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衣卫:畸变的国器》,熊剑平著,中华书局2018年10月第一版,32.00元 此前,剑平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权力的掌控:军机处》(2015年1月版)及《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2015年6月版),笔者都曾寓目,已知二书分别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和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再版,非常难得。此番《锦衣卫》所得之影响,似有后来居上之势。 前些年我曾在一篇文章说:“我一向认为普及性的写作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写好当然更难了。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看似平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谓至理。写这类文章,著者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既是这门学问的真正行家,又要博雅有文章。否则很难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在我看来剑平恰恰具有这两大优势。他文采飞扬,行文晓畅,所谈之人与事总是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所拟标题都很博眼球。比如《锦衣卫》第一章标题“废相”,以及次级标题“危险的丞相”“贴心的毛骧”“收网杀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杀更多的人”等,都可以看出作者之用心。这样的标题,喜闻乐见,读者想不往下看恐怕都不行。 剑平著述的另一特点是,力求史实精准,又以史实照应观点,在写作中努力做到取精用宏,对重要关节之处,则不乏深度考辨。比如,他推究东厂之设立时间,既依据《明史》所提供的基本史料,也结合《明实录》和今人研究成果,勇敢指出《明史》之失。再如,对锦衣卫职能,剑平以“全能”为喻,道出了其权力之大,职能之广。就厂卫关系而言,他既承认东、西厂对锦衣卫之长期钳制,也辩证看待厂卫之间的争斗,以及厂卫与皇权的关系。明代统治者为实现集权统治,罢宰相之位,行特务之政,设立了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等,但这些机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晦暗不明。依照一般人的理解,无外乎是百度百科所云层层监控而已,但剑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道出了厂卫之间复杂难解的关系。通过剑平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厂与卫一直存在着长期角力,究竟孰强孰弱,必须要看这种缠斗的进程和结果。再如关于“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剑平通过不多的笔墨给予较为通透的说明,告诉人们厂卫只是替罪羊而已。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和人物,剑平其实是在努力揭示明帝国灭亡的一些深层原因。 在我看来,剑平的写作,很好地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通俗与学术的结合。我素知剑平的博士生导师黄朴民先生积极提倡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力求实现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剑平当是深刻领悟并积极践行其师之训诫者。据我所知,剑平在研读原始典籍方面下了极深的功夫,接触了大量的原始史料。为了写作《锦衣卫》,他大量翻录《明实录》,得知所谓“内行厂”,本来的称呼该为“内厂”。诸如这些发现,剑平总是不显山不露水地点到即止,不做过多纠缠,给这本通俗读物增添了亮点。 刘梦溪先生曾在给我的信中说,“为学之才学识三目,识是灵魂”,“无识则学不能成其大,才亦无所指归”。剑平的《锦衣卫》大受读书人欢迎,大可证吾师之说。 剑平的写作非常注意点面结合,在表达己见的同时,也非常注意读者的感受,既有活泼和幽默的一面,也有如论者所说“板起面孔”的一面。我想这可能是他的书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其扎实的研究态度作支撑。希望剑平兄的通俗历史读物,成为常销书、畅销书,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剑平兄的写作与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