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作为问题导向的世界文学概念

http://www.newdu.com 2019-06-19 《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 王宁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世界文学”这一概念自歌德于1827年正式提出并加以阐发以来,已经历了一百九十多年的曲折历史。正如美国学者莫雷蒂所言,这一概念不能只是文学,还应该范围更广大些,也即它应该能引发人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实际上,世界文学正是作为这样一个问题导向的理论概念,至少向学界提出了这样几个不断引发人们讨论甚至争论的话题: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文学史的写作;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等等。此外,世界文学也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起到简单地聚焦民族/国别文学所起不到的作用。总之,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者,我们还有另一个独特的任务,也即借助于世界文学这一开放的概念,从中国的立场和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的既有地图,为世界文学的重新绘图注入中国的元素并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
    关 键 词:世界文学/文学史/文学经典/问题导向/中国文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14ZDB082)。
    作者简介:王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
     
    虽然经过当代学者们的反复考证,“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术语并不是歌德最先使用的,因为根据现有的研究,在歌德之前,哲学家赫尔德、文学理论家施罗哲和诗人魏兰也都曾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过类似的术语,①但是歌德却无疑是在对这个术语加以概念化和理论阐释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确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不管是谁先使用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至少说明,这一概念本身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我们今天在讨论这一概念时毕竟无法绕过歌德对之的阐释和建构,因为歌德在阐释这一概念时留给我们对之进行进一步阐释和讨论的广阔空间。我认为这恰恰是歌德提出这一概念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中国学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关于世界文学问题的讨论,有关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流变,国内已有学者详细讨论,②本文不再赘言。
    正如当代美国的意大利裔世界文学理论家弗朗哥·莫雷蒂所正确指出的,在当今时代,“世界文学不能只是文学,它应该更大[……],它应该有所不同”。确实,人们对之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鉴于此,莫雷蒂认为,世界文学的范畴“也应该有所不同”(Moretti 55)。此外,他还进一步指出,“世界文学并不是目标,而是一个问题,一个不断地吁请新的批评方法的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仅通过阅读更多的文本来发现一种方法。那不是理论形成的方式;理论需要一个跨越,一种假设——通过假想来开始”(Moretti 55)。显然,莫雷蒂在这里试图将世界文学描述为一个问题导向的理论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现象。既然世界文学是一个问题导向的理论概念,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据此展开提出问题以便就此进一步讨论。关于世界文学的定义及范围,我已经在不同的场合作过较多的讨论和阐发,③此处无需赘言。在这篇文章中,我仅概括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引发当代学者进一步讨论的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我尽管就此发表过论文,但此处仍想进一步讨论,④因为这不仅是比较文学学者所热衷于讨论的一个话题,同时,这个话题也吸引了文学理论研究者对之进行反思。由于比较文学学者进行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国别文学的比较研究,而且常常还涉及文学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比较研究,这样看来,比较文学研究者对经典问题的敏感和关注就不足为奇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比较文学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了大量著述,对于我们今天从跨文化的视角重新建构新的经典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此外,文化研究学者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过后现代主义理论争鸣和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冲击,文化研究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潮,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精英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下,比较文学学科也发生了变化,它引入了文化研究的一些课题,如性别研究、身份研究和后殖民研究等,并有意识地对既定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经典进行质疑,同时也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既有的经典进行重新建构。当然,文化研究的崛起也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生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致使一些学者预见了这门“学科的死亡”。⑤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恰恰是,世界文学的再度兴起倒是使得比较文学学科迅速地摆脱出“危机”的境地,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讨论经典问题时,比较文学学者往往关注这样几个问题:究竟什么才算作是世界文学经典?经典应当包括哪些作品?经典作品是如何形成的?经典形成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权力关系?当经典遇到挑战后我们应当做何种调整?等等。这些均是比较文学学者以及其后的文化研究学者们所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两位恪守精英立场的欧美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界的重量级学者的观点影响最大。
    首先是美国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他在出版于1994年的宏篇巨著《西方的经典:各个时代的书籍和流派》(The Western Canon: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中,一反以往所持的“解构”立场,从传统派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反精英意识的极大不满。但他并不止于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者的抨击,而是试图对经典的内涵及内容作出新的“修正”和调整。他认为,“我们一旦把经典看作为单个读者和作者与所写下的作品中留存下来的那部分的关系,并忘记了它只是应该研究的一些书目,那么经典就会被看作与作为记忆的文学艺术相等同,而非与经典的宗教意义相等同”(Bloom 17)。在布鲁姆看来,文学经典是由历代作家写下的作品中最优秀的部分所组成的,因而毫无疑问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正因为如此,经典也就“成了那些为了留存于世而相互竞争的作品中所做的一个选择”(Bloom 18)。显然,布鲁姆的精英立场对恪守世界文学“经典性”和审美价值的学者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本人所坚信的经典构成的历史性和人为性也就是不容置疑的了。但是长期以来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学者所争论不休的另几个问题是,经典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容应当由哪些人根据哪些标准来确定?毫无疑问,在我看来,确定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经典,并不取决于广大的普通读者,而是取决于下面三种人的选择:文学机构的学术权威,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文学史家和理论批评家和受制于市场机制的读者大众。但在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中,前二者可以决定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后者则能决定作品的流传价值,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后一种因素有时也能对前一种因素作出的价值判断产生某些影响。
    另一位较早就开始关注经典的构成和重构的理论家当推欧洲比较文学学者杜威·佛克马(Douwe Fokkema)。他对文学经典的构成的论述首先体现在他对所谓“文化相对主义”的重新阐释,这无疑为他的经典重构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应该承认,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佛克马是最早将文化相对主义加以改造后引入比较文学研究者视野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欧洲学界最早涉猎世界文学问题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文化相对主义并非一种研究方法,更谈不上是一种理论了”,但是“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与早先所声称的欧洲文明之优越性相比显然已迈出了一大步”(Fokkema,Issues in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佛克马正是从这一点切入世界文学研究的。早在1987年,他就在印度出版了一部专题研究文集,取名为《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论题》(Issues in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本书中的各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的一些理论问题,例如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重构、文学史的写作、文学分期的代码问题等。收入该书的一些论文也涉及世界文学问题,他认为世界文学这个话题对文学经典的构成和重构也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作者的理论前瞻性已经为今天比较文学界对全球化和世界文学现象的关注所证实。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与当前的世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此外,该书还将世界文学与文学经典的重构结合起来讨论,解构了长期以来占据西方主流学界的“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使更多的人去关注西方世界以外的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经典。可以说该书是在世界文学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再度于本世纪初兴起前的一部具有学术前瞻性的著作。但是,由于他的这本文集是在印度出版的,远离西方学术理论的中心,因而未能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
    其次,关于文学史的写作问题。我们都知道,历史总是胜利者所写的,因而按照克罗齐的著名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其中隐匿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权力关系。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者,我们理所当然地更为关心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的地位如何,其目的是要让国内学者知道: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以及在世界文学版图上究竟占据何种地位?经过仔细的考察和研究,我得出的答案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很不突出,在世界文学版图上所占的地位也是相对边缘的,尽管它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但后来却一直江河日下。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中国文学的地位逐步上升,但是依然不十分尽如人意。它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身份和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那么,也许人们要接下去再问道,中国文学中究竟有多少作品已经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它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何种影响?我的答案是,过去很少,现在已经开始逐步增多,但与中国文学实际上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仍是很不相称的。众所周知,由于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口,中国作家的数量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家的数量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文学每年的出产量也是巨大的,但主要在中文的语境下流通,这样便促使我们中国学者在今后数年内将致力于从事一项工作: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使之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关于中国文学在当今的世界文学版图上的地位问题,佛克马为我们提出过一个例证。他在应我邀请为劳特里奇版《全球化百科全书》撰写的“世界文学”条目中指出,在西方中心主义的主导下,世界文学的版图的绘制是极不公正的:
    雷蒙德·格诺(Raymond Queneau)的《文学史》(Histoiredes littératures)(3卷本,1955-1958)有一卷专门讨论法国文学,一卷讨论西方文学,一卷讨论古代文学、东方文学和口述文学。中国文学占了130页,印度文学占140页,而法语文学所占的篇幅则是其十二倍之多。汉斯·麦耶(Hans Mayer)在他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1989)一书中,则对所有的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全然忽略不谈(Fokkema,"World Literature" 1290-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