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杨耐思:数字的妙用

http://www.newdu.com 2019-04-08 今日语言学 杨耐思 参加讨论

    汉语的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等。无论是哪一种交际场合,或是形诸笔墨的文字里,都免不了有一些数字出现。就是说,数字在汉语里有一定的覆盖面。通篇不见一个数字的谈话或文章,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曾经有人写了一首用数字从"一"到"十"组成的五言绝句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这是巧用数字的典型。乍一看似乎搞的是一种文字游戏,细细品味其中颇具诗情画意,通达清新,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广为传诵,经久不息。
    成语是语言的精品,汉语里用数字组成的或含有数字的成语颇多,都经过了长期的锤炼,凝聚了人们的智慧,朗朗上口,笔翰如流。例如:
    一帆风顺、 双喜临门、 两次三番、三令五申、三朋四友、三五成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三头六臂、五花八门、六亲不认、五内如焚、五湖四海、五谷丰登、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八仙过海、八方呼应、九九归一、十指连心、一曝十寒、一事无成、一呼百应、一鸣惊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千方百计、万马奔腾、千村万落、万古长青、十万火急、百万雄兵、千万小心、万万不能。
    数字一般用于表示数目,分基数和序数两种。基数即普通整数,例如"一、二、三、……一百、二千、三万"等。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目,例如"第一、头一回、正月、初一、大女儿"等。这都是实有其数,叫实数。实数从数的范畴来说,可以分为单数、双数和多数。表最小的单数用数字"一、幺",表最小的双数用"二、两",表多数用"三"和"三"以上的基数字。表单数和双数用的数字都是实数。表多数的"三"有时不是"三"的实数,只言其多,例如"韦编三绝""三心二意""三番五次"等。"九"是"三"的乘积,跟"三"具有同样性质,例如"九牛一毛""九霄云外"等。
    用数字表示数目不定的约数,可以有三种办法。
    (一)用数字系列的两个相邻的数字来表示,例如"车六七百乘""结婚八九年,他没动过我一指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等。最后一个例子引出北齐优人石动筒说的一段相声。他说的是,孔夫子门下七十二贤人,多少是成年人?多少是未成年者?博士回答不出。他说,书上明明写着,"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成年人三十位,"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未成年者四十二位。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这里把约数故意曲解为积数,达到逗乐的效果。
    (二)在数字之后加"余、来、奇、多、几、上下、左右"等词来表示,例如"年二十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又)"四十多种""五十几个""六百上下""七千左右"等。或在数字之前加"可、将、近、将近、且、大概、约"等词来表示,例如"去汉可万里"(去=离开)、"将百年间""近五千年""将近半个世纪""年且九十""大概十艘兵舰""约十八平米"等。
    (三)直接用表约数的词来表示,不再出现数字,例如"多少事,从来急""明月几时有""范增数目项王"等。
    序数的表示法,一般是在数字之前加"第","第六感官""第五才子""第四卷""第三百五十六页"。或加"老"用于关于排行的序次,"老大""老三""老九不能走"。序数"一"往往不用数字"一"来表示,例如第一个子女称"老大",一年的第一个月称"正月"等。
    数字用于"白发三千丈""光焰万丈长""老孙一个跟斗翻了十万八千里"等例句中,是文学上夸张手法的产物,意在渲染,跟实际数目相去甚远。
    数字不表示任何数目,连约数和虚数也不沾边的现象是数字的一种特殊用法,这类例子不少。一种是用数字表示某人或某事,例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朝三暮四"等。“张老三""李老四""徐老六",由于加"老",可能表示某人的排行。另一种是表示人的某种德行,多用于贬义,例如"不三不四""人五人六的"等。还有一种是表示某种情况,引出人的某种行为,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就吃起来""他一来到这里,三下五除二,就拾掇得整整齐齐"等。
    “二百五”用于指称智商不高,缺少心眼的人。"半吊子"用于讥讽技艺不精者。原来"半吊""二百五"都是就铜钱数值来说的,一千个铜钱为一吊,来个对折为五百,即半吊,不足数,再来个对折为二百五,更不足数。这里是用钱的不足数来比喻人的智能欠缺而形成的对人物的称号,于是脱离了数的概念。
    这种用数字表示非数概念的事物的现象,在某些行业语或方言里常常可以碰到,例如"拉屎撒尿"直说出来,有些人觉得不够文雅,改说"上厕所",在女同胞中间,流行着一种更加文雅的说法,就是"去一号"。甚至当有男同胞在场的情况下,连"去一号"都不说,悄悄地伸出一个手指头来示意,一般用食指。一个手指头伸出来,横竖都是"一"字,有充分的信息量,不能不算作手势语的一大发明。
    南方有些地方的方言,把"吃"叫"喫",把"喝"也叫"喫",真个是"吃、喝"不分。"吃饭"叫"喫饭","喝茶、喝水、喝酒"叫"喫茶、喫水、喫酒"。"喝酒"是一种不良习惯,尤其是对青少年不宜。若有谁家的小孩嚷着要酒喝,往往立即遭到大人们的呵斥,惯用的一句话是"你还要喫十呢?!"这个地方的方言,"酒"跟"九"同音,“喫十”是联系着"喫九"来说的,这里的"九"代表了"酒"。当然,这话带有戏谑的成分。这个地方的方言,"十"跟"食"同音,"食"在方言里就是"饲料","鸡食、狗食、猪食"等于"鸡饲料、狗饲料、猪饲料"。"喫十"等于"喫食",于是这句话一语双关,要酒喝的小孩就被嘲笑为跟鸡犬豕同流,跟指骂为"畜生"没有两样,但用语含蓄,脱去粗暴。
    声明
    
本文原载《语文应用漫谈》(韩敬体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5年出版),经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