这是我的使命。我认为,真切感受时代,认真观察时代,将时代样貌记录下来,将时代精神传达出来,是作家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个约稿,激活了我的生活积累,点燃了我的创作激情。
    但我知道,要反映新时代,我以往的积累远远不够。我又踏上采访行程,去沂蒙山区,在有着光荣历史的一个个村庄了解精准扶贫的成就,了解乡村振兴的进展。听一位村支书讲,以前乡里干部进村办事,来了总会吃午饭,常把他愁得不轻。这几年,干部过来,谈完事就走,他一下子解脱了。他说这事时的愉悦神情,深深感染了我,我把这写进了小说。我还采访过好几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亲眼看到群众对他们的尊敬态度、亲如一家的样子,心里十分感动。我想,历朝历代,哪有像今天这样,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真心实意让一户户穷人脱贫的?
    我在日照,采访沿海乡镇的干部、渔民,了解渔业生产的现状与问题,也知晓了渔业转型升级的诸多举措。我听渔民诉说,海洋资源在迅速枯竭,他们出海时经常赔本,心急如焚。当我乘船去看离岸很远的“海洋牧场”时,得知大型全潜式深海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下海,利用黄海冷水团大量养殖三文鱼,看着浩瀚的大海,我意识到时代的变化有多么巨大,蓝色海洋又增添了多少内涵。
    时代生活,包括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除了采访,平时我也注意观察积累。身为作家,要葆有一颗好奇心,了解那些新生事物,体验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就连网络流行语言我也常听常记。我笔下吴小蒿的那群闺蜜,吴小蒿的女儿点点,她们的言行都很“潮”。有的青年读者朋友对我说:“你的小说没有老人斑。”我认为,一个作家老了,脸上可以出现老人斑,但作品里不能有老人斑。听了这话,我比得了奖还高兴。
    经山历海,深入生活,我对身处的新时代有了更深的体认,也感受到推动时代前进的那种排山倒海的力量,熟悉了乡村振兴中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于是,我以一个黄海之滨的小镇作为故事发生地,以一位出身贫寒却自强不息的乡镇女干部为主人公,创作二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经山海》。经山历海,是我的采访经历,更是小说主人公吴小蒿的人生经历。她从一棵蒿草长成大树,成为一地乡村振兴的扛鼎人物。她让楷坡镇从没有一棵楷树到楷树成林,那些树木,从曲阜孔林引进,枝繁叶茂,沐浴着时代的雨露茁壮成长。这篇作品今年发表,安徽文艺出版社随即出书,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这都是对我的鼓励。
    今后,我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时代奉献更多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