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来自传统的“广场舞” 如今,城市中的广场舞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实,在广场舞出现之前,广大的农村地区也有“广场舞”,那就是人们熟知的“扭秧歌”。 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艺术。据说,它的起源与汉民族的农业文化密不可分。有人说,秧歌源于人们在田间劳作时,绕着秧苗有规律地走“十字步”,于是在右上左下的脚踏中,腰和胯很自然地呈现出“扭”的动作。也有人说,扭秧歌是因为在踩高跷的时候,为了避免跌倒,需要身体前后左右挪动来保持平衡。还有人说,扭秧歌和缠足有关,过去的妇女要用三寸金莲负荷起成人的体重,只能艰难缓慢地向前移动,呈现出“扭”的姿态。无论哪种说法,“扭”都是秧歌舞最显著的特点。 扭秧歌是娱神娱人的一种集体表演,属于民众的狂欢。在北方地区,每年的春冬季节都是农闲时节,尤其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各地都要举行辞旧迎新的文娱活动,谓之闹社火、闹红火。扭秧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阵容庞大的秧歌队走街串巷、喜气洋洋,人们兴高采烈地舞蹈、跳跃,步履轻盈、洒脱,在隆冬时节散发身体的热量抵御寒冷,男女老少沉浸在一片欢欣沸腾的氛围中,热闹非凡。 秧歌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极广,以北方为主,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成为独领风骚的四大秧歌。山东秧歌有齐鲁之风,表现出山东人民刚直豁达又重视礼仪的一面,其中,鼓子、海阳、胶州秧歌最为出名。东北秧歌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踩高跷、打花棍等形式。陕北秧歌主要流行在榆林、延安地区,表演时队形丰富多变,场图精致优美,内容多为飞禽走兽、人情风物等。河北秧歌主要流传于东部唐山一带,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刚柔并济。其实,广义来讲,南方的花鼓灯、采茶舞都属于秧歌,比如安徽的花鼓灯、广州的潮阳英歌是典型的南方秧歌,但是不同于北方的古朴和粗犷,它们呈现出体态轻盈、纤巧秀丽的特点。可以说,几乎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流传着秧歌这种经久不衰的艺术。 秧歌作为民间歌舞,在陕西、山西等地还被改编成秧歌剧,走上文艺舞台。2006 年,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海阳秧歌还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前的暖场演出,秧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总之,秧歌是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接地气儿的艺术,这恰恰是它无穷的生命力所在。要说给当下流行的广场舞来个追根溯源,恐怕非秧歌莫属。 本文摘编自《话说民俗》,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李倩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