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熊燕:官话方言曾梗合口字读音去向的文献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9-08-22 今日语言学 熊燕 参加讨论

    引言
    张位(1538-1605)《问奇集》“各地乡音”有“梁宋:肱为公”和“三楚:永为允”的记录。这揭示了两地的方言特点,但也反映出张位母语或当时权威官话可能两类合流都未发生。
    本文主要研究“肱永”类字在官话文献中的读音去向,具体包括曾梗摄合口字,主要是一二等的“肱觥宏横”等字,三四等的“迥琼兄荣永”等字,曾梗摄开口唇音一二等“崩朋彭猛孟”等字往往与曾梗摄合口字同变,因此一并考察。
    我们初步考察了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30余种音韵文献,按所见曾梗摄合口字、唇音字的读音去向分成如下三大类型:1归庚青型、2归东钟型、3归深臻型。
    一 归庚青型
    曾梗摄合口字、唇音字在庚青韵,与东钟韵对立,如乐韶凤、宋濂《洪武正韵》76韵本(1375),兰茂《韵略易通》(1442),毛曾、陶承学《並音连声字学集要》(1561),李登《书文音义便考私编》(1587),李嘉绍《韵法横图》(1612),方以智《切韵声原》(1641),许桂林《许氏说音》(1807)等。此组文献均保持了庚青合口字、唇音字与其他韵的区别,一般认为相较《中原音韵》明显存古。但16世纪末反映南京一带江淮官话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等书开始出现“各自有辨”“混呼”的描述,据此推测南京一带存古有别,但开始有庚青合口字和唇音字与东钟相混的迹象。
    二 归东钟型:“肱为公”
    庚青合口、唇音字并入东钟型是主流音变,反映这一音变的文献也非常多。这些文献可以根据书中铎药觉韵字的去向分为两大类:一类其铎药觉韵大多或白读音归萧豪韵,如《蒙古字韵》《中原音韵》《合并字学集韵》等,其中除《蒙古字韵》外,其他文献基本确认为反映北京一带官话;另一类其铎药觉韵独立(配阳声韵或阴声韵),如《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80韵本等,但该组文献中除《西儒耳目资》明确为江淮官话外,其他文献方言归属地均不十分明确。
    这些文献中还出现过曾梗合口字、唇音字在庚青和东钟两收的情况。一组集中在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朱宗文《蒙古字韵》(1308),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1324前),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有不同方式和程度的两收(参张玉来2017),其中《中原音韵》一般认为代表北京一带方言。另一个是明末金尼阁《西儒耳目资》(1626),该书庚青合口字牙喉音“鞃矿”等字在uem和um两收,唇音字“彭”em和通摄“蓬”um仍不同音,该书一般认为代表南京一带方言。
    但其他文献则没有类似的两收现象。如乐韶凤、宋濂《洪武正韵》80韵本(1379),再如徐孝《合并字学集韵》(1602),毕拱辰《韵略汇通》(1642),樊腾凤《五方元音》(1664),年希尧增补《五方元音》(1710)等,曾梗摄合口字、唇音字都归入东钟韵,配成四呼。这显示合流音变最迟在明初已经完成。
    赵绍箕《拙庵韵悟》(1674),一改此前诸家韵书“朋彭蓬”等唇音字收在东钟韵的传统,明确将p、ph母字放在开口,f母字“冯”等开合两收,较早记录了*uŋ>əŋ/P__音变。但是该组唇音字去圆唇化的音变主要见于淮河以北的那些方言,淮河以南的大部分方言东钟韵唇音字至今还是读合口圆唇的。
    三 归深臻型:“永为允”
    有部分文献将曾梗摄合口字和唇音字部分收在深臻,部分收在东钟,实属两收型。如郝敬《读书通》(1630),将曾梗摄合口一二等字收在同统洞韵,如“公肱”同音,曾梗摄合口三四等字除“囧兄”收在同统洞韵外都收在沉逞趁韵,如“君扃埛絅駉”“琼惸煢裠倾顷”“训诇敻”“永尹允”等同音,曾梗摄唇音字大多收在同统洞韵,少数字“崩烹”则收在沉韵,如“奔崩”“盆烹”同列。其中“永允”同音的记录与张位的记录相吻合。
    此系列文献有韵书:郝敬《读书通》(1630)、殷德生《汉音集字》(1899)、钟秀芝《西蜀方言》(1900)和何美龄《南京官话》(1907);字书:张自烈《正字通》(约1670);韵图:吴烺《五声反切正韵》(1763),李汝珍《李氏音鉴》(1805),南音、许惠《等韵学》(1878),胡垣《古今中外音韵通例》(1888)。
    从地理归属来看,这些文献属于淮河以南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从时间来看,明末至民初,时间跨度将近300年。虽然诸文献具体收字有别,韵图信息还特别少,但还是呈现出与《中原音韵》《西儒耳目资》不同的另一音变方向,即曾梗摄合口字、唇音字并入深臻摄。《读书通》(1630)和《耳目资》(1626)都成书于17世纪初期,但《读书通》已经存在“永允”同音现象了(还可上溯至16世纪),和《耳目资》“永勇”同音分道扬镳。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又都有部分字归东钟韵,推测是受到了归东钟型方言的影响。
    四 结论
    综合前面三个部分的文献考察,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1.北系官话(北京一带)曾梗摄合口字、唇音字归东钟的音变发生较早,至迟在14世纪《中原音韵》等文献已经有所记录。
    2.南系官话曾梗摄合口字、唇音字归东钟的音变发生较晚,很可能在张位、李登所处的16世纪末尚未发生,还能有所区分,但在17世纪初,以《西儒耳目资》为代表的韵书开始出现合流迹象。
    3.南系官话的长江沿岸至大别山以西地区,曾梗摄开口字与深臻摄合流,曾梗摄合口字、唇音字也与深臻摄合流,音变时间大概不晚于张位所处的16世纪,留下了“永为允”的记录,但显然同时或稍后又受到了归东钟型方言的影响,形成今日分布之格局。
    4.此外还有一组文献,如《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80韵本、《韵略汇通》《五方元音》等,具有庚青合口、唇音字归东钟的特点,与北系官话文献一致;但书中保留入声,与南系官话文献一致,与北系入派四声、铎药觉韵字白读归萧豪韵不同。该组文献语音特征有南有北又非南非北,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存雅求正的正音音系。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张玉来 2017 《中原音韵》东钟/庚青韵间的方音性又读,《方言》第4期。
    作者简介:
    
    熊燕,1975年生,江西南昌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兴趣为汉语方言音韵。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学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一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