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的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9-10-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傅其林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本土化逐步实现了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型,为文学观念的多元建构提供了独特的范式与角度。它推动了中国文学功能的转型,体现出文学介入现实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并赋予了理论家与理论本身批判性的品格,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新传统与文艺审美的新经验;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跨文化话语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文学理论话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命题。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现代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研究”(12AZD09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傅其林,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是社会现实的需求,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激发因素。它直接参与并融入中国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之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命的一部分,其积极价值无疑是显著的。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学观念的新维度的引入,文学介入现实的实践力量的彰显,文学理论的批判性品格的构建,文艺审美经验与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跨文化的话语融合生成等维度。
    一、中国文学观念的新维度
    文学观念是文学研究的基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了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型,为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多元建构提供了独特的范式与角度。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维度,人类思想的生产需要他者信息的引入、移植与本土化。中国文学观念的演进事实上是不断与他者交往的,尤其是在跨文化本土化过程中创造性发展的。魏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的大发展,以“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为代表,与域外思想的本土化紧密相联。佛学思维及儒家思想与文学经验的融合,使文学观念在儒道的基础上增添了超越性。神思之所谓“神与物游”,在唐宋进一步演化为“意境”、“空灵”等审美特征范畴,体现出中国文艺观念的独特性与价值维度。明清时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西学东渐再次萌动。欧洲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逐步向中国本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态。“真”的问题不断被提出来,李贽《童心说》之“童心”则是“真心”、“真人”之“绝假纯真”。清代叶燮的《原诗》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基础上吸纳佛教义理,提出了具有真理性的文学观念,“诗文一道,岂有定法哉!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中西合璧,更是推出富有真理性、真实性的“境界”观念,“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②王国维的文学观念在德国文学、美学的审美现代性的影响下,推进了对中国文学审美自律或文学纯粹性的界定,使得真正的文学和献媚的文学、阿谀的文学被区分开来。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文学观念,更实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本土化。审美主义的文学观念随着创造社、现代派等的文学艺术创作在中国获得了本土的发展,也被众多文艺理论家所推崇和阐释。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及其文学革命在较大程度上推进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发展,强调主体性、创造性、自由性,追求“美术”及纯文学思想。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为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提供了新的维度,使中国文学观念具有了新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有了新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辩证法。文学观念不再仅仅是主体性的问题,也不独是形式本体的问题,而是社会现实性、实践性与反省性的问题。这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念,事实上包括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双重内涵。文学本身是一种现实的反映,本身具有实践性,具有革命性与阶级性,从而促成一种中国现代的新型的文学观念。当然,随着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学观念也不断获得新的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也表现出多元的特征。建国前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的特征主要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或者列宁主义文学观念相关,因此反映论成为核心的文学思想,与之相关的范畴体系诸如“经济基础”、“阶级性”、“党性”、“世界观”、“革命”、“典型”、“人民”、“现实主义”等成为实质性的内容。随着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译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审美的实践性、形象性得以阐释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化,文学性与历史性、话语与意识形态、结构与功能、文学与大众文化、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后殖民与女性主义、全球化与本土性、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等命题被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探索与阐释,可以说实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生命力与阐释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本土化进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建构、多元的思想路径、丰富的话语范畴,显示出充分阐释各种文学现象的合法性。
    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从学理层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的合法性基础,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创造性转型,也实现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观念的马克思主义转型。从知识学层面看,这种本土化力量有着中国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基础。建国前,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激活了儒家文学观念与文学经验,也有效地阐发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学经验以及创造社的“革命性”与社会批判性的文学观;建国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有力地回应了审美经验、文学语言形式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命题,也唤起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形式特别是诗词传统的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在文学观念上真正推进了新型文学观念的合法性建构。
    二、文学介入现实的实践力量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的积极意义还体现在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功能转型,体现出鲜明的介入现实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体现出以言行事的施为性,即干预现实、影响现实、改变现实,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现实基础,注重历史性命题,就现代社会而言尤其关注现代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建构现实、改变现实的文化力量,这不仅仅是对文学现象本身做出的中性的阐释,不仅仅局限于话语内部的逻辑形式结构,而且它持续地关注现实,成为现实本身的实践力量。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事实上承担了文学理论介入现实的实践功能。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着不同的力量,但是总体上都融入了中国现代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实践之中。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融入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中,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论武器,对中国革命与革命文化、革命文学的书写与批评的合法性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与研究,对于重要的理论观点的选择,都与中国革命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因此从1919年到1966年,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是具有列宁主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中国理论家的视野。文艺理论的政治革命斗争性尤其被关注,形成了中国革命中与武装革命相并列的文化革命或者文化武装。可以看到,瞿秋白的文艺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的建设融为一体;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涉及的文艺为谁服务与如何进行服务的重大问题,并不仅仅关涉文学“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的基本观念,并不仅仅是文艺创作的自律性问题,而是涉及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与纯洁性,涉及整个中国革命的战略。可以说富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毛泽东的文艺理论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文化力量,是改变中国现实、有效打击敌人的软实力。
    随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被不断深入译介,西方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持续进入中国视野,体现出介入现实的特征,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以来得到显著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社会结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需求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无疑给中国提供了诸多可能性的参照与反思,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形成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力量。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深入本土化带来了对美学与历史之谜的反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证,对异化与文艺之关系的探讨等。这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体性、人类物种本性与实践性的内在联系。所以蒋孔阳谈到:“我招研究生,每届进校,我总是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作重要的必读的经典著作,介绍给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做学习笔记。因为我认为,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都诞生、孕育和形成于《手稿》之中。”③朱立元作为蒋孔阳的学生在1980年代就深入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认为《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美学界的两次大讨论,在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方面,走在全国学术界的前面,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现今执我国美学界牛耳的一些著名学者大都是在这场争鸣中脱颖而出的。当时美学界展开争鸣的主要理论依据便是《手稿》……我国美学研究迅速复苏并走向繁荣,而伴随着‘美学热’出现的仍是‘手稿热’,更准确地说,正是学习、研究《手稿》的热潮指导和带动了‘美学热’。”④朱立元认为,《手稿》坚持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以实践观点为立论基础,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对美学加以探讨,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其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阐释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是更具专业规律的学理思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视对知识分子的专业性、文艺领域自身的规律性的关注。但是这仍然是介入现实的,只是不同于建国前的现实及其需求,而是为经济建设、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实力、塑造社会新型主体提供理论基础与文化力量。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迅速被中国知识分子主动接纳并加以本土化,推动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需求,为新型主体提供了文化自信及力量,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系统蜂拥进入中国。为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与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进程伴随着理论话语的反思、审美价值的判断,所以这种本土化仍然显示出现实的针对性与关注现实的生命力。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不仅仅是语言的变异和概念的转移,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的力量与启蒙主体的力量,其在中国空间是具有物质性和实践性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