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一部深耕着三秦大地的厚重之书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文艺报 李 星 参加讨论

    
    陕西作家阿莹的散文集《大秦之道》是一部主题散文集,有《汲古》《仰止》《雅鉴》《游思》等四辑50余篇,主要是近四五年所撰写的散文,他以一人之力,实现了对三秦大地的历史和文化、人文胜迹和先贤遗址、文明创造的一次大面积巡视和考察,以开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人文眼光以及丰富的考古、艺术知识,从一个个人和物的个案中,或发现着为时光遮蔽的历史隐秘,或重现着它们巨大的思想文化意义,或在蛛丝马迹中寻绎和复原着那些非凡人物的伟大业绩和人生命运轨迹……其历史文化含量之重和寄情之深,与那些文人雅士“到此一游”的海量的游记散文划出了明显的界限,进入了历史文化散文的新境界。它是作者对三秦大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一次深耕,也是他献给三秦大地和它的伟大人民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阿莹的散文中,我所感受到的正是这种赤热的情怀。
    阿莹的历史文化散文有着执著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有自己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崇高的信仰。《石峁城之古》《石鼓山之谜》《法门寺之佛》《地宫艺术之光》等肯定的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还歌颂了在中华文明遭遇浩劫的战乱年代那些为保护中华历史文化的仁人志士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法门寺之佛》中,明代乡绅重修寺塔碑文中一处“伟大的遗漏”、抗日爱国将军一个“伟大的谎言”、“文革”浩劫中为护寺住庙法师“自焚”的一次“伟大的涅槃”,感人至深,惊心动魄。在数百年历史风雨中,这些“伟大”事件的真相或已湮没,或隐而不彰,但阿莹却通过自己的散文,将他们的牺牲和贡献艺术化、情节化,使其刀雕斧凿一样凸显出来,彰显于地宫宝库重见天日之时。在有名的法门寺塔和地宫之旁,为这些无愧于民族脊梁的人物立起了一座文字之碑、文学之碑。作为中国宗教文明象征和见证者的法门寺塔不倒,这座抵抗邪恶、张扬正义、弘扬着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字碑就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从《法门寺之佛》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了增强散文的可读性,阿莹从自己早有创作实践,并颇有不凡收获的戏剧文学中借鉴了情节性、场景性因素。如《乐游原之下》从武惠妃墓的盗案,引出韩休墓的被盗,又由韩休与《五牛图》作者韩滉之父子关系,联想到盗墓者电脑中所录存之韩休墓中知名的风景壁画,并推测画的作者或许正是墓主人的儿子韩滉!若果真如此,他揭开的不仅是一桩画坛的趣闻,而且还会改写中国风景画的绘画史!在作者以丰富绘画艺术知识对韩休墓风景壁画的鉴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情怀,还看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和担当。正是这些侦破式盗宝、卖宝事件,使《乐游原之下》一文,有着侦破小说般的艺术魅力,异曲同工的,还有《仙游寺之宝》《上官婉儿之殇》《药王山之神》等篇目。
    阿莹的历史文化散文,还是以人为历史主角的散文。《大秦之道》中的许多篇幅,虽然写器、写物、写事、写遗迹,但在阅读之后我却常为与它们相联系甚至共命运的许多伟大人物而感动。如《草堂之雾》《诗人之梦》《玉华宫之路》《上官婉儿之殇》等。《草堂之雾》之价值不仅在对鸠摩罗什这个为佛教中国化作出伟大贡献的译经大师而赞叹,更在于对这位历来面目模糊的番僧的人生履历的清晰呈现:随母走遍西域名山古寺,是他青年人生的第一阶段,滞留西凉的17年应该是他汉化并坚定人生志向的更为关键的几十年,而草堂寺的译经盛场则是他结实收获的生命季节。我曾经读过一个诗人写的圣僧鸠摩罗什的长诗,却将西凉这一段忽略了,曾经以为是史料缺失,而阿莹的文章却似乎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史料钩沉出来,让圣僧降落于凡尘。
    《玉华宫之路》更是一篇因其对唐太宗、唐高宗两代皇帝与唐玄奘关系的独具慧眼的透视而令人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的散文力作。在部分正史和人们印象中,玄奘与几代皇帝的关系似乎永远如新婚蜜月般的美满,曾经有小说家就写过如此的玄奘传。阿莹却以现有史料为依据,揭开了另一层真相:唐太宗对玄奘的器重固然有一个开国英主的胸襟气度与爱才之乐,但并不排斥有用这个传奇大师的声望来增加其从父兄手中抢来的皇位的神圣性;而玄奘与他的结交也有其使佛法得以弘扬,而且上升为国教的目的。这是人间皇帝与宗教人士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玉华宫之路》通过作者自己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依然遥远曲折的瞻仰之路,以穿越式的联想复活了当年玄奘的通向玉华宫之路:
    玄奘当年一定是乘着御车慢腾腾进入这道门阙的,当时的心情也一定郁闷难耐。这位庄严博学的大德,在唐太宗给他营造的(长安城南村慈恩寺)的曼妙氛围里,可能编织过一个藏于心底的大秘密,就是通过佛养滋润将唐太宗度为中国的阿育王,至少可以借助皇权推动弘法扬佛,否则他何必天天不厌其烦地伴随左右呢?然而,玄奘法师毕竟是一位出家僧人,他显然高估了自己与皇室的关系,竟然试图改变佛教的社会地位。文献记载他几次向唐太宗表奏,要把佛教置于道教和儒教之上,僧侣免受刑律的管辖。谁都知道李唐王朝一直将道教祖师李耳奉为祖先,这些懵懂的提议显然使圣皇感到了难堪。但唐太宗毕竟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后来下旨让玄奘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以示警戒。
    得意弟子、著译的得力助手辩机因与唐公主奸情败露,被唐太宗公开腰斩于午门的惨烈,终于惊醒了懵懂、痴执的圣僧,明白了自己伴君如伴虎的处境,遂萌生离京去故乡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之请求,然而这一无异于自贬离京的愿望也遭到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的断然拒绝。阿莹从高宗御批中挑出“切复陈情”四个字,浓缩了皇室对这个年过60的高僧大德的绝情。如果说封建宫廷对失宠后妃们的处理是“打入冷宫",而玉华宫对玄奘来说,完全无异于后妃们的“冷宫”。相比于国都慈恩寺的12年,唐玄奘在玉华宫4年的心境可想而知!一次意外小腿的骨折竟然能使他一命归西,就说明当时的他已经多么衰弱!
    据报载,阿莹的散文《法门寺之佛》中三个伟大的护宝之举,已被敏感的艺术家改编为舞台剧,并颇受欢迎。那么仅从《玉华宫之路》所透露的一代大师唐玄奘从慈恩寺之走向玉华宫的路,就包含了帝王与圣僧之间多么惊心动魄的命运故事,多么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书中《好古之吏》中对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保护三秦重要古迹之举的描述,令人在记住这位文化官员的同时,也联想到阿莹从未夸耀的文化政绩,却让人看到他散文中的职业视野。阿莹从青年时代起,无论岗位、职务如何变化,他对文学的热爱和痴迷却始终如一,这使他观察、处理任何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现象时,始终有着对人情感、精神的关怀和眷顾。正是这些原因,我从《大秦之道》中既读到了历史,理解了文化,更看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大秦之道》不愧为一个深爱着家乡故土的老秦人创作的,并值得更多人阅读和思考的,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厚重之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