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定位》的两位作者有一个预测,就计算机制造业而言,“任何公司向IBM公司业已占据的地位直接发起挑战都无望获得成功。 ”第二年,RCA公司向计算机业全速进军,直接挑战IBM,最后以失败告终。 作者通过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们,行业里的跟随者要利用自己在预期客户头脑里业已占据的地位,将自己与行业中的一个新位置挂钩,只有这样才可能撼动那些行业里的巨头。 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也曾有那么两个“挑战巨头”的故事,一胜一败,殷鉴不远。 金山网络推出的金山毒霸,也曾向当时的360杀毒发出正面进攻,在PC端,360是中国最大的杀毒软件公司,最后金山失败了,改名猎豹移动,专门做国际市场了,放弃了国内的杀毒市场。 金山为什么会失败呢?要知道金山网络是一个老牌的互联网公司,而360在当时只是一个杀毒市场上的后起之秀,靠着免费杀毒成功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 金山的杀毒软件当时在市场上只占据了极小份额,而大部分预期客户头脑里金山是什么呢,是WPS,是中国的OFFICE,这就是当年金山的尴尬之处。 所以说,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另一个故事是酒旅预定业的,曾经中国市场上携程、艺龙、同程是行业里的老大,但美团就成功切入了这个行业。 为什么美团会成功呢? 我们先想想美团是什么,它在预期客户头脑中的定位是什么,我想就四个字:吃喝玩乐。 它想要挑战和进入的行业是酒旅,酒店业很大一块是靠旅游收入,所以和“玩”字就挂上了钩。 就这样,美团就顺利吃下了一大块市场份额。 又想起一件事,前几年陆奇在百度的改革。 陆奇在来百度之前,百度是一个迷失在市场上的巨轮,靠着广告收入躺赢,市值都快被当时的京东超过了。 陆奇来了,干了一件重要的事,把百度外卖直接卖给了饿了么,大力发展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百度又重新回到了轨道上。 中国网民聊天时,基本上把百度等同于搜索,虽然中国做搜索的公司也有几家,但百度靠着先发优势在网民头脑中牢牢占据着第一搜索引擎的地位。 百度做外卖,明显是对自身定位的削弱,当你看着满大街百度外卖的送餐员时,你还能把百度与搜索直接挂钩吗? 《定位》读后感800字(二) 这两天看完一本书,书字叫做《定位》,作者是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 书中有很多改变我之前认知的观点,很有意思,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书的开篇是对于定位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夹杂了部分我个人的看法。 定位的基本方法。 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选择性,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 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信息。 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和经验相匹配或者吻合的信息。 不要试图改变人类的心智是定位理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简化是人类心智过滤信息的最大手段。 排除自己不需要的信息。 一旦在顾客的心智中拥有了一个词,你就得利用它,否则就会失去它。 而简化信息并迎合用户的心智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信息量爆炸性的增长,产品的种类也是爆炸性的增长。 如何进入心智:成为第一。 就像你只记得中国第一个航天英雄,只记得第一高峰一样,剩下的都会被心智忽略掉。 成为第一有难点,同样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领域站在第一的位置,比如中国第一位女性航天员:刘洋,在性别领域内,做到了第一。 形象很多时候超过了产品的特点,因为周围的的噪声太大,就像你在逛街,想喝咖啡的时候,摆在面前两个咖啡店,一个是星巴克,另一个没听说过,你会选择哪一个? 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例子)假设拿出两张抽象画,一张签上“施瓦兹”,另一张签上“毕加索”。 然后请别人发表意见,你看到的将和你想看到的一样。 非常有趣的例子,这个论断我也能接受,但它主要想表达的认知的排他性。 而我又不自觉的引申了一下,你看到的就是你能看到的,人的认知是有边界的,对于边界之外的东西,你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你看到的东西是基于你的认知的。 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七个以上的单位:大概意思是同一个产品,很少有人能说出七个以上的品牌。 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专门试了一下,除了我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手机……其他的真的很难想到七个以上的平牌,就拿平时经常用的到抽纸,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你也可以试试。 一般人们能记住的是前三个平牌,所以获利最多的也是这三个品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