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在内心隐藏了60多年 玛格特离世前说出秘密:我曾为希特勒试毒根据其故事改编的小说《希特勒的试毒者》近日出版

http://www.newdu.com 2019-09-07 北京青年报 张嘉 参加讨论

    
    二战期间,普通老百姓食不果腹,可是有15个女孩却每天一日三餐都“享用”着大厨精心炮制的美食,但是,这些在当时极为稀有的美味在她们眼中,却是毒药,需要强忍恐惧,才能将食物咽下,而每一顿饭对她们来说,也许就是最后的一餐。
    这15个女孩就是希特勒的“试毒员”。二战结束后,只有玛格特·沃尔克一人幸存,她隐瞒了这个秘密60多年。2013年,玛格特·沃尔克在95岁时向世人讲述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在讲述了这个秘密不久,玛格特在2014年就与世长辞。小说家罗塞拉·波斯托里诺2014年在读一份意大利报纸时,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关于玛格特·沃尔克的小文章,并立刻为之深深吸引,她根据玛格特的故事撰写的小说《希特勒的试毒者》获得了2018年意大利坎皮耶罗文学奖获奖作品,近日,该书由联合读创引进出版。
    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这本书在中国面世,也在用玛格特·沃尔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幸存者。
    
    每次我们都怕得要死,以为要死。
    我们哭得跟狗一样,因为还活着是那么高兴的事情
    玛格特·沃尔克1917年12月27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二战爆发前,她就是一个普通快乐的姑娘,工作、结婚,和其他人无异,可是战争爆发后,一切都改变了。
    玛格特和父亲都拒绝加入纳粹,可是丈夫却被应征入伍,后来柏林被盟军轰炸,为了逃避战火,玛格特从柏林逃往东普鲁士的格罗斯·帕特斯奇村,这里是她丈夫的老家,可是她没想到自己逃出虎窝,却进入了“狼穴”。
    距离玛格特婆婆家3公里外,就是“狼穴”,“狼穴”是希特勒的一个军事指挥部,位于当时德国东普鲁士的拉斯腾堡的森林深处。这里是希特勒在二战中设立的一个东部前线军事总部,由一系列地堡和碉堡组成,四周密布着铁丝网和数不清的地雷。
    到了这里没多久,玛格特就被抓走,成为了为希特勒试毒的15个女性之一。如果希特勒在“狼穴”,这些姑娘就得乘坐汽车来到一栋大楼里,在带着军犬的武装军队监视下试吃希特勒当日的饭菜。玛格特生前接受柏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一直有传闻说英国要毒死希特勒,所以,他从不吃肉。给我们吃的是米、面条、辣椒、豆子和花菜,都是最高级的蔬菜、水果等新鲜素食,有些女孩因为害怕,边吃边流泪。我们必须全部吃光。等待一小时,每次我们都怕得要死,以为会中毒死去。我们哭得跟狗一样,因为每天还能活着是那么高兴的事情。”玛格特说,只有在15名试毒员吃了食物全都没事、确定没有被下毒之后,这些食物才会继续送给希特勒本人品尝。
    在战争期间的饥寒交迫之际,可以享受到美味,而享受美味的同时又是在与死神打交道,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体验?罗塞拉·波斯托里诺在《希特勒的试毒者》中做了精准的描述,比如,刚开始,这些试毒员每天都是食不果腹,生理上本能的饥饿让她们开始试吃时狼吞虎咽,但心理其实是抗拒的,因为她们太清楚每一口给予她们生命的食物,同时也可能会要了她们的命,“当食物的香气钻进鼻子里时,我的心跳突突地直蹿到太阳穴,口水一下子就充满了整个口腔。四季豆里拌着黄油,我上一次吃到黄油还是在我的婚礼上。烤过的果椒的香味不停地挠动着我的鼻子,我的盘子已经装不下了,但我还是没有叫停盛菜的人。”
    而到了第二阶段,这些试毒者们为了活着,就必须要面对吃饭这件每天都必须发生的事情。心里的欲望越大,对食物的渴求越强烈,一方面是酒足饭饱后的满足感,一方面是试毒后害怕死亡的恐惧感,这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将人向两端不断地拉扯,试问在战争背景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尊严?还是活着?
    “一开始我们只是抿几口,好像我们根本没有收到要全部咽下去的命令一样,好像我们可以拒绝吃一样。这些食物,这顿饭本不该由我们吃下去,只是碰巧罢了,我们碰巧有资格来到他们的餐厅。食物顺着我的食道滑落,最后着陆在我胃里的那个空洞上,但是,空洞被填得越满,欲望就越大,我们渐渐地攥紧了手中的刀叉。苹果派的美妙滋味让我几乎热泪盈眶,我每一口都是越吃越多,简直是狼吞虎咽,最后不得不在敌人的注视下把头朝后仰,好把东西咽下去喘口气。”
    到了第三阶段,她们已经从最初的渴求、恐惧到变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当我们消化着食物,渐渐对时间没了概念的时候,警报声又响了起来。我的胃不再翻腾:它刚才很是忙碌了一阵。我的身体吸收了元首的食物,元首的食物在我的血液里循环。希特勒安全了。而我又一次感到了饥饿。”
    成为15人中的唯一幸存者
    希特勒非常神秘,在“狼穴”两年多的时间,玛格特并未见过希特勒本人,但是震惊世界的“希特勒遇刺事件”中,她却是亲身经历者。
    1944年7月20日,一个反希特勒的军官组织企图暗杀希特勒。希特勒被定时炸弹炸得浑身是血,伤势十分严重。然而,生命垂危的希特勒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刺杀发生时,玛格特正和士兵们在帐篷内看电影,“我们听到一声巨响,声音大得不可想象,所有人都被震下了椅子,有人大喊希特勒死了,事实是他没有死。”
    之后,希特勒展开血腥报复,拘捕了7000名涉案男女,并处决了其中的5000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直接参与暗杀,玛格特他们也像“笼子里的动物”一样,被看管起来,而就在这段时间,有一天晚上一个党卫军军官沿着梯子爬进了她的房间,强暴了她。玛格特说自己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的无助:“第二天早晨,那架梯子还在那里。”
    不久,趁着慌乱之际,玛格特被一位好心的德国中尉偷偷送上了一列开往柏林的火车,没想到这让玛格特成为15个试毒者中的唯一幸存者,战后,她从这名中尉口中得知,其余14名姑娘都被当做“狼穴”的帮凶,被苏军枪毙了。
    可是,玛格特的厄运并未结束,苏军进入柏林后,玛格特又被抓了起来,她被关押了14天,她说:“到现在我还是会做噩梦。”玛格特遭遇了强暴,殴打和虐待,并且失去了生育能力,她几乎不想活了,她并不认为自己活下来是幸运的,对她来说,个人的生命已经死了,那段历史把她摧毁了。
    绝望之际,玛格特的丈夫卡尔居然回家了,卡尔是从苏联战俘营被释放出来的,体重只有45公斤,脑袋上缠着绷带。
    玛格特后来做了行政秘书,她始终想摆脱这段记忆,但依旧常常会做噩梦,而且,不管吃任何食物,她都会感觉到恐慌。不愿回忆这段往事的玛格特也没向丈夫提起过这段经历,曾经拒绝加入纳粹青年组织的她,一直把自己试毒员的经历视为一种耻辱,一种对信仰的背叛。1990年,丈夫去世后,玛格特便独自生活,95岁时,一名德国当地记者拜访了她,尝试着问了她几个问题,她打破沉默,首次说出了那段准备带进坟墓的往事。
    
    在死亡的阴影下探寻复杂的人性
    受到玛格特故事的启发,罗塞拉·波斯托里诺写出了小说《希特勒的试毒者》,该书一经出版,获得《纽约时报书评》《嘉人》《赫芬顿邮报》等多家媒体推荐,雄踞法国畅销榜18周,荣获2018年意大利坎皮耶罗文学奖。版权销售至22国,卢米埃重金购得了电影版权。
    罗塞拉·波斯托里诺1978年出生,被认为是意大利天才女作家。2009年出版小说《我们失去了上帝的夏天》,获得当年的Benedetto Croce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
    提及创作这本书的初衷,罗塞拉·波斯托里诺表示在读到玛格特的故事后,她非常伤心和不安:“一开始我认为我不能写任何关于她或她的故事的文字,因为我不是德国人,我从来没有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所以我认为我没有权利谈论她。但与此同时,我为她的故事痴迷。如果我身处她的环境,我会怎么做?……对我来说,有趣的是,她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心里‘有罪’的人。”
    在《希特勒的试毒者》中,作者以玛格特·沃尔克为原型创造了“罗莎”这一形象。小说通过食物与爱情展现了罗莎在道德与生存之下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生存的本能迫使她吃下食物,却不得不接受未来可能要背负的罪名;另一方面,罗莎发现自己只有放下所谓的忠诚才能继续活下去。
    罗塞拉·波斯托里诺表示,在小说中,故事是由年老的罗莎讲述的,“她是站在未来讲述故事,而且她对帝国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她一直都在‘犯罪’现场。所以她在这个时期讲述这个故事这一事实让我能够展现罗莎的良知,也许现在她知道她处于故事的重要部分。”
    所以,《希特勒的试毒者》不仅是在讲述悲情故事,更是在死亡的阴影下探寻复杂的人性,“我总是选择那些让我能够展现人类行为矛盾的角色。我喜欢她,我认为她是一个人性化的角色。她是一个矛盾体——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罪人——这使她非常人性化。这种矛盾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类所特有的。这正是历史和人性困境的迷人、复杂与伟大之处。她活下来了,却也只是活着而已——因为她时刻身处囚笼,这个囚笼是战争带给她的创伤以及她为希特勒试毒的荒谬工作的记忆。”
    受困于道德与生存双重价值标准下人性的困境。《希特勒的试毒者》的前面部分,罗莎回忆了跟丈夫相识相爱的场景。然而,后来丈夫因参军失踪、罗莎被迫限制自由让原本稳定的关系产生了裂痕。为了活着,罗莎在纳粹军官阿尔贝特那里找到“归属”。两人因此发生了一段所谓的“婚外情”。直到试毒者中一位犹太人的身份暴露,才让罗莎意识到在这场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可以幸免的。即便是纳粹军官阿尔贝特,也无法拯救这时身处险境的她。
    在战争背景下,我们曾经尊崇的那些伦理道德是否应该为生存退让?在每一天都可能走向死亡,看不见明天的太阳时,人的选择、人性又该如何衡量?罗莎所面临的困境,正是战争带来的悲哀之处。
    处在监视和死亡的阴影下,女性的秘密和友谊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与邪恶、内疚以及生存的本能争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