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吴为山:为时代人物塑像

http://www.newdu.com 2019-07-24 文汇报 周渊 参加讨论

    
    2004年,吴为山为皖南老农塑像。
    
    2002年,吴为山为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塑像。
    
    吴为山为观众讲解雕塑的创作特点。解飞摄
    
    吴为山近照。解飞摄
    石头和黄泥,看似普通,但经雕塑家“丹心铸魂”,便有了灵魂。雕塑,不仅是形似,更是用心灵感受,然后一锤一锤、一刀一刀、一手一指地塑造出来。
    吴为山执着于塑中华古今贤人像,30年来创作了500余件作品。回溯他创作的起点和初心,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如何用可视的形象,将那些史书记载、口口相传的民族历史展现出来,把每一个人物雕塑成时代坐标。
    眼下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是吴为山凝练30年“为时代造像”创作历程所交出的一份答卷。在偌大的展厅内,观众将与179件套栩栩如生的雕像神交,他们中有炎帝、黄帝、孔子等中华历史文化名人,有达·芬奇、马可波罗、顾拜旦等世界名人,有焦裕禄、雷锋、孔繁森、南仁东等时代楷模,还有南京大屠杀组雕等等。观展的过程仿佛是在与历史、与时代对话。
    展览热潮尚未退去,吴为山又一头扎进新的创作中,他的日程计划密密麻麻,新作品既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届全体会议的人物群像,也有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福建长汀创作的主题雕塑,还有为守岛英雄王继才塑造英雄形象等。
    “在雕塑中展开以人为核心的创作,表现一个伟大民族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这是我矢志追求的。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和民族情感融为一体,才能传递温度、弘扬道德、体现筋骨。”正是怀着这样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吴为山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他为时代造像,为历史讴歌,为中外文化交流发力。
    吴为山的作品以“诗风浩荡”的写意精神引起关注与共鸣。如今,他的作品被许多国际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在韩国更有“吴为山雕塑公园”。2017年10月,巴西将4.5米高的《孔子》铜像立于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还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2018年5月,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吴为山应邀创作的马克思像回归其故乡德国特里尔市……
    杨振宁曾形容吴为山的作品“真、纯、朴”。吴为山用一把刻刀与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对话”,铸造传承中国精神的丰碑,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延展着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的“灵魂对话”,留下历史与时代的心迹刻痕。
    【人物档案】
    吴为山,196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国际著名雕塑家,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2016年当选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2018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学院通讯院士,2019年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作品矗立于世界多个国家,并被国际重要博物馆收藏。代表作有《马克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孔子问道于老子》《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睡童》等。
    读懂“他们”,把人物塑成时代坐标
    1962年,吴为山出生于江苏书香世家,在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五。水乡是他童年快乐的源泉,而家中所藏的古书插图和陶瓷器皿上的画作是他孩提时代的艺术启蒙。1969年,吴为山随父母下放农村,11岁时开始摸索写生,画身边熟识的老人。尽管当时传统文化不受重视,但父亲仍要求他每天早上背完一首古诗才能去上学。
    恢复高考后,吴为山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立志学医,却在1978年、1979年连续两次以一分之差落榜。似是命中注定,第三年他因美术特长被无锡工艺美校录取,学习泥塑。吴为山还记得,当年父亲送他过长江到惠山脚下求学时,郑重写下一首诗:“求医失路笑难关,从艺有期莫等闲。坐井观天终是小,大江放眼快扬帆。”
    “父亲的诗和闻名海内外的无锡惠山泥人,是我攀登艺术之峰的起点。”吴为山回忆说。1983年,倔强的他再次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在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秦宣夫、杨健侯等名师的熏陶之下,吴为山迅速成长。
    上世纪90年代,有感于经济大潮涌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商业雕塑大行其道的社会现状,吴为山为自己设定一项创作工程:塑中华古今贤人像,以立时代丰碑,昭示来者,引领精神。
    1995年,当时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吴为山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塑了一尊头像。费孝通曾问他:“我这个老人美在哪里?”吴为山回答:文化需要积淀才拥有永恒的魅力。而雕塑正是把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貌展现出来。塑像完成后,费孝通题字:“得其神胜于得其貌”。
    坚守着这份初心,吴为山将这项“没有经费”的工程一直持续至今,他创作的500余件雕塑成为一个个时代坐标,记录历史,展示历史,激励着当下的人们。季羡林先生曾赞其“为时代塑像,为文化塑像”。但这背后所下的苦功夫只有吴为山自己知道。“苦功夫不在于雕塑技巧,而是研究要塑造的对象,只有读懂了他们,才能塑造出传神的作品。”他说。
    在吴为山塑的一个个时代坐标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他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创作的大型雕塑。如今来到位于南京的纪念馆,这组史诗般的雕塑总能吸引每一位观众的目光,继而激起波澜起伏的情感交响。比如伫立在纪念馆门前那件11.5米高的雕像《家破人亡》,塑造了一位被凌辱悲痛至极的母亲,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呼号。这是一位悲怆的母亲,也象征着受屈辱、被践踏的祖国母亲。
    “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这是吴为山塑魂鉴史的立足点。这组雕塑表现苦难、控诉罪行,虽未出现一个侵略者的形象,但正义必胜的信念和呼唤和平的心声更为深入人心。
    除了在南京守护遇难同胞,这组雕塑也走进了纽约联合国总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韩国浦项美术馆、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等地,作品集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激发起人们珍爱和平的共同期望。正如吴为山所说:“我认为,雕塑不仅仅是在塑个体,实际上也是在塑历史、塑造一个时代、塑造一个民族。”
    回顾30年创作史,吴为山将自己的工作归为三个部分:一是塑饱含中国精神的人像;二是把这些代表中国精神的作品传播到世界上;三是开创写意雕塑之风。“它们紧密相连,无不展现中国人的形象和精神。2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曾对我说,人一生要做好一件事并不简单,你要塑造好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这个目标。”他说。
    典藏活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在雕塑家之外,吴为山更愿意称自己为“中国美术馆一号员工”。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家底”如何?吴为山向记者公布了一组“大数据”:建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收藏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11万余件,既有苏东坡、“扬州八怪”、“明四家”等的水墨画,也有大量现当代大家的精品,几乎每件都能称为“国宝”。
    吴为山在2014年底接棒馆长一职时就提出了“典藏活化”理念,并不遗余力进行推广。“典藏活化”,即“宝藏经典,活化精神”,在吴为山看来,经典文艺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承载着艺术家的追求和探索历程。要发挥经典的价值,首先要梳理,其次要活化。
    2015年,中国美术馆专门辟出一个展厅,定期梳理、展示这些“镇馆之宝”。当年9月,作为揭幕展的“明月入怀”展出了“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多幅精品,这也是这批距今500多年的画作首次走出画库集体亮相。
    由于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展厅被亲切地称为“国宝厅”。不过晒国宝却并非易事,藏品梳理、体检、修复都是一道道难题。为让一度“压箱底”的国宝呈现完美的展示效果,吴为山还请来国外专家进驻馆内,耗费数月进行修复。
    “典藏活化”还包括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洋家底”。去年7月,由中国美术馆策划的“网红”展览“美美与共”,一举展出了61个国家的224件作品,时间横跨19世纪至今,使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葛饰北斋等璀璨的名字首次集结与观众神交。令吴为山感到意外的是,该展览在短短十余天内迎来了11万余人次的参观者,逢周末,大家还在烈日下排起1公里多的长队。“艺术作品所展示的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互动,不仅能汇聚成人类文明的美的河流,也在彼此的观照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吴为山说。
    时至今日,中国美术馆的“典藏活化系列展”已形成品牌,徐悲鸿、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等名家作品先后走出画库,展示空间也从“国宝厅”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甚至走出国门。令吴为山尤为感动的是,“典藏活化”催生出不少“爆款”展览。他笑言:“我欣赏人民大众追求美的那种热情,证明美术馆办的展览受到大家认可。”
    作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掌门人,吴为山认为,国家美术馆既要重视弘扬经典作品,展示当下时代的精品力作,更要承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任。他还率领团队探索线上美术馆、“大师讲大美”艺术讲堂、“为时代人物塑像”雕塑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将艺术创作与公共教育相融合,以“宝藏经典,活化精神”。
    对话世界,筑起中西人文交流桥梁
    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和美术研究30年,吴为山坚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艺术创作,构建了可与国际对话的现代写意雕塑体系。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近5年来,他积极推动馆藏经典和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参与国际交流,讲述中国故事。
    东方与西方,毫无疑问,吴为山在艺术领域找到了最佳契合点,以“美”筑起中西人文交流的桥梁。
    在吴为山的创作中,有一系列“对话”形式的作品尤为吸引人。
    达·芬奇和齐白石在吴为山的刻刀下屡次神交。今年5月,正值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吴为山的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收藏,永立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在国博的展厅里,观众则可以遇见另一件达·芬奇与齐白石“对话”的雕塑,二人各坐一条船的两端,象征西方和东方,同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里泛舟。这件名为《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吴为山与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交往,陈省身90岁高龄时,吴为山到南开大学拜访并为其塑像,老先生执意让他住在家里。一天晚饭后,陈省身和他聊起了孔子的“仁”,陈省身说,仁是“二和人的组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此启发,吴为山多年后创作了这幅作品,它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
    再比如正在国博展出的青铜雕塑《问道》,取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典故,展现的是端严温厚的孔子向飘逸悠游的老子请教学问的形象。这尊雕塑同时矗立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
    立于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的《灵魂之门:塔拉斯·舍甫琴科与杜甫对话》形如两本书,也像是两扇正打开的门,一位是把人民装在心中的诗圣杜甫,一位是乌克兰的英雄诗人舍甫琴科,他们跨越千年时空、地域和民族展开永恒的心灵交流。“作为中乌建交25周年纪念的收官之作,作品落成已是12月,但乌克兰领导人告诉我,在最寒冷的时刻,中国送来了温暖。”忆起这些细节,吴为山充满了感情。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对这些作品赞赏有加,他说:“从孔子脸上的道道皱纹,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从他的微笑,我感到这个民族的宁静而致远。从腹中刻满‘道德经’的虚怀若谷的老子像,可以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他就是空的。齐白石像让我想到,如果我们在中国迷路,我会向这位智慧的老人问路,这就是塑像给我的信任感。”
    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吴为山尤为感受到艺术之美能融通各国人民情感。
    去年6月,中国美术馆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与韩国、希腊、俄罗斯、白俄罗斯等18个成员国的美术机构共同致力推动美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在馆际合作中,吴为山与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访问白俄罗斯时,偶然得知当地雕塑家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的祖父谢尔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到访中国,为齐白石、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中国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创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谢尔盖是白俄罗斯20世纪艺术史上的重要名字,却少有人知道他和中国的缘分。这些雕塑被收藏在他们家中,我发现后便把祖孙两人的作品请来中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塑痕·中国记忆’的展览。在白俄罗斯艺术家的创作中,齐白石97岁时矍铄的神情、巴金洞察人生的沉思、蒋兆和悲天悯人的神情、袁雪芬的戏剧表情以及矿工、车夫、农民、劳模等等陌生又亲切的中国记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首次‘回归’。”吴为山感慨地说。这批作品也被艺术家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在中国与白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中留下一抹亮色。
    记者手记
    好的艺术塑魂育人
    吴为山的雕塑工作室位于北京东五环,偌大的空间却没有装空调,冬冷夏热。对此,他说,恒温容易让人“死于安乐”,冷的环境促使人思考、动手创作,热的时候则告诉自己静下心来。
    即便已获得海内外众多荣誉,吴为山还是将雕塑创作放在第一位,不出差时,一天的工作轨迹是美术馆、工作室和家三点一线,下班后便直奔工作室,埋头忙到凌晨1点多才回家。“睡觉?我都是在路上休息的。”他对此不以为意。
    创作上他耐得住寂寞,平心静气,但在美育教育领域,吴为山的奔走和发声却很“高调”,因他坚信:好的诗歌流传千古,好的艺术塑魂育人。
    记者曾连续4年报道全国两会,每年都与吴为山有一场“春天之约”。每一次,工作繁忙的他总是早早备好数份精心撰写的提案,包含翔实的数据、心得体会、意见建议等等。记者发现,吴为山的关注视角大都聚焦于“新时代的美育教育”这一大主题。除了身体力行地为人民创作精品,打开美术馆画库向人民“献宝”,探索“文化扶贫”的更多方式,今年他还特别提出,美术馆、博物馆应与学校联动,一方面让更多代表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名作进入教材,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教学,从小培育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在美术馆的展览现场,不时能瞧见吴为山担当志愿者为观众讲解的身影,在面向普通观众的艺术教育工作坊里,他亲手塑造一个个时代人物。说起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丹心铸魂”雕塑展,最令吴为山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个小学生在看到《弘一法师》的雕塑后,席地而坐,拿出速写本画了起来。她的父亲说,孩子刚刚学完《送别》的课文,她画的正是心中的“送别”。
    “这或许正是经典作品的奥义——让文化自信、中国精神、中华美学不流于一些空泛的口号或概念,而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做的,唯有‘丹心铸魂’。”吴为山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