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西奇出生在波斯尼亚小城维舍格勒,父亲是塞尔维亚人,母亲是波斯尼亚人。1992年,他与父母亲逃亡到德国海德堡,并从此定居在德国。他从小就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也为他后来与众不同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刻骨铭心的青少年经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斯坦尼西奇看来,移民背景是其文学创作形影不离的“双影人”,写作就是要把人生最深切的经历与独特的叙事方式融合成具有张力的艺术图像,使之饱含历史的底蕴和时代的活力。 早在海德堡大学上学期间,斯坦尼西奇就开始在德国文坛上崭露头角。2005年,这位文坛后起之秀以短篇小说《我们在地下室里玩什么……》成为当年巴赫曼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2006年,斯坦尼西奇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开始在德国文坛上绽放异彩,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斯坦尼西奇因此先后获得了德国图书奖最终提名奖、不来梅城文学奖和沙米索文学奖。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是斯坦尼西奇发表的第二部小说。2013年,这部当初名为《安娜》的小说手稿就赢得了著名的多布林小说奖,随即又获得了莱比锡书展大奖,而且当年也被提名德国图书奖。小说中,没有单一的主人公和情节结构,而是在时空交错的叙述主线上,断片式地勾勒出了发生在这个地方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以及活动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作者从一种若即若离的多层叙述视角出发,采取了有分有合、融合贯通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将这个小村庄的现实与历史编织成一个层次丰富的马赛克图像,使得真实的发现与艺术的虚构在其中相互承载,相得益彰,创造了二者之间天衣无缝的平衡;一个小地方、一个个小事件和小人物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自然而然地汇聚成相映成趣的现实生存众生相。作者在这里试图“通过观察和虚构去拯救所失去的生存中可以拯救的一切东西”(《法兰克福汇报》)。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斯坦尼西奇为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小村庄菲斯滕费尔德唱响的一曲挽歌,作者在这里很有创意地汇聚了一群原型人物,描写了他们的工作和习惯、他们的语言和情感世界、他们的希望和绝望。这些经历不同的人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小世界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寻求与命运抗争。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一个个小人物、一个个小事件穿插在一个小地方的历史与现实错综交织的叙事中,一个个神话、一个个传说点缀其间,它们互为依存,互为镜像,别有洞天。作者在这里以细腻的语言、真切的图像和细小的情节惟妙惟肖地勾画出那刻骨铭心、无法言说的东西。整个叙事游刃有余,张弛有致,形散而神不散,情感真实而不多愁善感,幽默而不嘲讽。 (节选自作品前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