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震撼——一个关于爱情,亲情,罪孽和救赎的故事。恰似一首美丽而悲伤的诗,轻描淡写中透着一份柔和,令读者从开头到结尾都顺然于心;又好似一曲泛着淡淡忧伤的旋律,不经意间就撩动了我的心弦,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是那么的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是温馨闲适,安详美好,却因种族的分歧支离破碎,令我最初怀着的美好想象泯灭在罪恶的战争之中。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我从中看穿了友谊的脆弱不堪。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关乎了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密不可分的友谊,关乎了亲情,更代表忠诚,代表了爱!从哈桑和阿米尔一出生,命运就已开始轮回,他们注定被自己所不能理解的“标签”分隔开,但这从未让哈桑对阿米尔的友谊和忠诚受到影响,当哈桑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的那种真挚,那种坚定,超越了他们之间任何的束缚,更感动了阿米尔,可阿米尔却是一个懦弱的人,他不敢为别人甚至是自己挺身而出,总让哈桑来避免麻烦,甚至说是让哈桑无时无刻不扮演这“替罪羔羊”这个身份,我怜悯哈桑,对阿米尔十分不屑,更令我恼怒的是,他竟然将哈桑与他的父亲逼出了他的家,自己也随着父亲逃亡到了美国…… 时光飞逝,阿米尔经历了许多磨难,转眼30多岁的他已是成熟的成年人了,有自己的家庭,可是,当拉辛汗打来的一个意义非凡的电话,阿米尔的人生和自我改变了——“这有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这么说的。拉辛汗希望阿米尔找到哈桑的孩子,但哈桑已经被枪决,孩子需要你照顾。还有一个惊天的秘密:哈桑与阿米尔师兄弟,阿米尔知道了这个消息,一时已经反应不过来,终于,做完了思想斗争,他踏上了人生一条最意义非凡的路——寻找哈桑的儿子。阿米尔的挺身而出感动了我,是我误解了他,他同样敢为自己挺身而出…… 在最后一次追风筝的清晨,他带着哈桑的儿子,勇敢的追向一只蓝色的风筝,并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最终救赎了自己,结局是那么美好,很开放,令人心旷神怡…… 生活中,我想到了自己,却发现,自己甚至不如阿米尔,我也是个懦弱的人,不敢挺身而出,只是等着机会的来临,不敢于救赎自己的错误,在一些争吵过后不敢承担责任,即使自己想和对方和好,却不敢开口,等着对方先道歉,然后再大度的欣然接受,我很少为自己争夺机会,我要学习哈桑,学习阿米尔,为自己挺身而出! 长篇小说读后感_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天上的风筝在天上飞,地上的人儿在地上追。”你不担心路途艰险,为“我”你已千千万万遍! 对于这本书最初的印象,要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那时闲来无事,对于图书馆的书籍也毫无兴趣,就想上网淘点自己喜欢的书。当我在网上看到这部书的封面时,就不觉的沉溺在自己的回忆中。回忆倒不是什么风筝啊什么的,而是在落日中奔跑的那个少年,在火烧云的映照下显的那么真实又虚幻,熟悉又遥远,使我不禁想起了逝去的童年时光。最终由于囊中羞涩,遗憾的与之失之交臂了。直到前段时间我还是放不下这么一段童年梦境,于是果断买下了它。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在那个种族动荡国内形式一片混乱的年代,作者将信仰,亲情、友情、爱、恐惧、赎罪,淋漓尽致的融进了两个小男孩的生命中,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 故事起因要从十二岁的阿米尔的懦弱无能说起,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十二岁的作者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一条小巷,小巷里面是他的好友“哈桑”,正在遭受着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凌辱。阿米尔面对这个为他挺身而出无数遍的异族仆人却无动于衷,之后还设法赶出他们一家。作者认为这种不愉快的记忆都可以被时间遗忘,但是他错了,在接下来的二十六年里他始终都在窥视着那条阴暗颓圮的小巷。 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无需多言,风筝大赛、阿米尔命令哈桑吃泥、哈桑的不计前嫌、哈桑对儿子的教导、哈桑为保护主人旧宅英勇牺牲……书的前半部分描写的细致入微,感情充沛,而后半部分的情节设计不免落入俗套。但书中真诚的情感是其他作品中最稀缺的。 此书除了在文学上的艺术价值之外,奠定了全书重要地位的要数政治和宗教,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阿富汗,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人们是不了解、甚至是误解这个地区的。本书用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阿富汗的一切,使人们了解并关注这个国家,这更是难能可贵的。 在自序中,胡塞尼的一句话说:“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俊便说过有同样意思的话:我从来不考虑观众。这是作者著书的一种态度,只想呈现最真实的阿富汗和最真实的自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