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为童年添一抹深邃的蔚蓝

http://www.newdu.com 2019-05-06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李琦 参加讨论

    故乡与童年往往是作家创作时魂牵梦绕的“精神原乡”与“文化之根”,于潇湉就是一位执着的“书乡者”。出生成长于中国北部海滨之城——青岛的她,父母从事海洋科研工作的特殊性,更加深了她与海的不解之缘。近些年来,于潇湉陆续创作了一系列海洋题材的儿童小说,显示出这位青年作家向“海域文学”开掘的勇气和信心。继《鲸鱼是楼下的海》《99克拉的海》两部儿童海洋题材小说后,其新作《深蓝色的七千米》将目光投向了更深邃的“蔚蓝远方”。
    《深蓝色的七千米》取材于“蛟龙号”入海。“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其所到达的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了世界潜水器的新纪录,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范围内仅有的掌握此技术的五国之一。在当代儿童文学长廊中,这部小说的选材显示了作家独到的眼光和开阔的格局。
    在文学“诗言志”的传统中,言及海洋,常常与诗意、浪漫、神秘相连”。因此,《深蓝色的七千米》这样以科学姿态书写深海奥秘的作品,还是鲜有的“新味道”。为了还原“蛟龙号”潜航的科学原理与客观的深海世界,作者实地走访了“蛟龙号”科研团队,参观了车间设备,并向潜航员进行了详尽的技术请教。当读到潜航舱形状减压的独特设计、机械手臂抓取神奇的海底生物等科学细节时,除了赞叹作家严谨的考据态度,更是感受到漫溢其间的“科学之美”。
    科普小说如何将科学性与文学性巧妙融合,是考验作家的创作难题。在优秀的科普小说中,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应该是融合互动、彼此生成的,二者的关系应是“科学×文学”,而不是“科学+文学”。7062米的下潜深度、潜航员严格的选拔训练……将这些带着严肃气息的科学事实要糅合在儿童文学的叙事中,作家选择以一群怀揣海洋梦的孩子为视角,以“少年航海班”为科学事实与虚构故事的融汇点。
    作品还有意识地为读者展现了一群有情有志的“海洋英雄”。于潇湉在塑造这类英雄形象时,首先将他们当做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写。同时,随着叙事的推进,“海洋英雄”形象所蕴含的崇高美感也得以彰显。
    《深蓝色的七千米》还饱含着作家对儿童读者们的“探索之望”。作家通过儿童视角、扣人心弦的情节、质朴的语言、陌生化的海底世界,为读者建构了一个符合儿童心性的审美接受框架,希望以此激发儿童探索海洋、追问真理的兴趣和热望。作家的这一写作“期待”,在为儿童主人公的命名设计上,就已露出端倪:小说的两位少年“潜航之星”——付初与唐冉,分别与两位潜航员付云涛、唐佳霖同姓。“初”与“冉”也均有希望、未来之寓。从这一层面上讲,于潇湉的新作既是写儿童,也是为儿童而写,更是融入了自我生命体验的诚挚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